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第二版)

  • 作者:许祖华
  •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23757
  •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 页数:362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教程的“简明”形式,主要是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出发设计的。这种“简明”的形式,既为教师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提供了清晰的“纲目”,又为教师在讲授时发挥自己的创见留下了必要的空间。同样,这种“简明”的形式,不仅便于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时集中把握**史实,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问题和**作家作品,吃透“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的关键内容,避免在太多的文学史的史实中把握不住**,理解不了重大问题的弊病出现。同时,这种“简明”的形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购买教材的经济压力。
    文章节选
    **章 五四新文学
    五四新文学是l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兴起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构建的**座丰碑。它出现在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20世纪之初,与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文化一同诞生,也历史地构成了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思想内涵中,既直接含纳了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风潮,也表现出了与新文化相一致的反传统、学西方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了自己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品格。这正是它的“新”之所在。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品格,主要表现在���想内容和艺术原则、形式等方面。五四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往往以五四时期人的发现为**源泉,致力反映和表现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人的命运、意识、情感,并在反映和表现人的命运、意识、情感的过程中,直接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特别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反封建的精神,反映五四时代的重大社会现实,呼喊出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心声。五四新文学的艺术原则,是在崭新文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的。它一反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艺术法则,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的需要出发,遵循文学是“人的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是人的心灵表现的崭新观点,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在此基础上,五四新文学又从有利于塑造人物、有利于人表情达意的目的出发,抛弃了传统中国文学的正宗用语——文言,而全部采用现代白话,从而在*显在的形式方面与传统文学决裂,大踏步地走向现代。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学还自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不仅接受了西方文学的“人化”原则,而且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用语习惯、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甚至文体形式,如白话诗,话剧等,从而在
    文学的形式方面全面实现了现代化。
    ……
    目录
    绪论
    **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及性质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艺术方向与基本矛盾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及学科性质
    **章 五四新文学
    **节 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观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菜文、戏剧创作
    第二章 鲁迅与郭沫若
    **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鲁迅的散文与杂文
    第三节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他诗歌
    第四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三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节 无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二节 小说流派
    第三节 诗歌流派
    第四节 戏剧与电影群英
    第五节 通俗小说
    第四章 茅盾与巴金
    **节 茅盾的《子夜》
    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的特色
    第三节 巴金的《家》
    第四节 巴金小说的风格
    第五章 老舍与曹禺
    **节 老舍的《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第二节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第三节 曹禺的《雷雨》
    第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节 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文艺论争
    第二节 国统区的诗歌及报告文学创作
    第三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国统区的戏剧与电影文学创作
    第七章 解放区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节 《在延安文芑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大众化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民族化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走向民间、民歌体叙事诗的丰收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