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基金致富之道:基金投资18攻略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基金致富之道:基金投资18攻略

  • 作者:宋三江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36214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185
  • 定价:¥28.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投资需要兼顾长期的理性思考和短期的投资策略。本书试图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解读当代中国的基金致富之道。探讨人生为何要致富以及如何致富;分析投资致富遇到的风险和心理羁绊;理清基金投资的标的市场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探讨基金投资常见的18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在基金选择、基金交易、基金组合管理三大领域为基金投资者以及理财经理提供一些方法性、策略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章节选
    第1章 人人��要投资致富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积累多少钱,
    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
    而在于你如何投资理财,
    人找钱不如钱找钱,
    要学会让钱为你打工,
    而不是你无休止地为钱打工。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沃伦·巴菲特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为富则不仁,故君子不言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绝大多数“君子”(白领一族、创业一族或中产**)来说,尽管赚钱自食其力或养家糊口已经不在话下,但如果还想实现自我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还有很多继续赚钱的理由。如果还有意愿回报社会的话,继续赚钱以知行合一则更加任重道远。归纳来说,现代“君子”要“人人为财”地实现小我财富,更好地承担个人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责任,但也不能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而要着眼于“财为人人”,实现大我财富,更多地承担对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定会不懈地追求个人成功,在马斯洛定义的每个需求层次上都有所收获。财富尽管不是个人成功的**标准,但的确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通用标准。譬如金领**的薪酬高于白领一族,有车有房的校友比其他同学更有面子,刘翔的赞助费超过省队田径**,姚明的身价高于国内篮球明星,这都是公认的个人成功的**标杆。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定会在致力于实现个人成功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做出贡献。财富尽管不是衡量家庭幸福生活的**标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
    更进一步,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一定不会仅着眼于“小我”,而是着眼于“大我”,而其着眼于“大我”的重要本钱就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譬如,奢谈教育福利,不如援建希望学校;抨击**制度不公平,不如捐建慈善医院。
    在全球范围内,要论赚钱能力世界**,并且**地履行了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个人成功、保障家庭幸福、促进社会进步的典范莫过于沃伦·巴菲特。2006年,巴菲特将自己85%的财产(超过370亿美元)捐赠给慈善机构的消息一度被全国各大财经媒体广为转载,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看到国内媒体更多地跟进报道。考虑到国内投资界谈及投资理念必言巴菲特的人数,国内媒体对巴菲特巨大财富*终去处的关注却迅速冷却,实在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阅读贴士
    美国、中国富豪从事慈善事业的启示
    根据2005年《商业周刊》的统计,比尔·盖茨夫妇在1999~2003年期间,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总额高达230亿美元,占其总资产将近一半,盖茨夫妇也因此在50位*慷慨的慈善家中排名首位。在同一时期,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穆尔及其夫人贝蒂已捐和认捐的慈善款项为70亿美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投资家乔冶·索罗斯,其慈善捐款金额是24亿美元。2006年,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大一笔慈善捐款。因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而招致不少骂名的索罗斯,其50%以上的资产都用于慈善事业;美国房地产商采尔·克拉温斯基不仅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甚至还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
    “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卡内基这一名言在许多世界富豪那里得到了响应。美国慈善事业的捐款中只有10%来自公司企业,85%来自民众。美国人的平均慈善捐赠为年收入的5%。
    反观中国内地,慈善捐赠*多的并不是*有钱的人。*突出的案例是慈善家余彭年,在2007年的中国内地慈善榜中,他以累计捐资20亿元人民币名列**,然而并未进入胡润的“百富榜”。“百富榜”中的富豪,只有极少数上了慈善榜,其慈善榜和“百富榜”上的名次更不相当,这着实令人深思。见表1—1。据统计,中华慈善总会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只有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国内的平民。
