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究竟应如何界定?这是文化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一词,我国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纹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义则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早似出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当指自然天体的构成及其规律。可见,“人文”当指人类社会关系的构成及其规律,包括文明礼仪、人伦道德在内。而“人文”与“化成天下”相结合,实际已具备了“以文教化”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
汉代以后,“文”与“化”方结合生成“文化”整词。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有关“文化”一词的早期用法中,“文化”往往同“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说明此词包含有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先施以文德教化,如不奏效,再加以武力。这种政治主张构成古代的“文治主义”,对中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只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发展,“文化”才逐渐由动词演变成为名词,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注意“文化”一词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