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辩证法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辩证法导论

  • 作者:鲍健强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30546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12
  • 定价:¥3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自然辩证法导论》是根据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2002年征求意见稿)关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思路与建议组织编写的硕士研究生教材。内容包括:概述(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部分(自然观:主要探讨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模式、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科学观:讨论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三部分(技术观: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特点、工程技术的结构和类型、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技术方法与技术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第四部分(科学社会学: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和趋势、科学技术社会的体制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辩证法导论》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文理工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广大科技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青年朋友的参考读物。
    文章节选
    3.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包括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原理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过程和史实,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中各门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从中提取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论,进而指导现代科学技术的具体研究,以便使人类更有效地去认识和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客观本质和运动规律。
    科学方法论由于本身适用的范围和概括或抽象的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层次:①特殊或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各门自然科学的具体的和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现代物理学用高能加速器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微观粒子的物质运动规律,现代化学常用光谱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成分和含量;现代天文学用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等技术方法来观察天体运动规律等。由于各个学科领域所研究的对象的性质、状态和属性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各具特色,五花八门。②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它是从具体和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中提炼和概括出来,并随着各门自然科学发展而丰富发展的。例如,实验方法就是科学方法论所要研究的一般方法,它不是进行具体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心理实验等,而是研究各种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实验方法虽然会因学科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一些基本的环节、过程和规律是相同的:首先,实验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总是以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作为实验的目标;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人们总希望从研究对象上获取尽可能丰富、全面的信息,这就离不开科学观察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后,实验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还需要通过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而获得对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成科学理论。因此,科学方法论所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高的概括程度和较广的适用范围。③具有概括面*广、抽象程度*高、普遍适用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方法。哲学方法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它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概括出来的*普遍的科学方法。
    目录
    **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
    **节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第二章 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
    **节 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性
    第二节 自然界存在的系统性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的层次性

    第三章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模式
    **节 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历史性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的无限性

    第四章 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 科学理论
    **节 科学问题
    第二节 科学事实
    第三节 科学说明

    第六章 科学发展模式
    **节 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二节 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第三节 库恩科学革命论
    第四节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第七章 科学方法
    **节 科学发现
    第二节 观察与实验
    第三节 逻辑的思维方法

    第八章 一般技术
    **节 技术理解
    第二节 技术系统
    第三节 高新技术

    第九章 技术理念
    **节 技术哲学
    第二节 技术伦理
    第三节 技术批判

    第十章 技术建制
    **节 技术中介
    第二节 技术评价
    第三节 技术规划

    第十一章 技术进步
    **节 技术演化
    第二节 技术预见
    第三节 技术创新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态
    第二节 科学技术共同体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基于社会体制目标的科学技术社会规范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
    **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第三节 中国必须走创新型**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