    巴菲特早就声明,他的财富将来大部分都会“回馈社会”。不过,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巴菲特收购伯克夏公司控股权的时候,他就拥有了1500万美元的财富。此后巴菲特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早已超出了他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需要。可以说巴菲特早就有能力向慈善事业捐赠大笔财富了一至少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大笔财富了,但巴菲特*终却选择现在才捐赠大部分财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更高的速度积累财富,那么他就应该在20年后再考虑捐赠。而对于以比较低的速度积累财富的人,则在平时就考虑捐赠更为合适。
    考虑到其一贯秉承的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学信条,巴菲特有这样的逻辑是在情理之中的,其说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具有他人望尘莫及的“配置资本”能力的巴菲特,在此前50年的时间里所面对的选择就很简单了一他必须继续把握自己财富的运作。理由很简单,相对于慈善机构的投资能力而言,财富在巴菲特的管理下能得到更快的增值。
    毫无疑问,对于以节俭闻名的巴菲特本人及其家庭而言,他的财富早就足以支付生活上的消费了,但将所积累的大部分财富回报社会的愿景,几乎已经构成了巴菲特致力于财富继续增值永不停歇的动力之一。这是因为,就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而言,财富永远都不会有“enough”的时候。
    当然,对于现年75岁高龄的巴菲特而言,休息已经成为一个更优的选择。更早一点的消息显示,巴菲特和伯克夏的董事们一起已经准备好了接班人的人选,巴菲特相信他的接班人可以保持伯克夏在财富增值上的**表现。没有人怀疑,巴菲特确实应该好好休息了一从*终捐赠的比例来看,这位勤勉的老人为积累财富所付出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之中,有85%是为社会所做出的无偿贡献。
    有意思的是,在巴菲特决定自己财富*终命运的时候,身处A股市场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仍是这位老人的投资技巧,仿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全部。当然,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赚钱也许只是为了达到小康甚至还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许年轻的中国富豪们距离生命的终点还有遥远的距离,还不必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但人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一开始就已经由他所能看到的高度决定了。
    财商胜过智商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见惯了硕士、博士打工、而中专生、高中生当老板的现象。论智商(IQ),硕士博士肯定在高中生之上;而情商(EQ)和财商(FQ)则难以比较。我想,能当老板的高中生,其情商和财商肯定比打工的硕士和博士要高。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人智商不足,可以用情商、财商来弥补;情商不足,可以用财商弥补;但是财商不足,智商和情商再高也难以弥补。
    比尔·盖茨曾坦承,求教于巴菲特,使他获益良多。到2005年年底,盖茨已购买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夏公司的3720股A股,按其超过8万美元的股价计算,这些股票总值超过3亿美元。而自从盖茨功成身退专事慈善事业,巴菲特以300多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倾力支持之后,我们可以期待两位巨人缔造一个更为宏大的财富佳话。
    在中国,也有一个年轻有为的史玉柱,在保健品、服装、化妆品等十多个领域都曾显露锋芒,但是史玉柱在建造“巨人大厦”的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巨额负债甚至一度让他自嘲是中国“首穷”。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史玉柱很快东山再起,专注于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中老年保健品,再次创造了横扫市场的奇迹。2006年以来,他又重操IT旧业,自创“征途”游戏软件,叫板丁磊和陈天桥,其声势犹追当年。不过,更有意思的是,据说近年来史玉柱受投资界朋友的启发,投资了两家上市银行,收益颇丰,而不是急于重建“巨人大厦”。
    大多数人都会承认,盖茨和史玉柱的智商都很高,而且情商对于他们经营企业来说也已够用,但事实说明两人的财商则相差甚远。一个靠与巴菲特交友,财商大有长进,并*终运用于投资且大有斩获;一个则交足学费才恍然醒悟,运用财商对自己的投资重新规划。这样的事实,对我们而言不能不说颇富启迪意义。
    在我看来,从本质上来说,智商就是人们认知事物从而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情商就是人们认知人性从而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财商则是人们认知**从而把握**(如何花钱、如何赚钱、如何钱生钱等)的能力。一个人可以用十几年甚至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改进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难道就不值得花些时间、投些财力去改进自己的财商吗?财商**不是可以无师自通或者无“思”自通的东西,更何况,财商教育在全球教育尤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是*为薄弱甚至是完全空白的环节。
    2006年,史玉柱的朋友段永平(步步高集团创始人)立志做职业投资人,花费62万美元(约合500万元人民币)到美国约请巴菲特共进午餐,讨教投资致富问题,此事既引来好评无数,也招致争议甚至恶评如潮,但这毕竟说明国内的富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并终于开始花钱补财商的课了。在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段永平应该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不仅学会了劳动致富,还学会了投资致富;不仅提高了智商,还提高了财商。
    勤劳致富更要投资致富
    在与投资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中老年人对基金投资抱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基金投资的了解也更深。相比而言,同样需要理财的许多年轻白领人士却“置身事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白领疏远基金的原因有如下三条:工作繁忙、不懂投资、无财可理。有的人甚至认为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挣钱是“正道”,依靠股票基金发财是“旁门左道”。果真应该如此理解投资致富吗?
    全世界有三种主流的创造财富的模式,**个是打工(职业打工者占成年人的90%以上),第二个是创业(职业创业者不足10%),第三个是投资(职业投资者不到1%),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财富。根据我的粗浅观察,如果靠打工致富,财富目标大概可达到年薪***;如果靠创业致富,财富目标可达到年收入***;如果靠投资致富,财富目标可能会更高。无论打工还是创业,都是期望劳动致富,都是辛苦地“人找钱”,而投资致富则是期望利用存量财富实现“钱找钱”。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号称“打工皇帝”,年薪超过千万美元,根据他在2003年夏天与前妻简·比斯利离婚时披露的财务情况报告,韦尔奇的身价为4.56亿美元。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中产**的年薪不过几万美元,积累的财富也只能达到百万美元。根据《财富》杂志和英国调查公司Boardex对《财富》500强企业的调查,在2004年度《财富》500强企业中,法国CEO平均收入为310万美元,英国为230万美元,瑞士为260万美元、德国为100万美元,而美国是860万美元。根据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统计,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收入为27.8万元。
    根据对收入结构的分析,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与欧洲相比,风险更大,因为其基本工资更低,与公司业绩相关的短期奖励(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比重更大。也就是说如果公司业绩不佳,高管的薪酬将受到更大的影响。2004年,国内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大多实行年薪制,只包括两部分: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包括年终奖、绩效奖金等)。基本工资约占85%,短期激励为15%,长期激励几乎为零。不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在中国企业高管收入中加入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开始迅速普及。
    投资致富**人的称号没有任何争议地归入沃伦·巴菲特的名下。2008年,巴菲特的身价达到620亿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再度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不过,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年薪只有33.6万美元。
    显而易见,就积累财富而言,与创业相比,打工能够达到的高度非常有限,而且打工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成功的创业则需要创业者具有一些寻常人不具备的特质。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打工并接受其有限的回报水平。事实上,和打工与创业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同,投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更想说明的一点是,真正决定财富积累*后能达到的水平的,不是你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而是你选择怎样投资。
    很简单的一个比较:巴菲特41年前创建伯克夏的时候投入了1500万美元,后来他成为世界上*有钱的人之一;韦尔奇现在有超过4亿美元的资产,但40年后韦尔奇的这笔财富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达到巴菲特的规模。这其中的区别不在于打工或者创业,而在于投资。
    再来看看盖茨。盖茨的成功既是创业的成功,更是投资的成功。帮助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除了windows软件,还有他一直持有微软股份的投资决策,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以其太太命名的“梅琳达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投资。相比之下,微软的另一创始人保罗·艾伦离开微软后就不断抛售微软股票,2005年以210亿美元的身价位列世界第七富豪,与盖茨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更关键的是,盖茨不久前宣布将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转而致力于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显然,现在的盖茨,更愿意在投资上而不是在微软的管理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尽管通用电气和微软都是伟大的企业,但致富方式选择的差别*终决定了韦尔奇和盖茨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要说打工致富,每一个劳动者都喊累;要说创业致富,老板说自己更累;而通过投资致富,只要你有胆识和智慧,收获就会很大,且有闲庭信步之乐。如此说来,岂不正是投资致富要胜过劳动致富,“钱生钱”胜过“人找钱”?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打工挣钱,也不可能一辈子创业致富,却可以也必须一辈子与投资相伴,并*终靠它颐养天年。在此,我们无意贬低勤劳致富的道德价值,也无意贬低“人找钱”的能力,但必须申明投资致富既非不道德,也非不有效。举例来说,打工致富者受雇于人,劳动致富光荣;创业者雇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致富,也无可厚非;而股票投资者出资让*好的上市公司、*棒的职业经理为其财富保值增值,不仅是造福打工者和创业者的善举,也是财富增值的有效途径。
    目录
    **序一(温子建 《证券时报》社长)
    **序二(高善文 安信证券**经济学家)
    前言
    第1章 人人需要投资致富
    “人人为财”还是“财为人人”
    财商胜过智商
    勤劳致富更要投资致富
    商品货币差价致富转向資产差价致富
    阅读贴士
    美国、中国富豪从事慈善事业的启示
    财商小测验
    世人有无别的致富形式
    中国富豪榜单变化的启示
    如何应对资产价格的迅猛膨胀
    第2章 从容应对投资风险
    投资理财的风险:心理风险胜过市场风险
    不做投资的风险:消费物价上涨风险转���资产价格膨胀风险
    投资理财的心态:理性投资战胜感性投资
    投资理财的模式:自主投资不如基金投资
    阅读贴士
    为什么说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
    为何冒了高风险未见高收益
    12个**通货膨胀的百年历史
    如何做理性股民
    如何做理性基民
    做股民和做基民有何不同
    第3章 如何把脉中国股票市场
    股市投资的三大机会
    股市投资的三大挑战
    股市投资的三大猜想
    阅读贴士
    股改如何演绎为新庄家时代
    股改之后大股东资产注入是福是祸
    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投资房地产还是投资股票
    B股市场何去何从
    港股直通车通向何方
    什么是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散户要投资股指期货吗
    三论股市有无泡沫
    如何克服“恐高”心理
    新股民PK新基民
    第4章 基金选择九大攻略
    攻略1 金牛基金公司PK金牛基金经理:团队制还是明星制
    攻略2 QDII基金PK A股基金:更多精彩更多无奈
    攻略3 新基金PK老基金:喜新厌旧为哪般
    攻略4 封闭式基金PK开放式基金:没落**何以惊喜
    攻略5 主动型基金PK被动型基金:天道酬勤还是大智若愚
    攻略6 迷你基金PK大型基金:挑肥拣瘦谁更美
    攻略7 拆分基金PK大比例分红基金:业绩波动谁之祸福
    攻略8 债券型基金PK股票型基金:鱼与熊掌何以兼得
    攻略9 公募基金PK私募基金:相信“牛人”还是机制
    阅读贴士
    金牛基金评比的由来和结果
    晨星基金评级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如何看待目前国内主流的基金评级模式
    什么是QDII?银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有何区别
    震荡牛市应该选择老基金还是新基金
    什么是有效市场假说
    指数型基金在美国的优良业绩表现
    自己打新股好还是通过债券型基金打新股好
    第5章 基金交易五大攻略
    攻略10 波段操作PK长期持有:战胜市场还是战胜自己
    攻略11 现金分红PK红利再投资:复利是一颗“原子弹”
    攻略12 基金转换PK基金赎回:岂止是省钱又省时
    攻略13 网上申购PK柜台申购:谁的地盘由谁作主
    攻略14 一次性投资PK定期定额投资:财富人生浪漫之事
    阅读贴士
    需要像对待配偶一样持有基金吗
    买一只基金陪我们慢慢变老
    第6章 基金组合四大攻略……
    攻略15 固定比例基金组合PK浮动比例基金组合:与时俱进高枕无忧
    攻略16 积极型基金组合PK防御型基金组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攻略17 性格色彩组合PK基金投资组合:红黄蓝绿各取所需
    攻略18 基金投资组合PK财富管理组合:全面组合淡定人生
    阅读贴士
    如何测定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
    如何测定自己的性格色彩
    足球的阵形理论
    编辑推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投资不需要深奥的理论。本书深入浅出地系统描述了基金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广大基金投资者深深铭记和践行。
    ——裴长江 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投资需要理性,理财也需要理性。不过,过于理性的论述往往容易走向单调枯燥,甚至让人失去坚持理性的勇气。《基金致富之道》对基金的知识进行了化繁为简和深入浅出的演绎,使人们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走入了“理性投资、理性理财”的大门。
    ——秦朔 《**财经日报》总编辑
    宋三江的博客是《全景网》*热门的博客之一,按照作者的观点,2008年中国股市仍将波澜壮阔、好戏连台,如果不参与其中,势必遗憾终身;但是,如果投资不当或定力不足,该“反恐”时不“反恐”,该“反贪”时不“反贪”,导致“牛刀杀人不见血”,也势必抱憾终身。顺此逻辑,2008年阅读此书,必将让股民和基民受益终身。
    ——曾学成 《全景网》总编辑
    本书通过有条理的编排、精彩的论述,让投资更简单易懂,对广大投资者和整个投资者教育运动来说,《基金致富之道》值得阅读收藏。
    ——李选进 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者长期从事基金的市场营销工作,又是热心的理财教育者,他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回答了投资基金*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周虎 《理财周刊》总编辑
    本书通过既通俗又独特的视角,透过基金热的表象,系统揭示了基金致富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基金投资的实战策略,值得我们在投资者教育中广泛借鉴。
    ——余荣权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华宝兴业基金,汇丰晋信基金,理柏基金研究机构,国信证券,安信证券,联合证券,《证券时报》、《理财周刊》、《上海证券报》、《**财经日报》、《全景网》、《基金分析》、《北京青年报》、国泰基金,泰康人寿,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从多机构专业人士联袂**。
    简单易懂,轻松入门,实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