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的人生。——戴维·斯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
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
25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任职或担任家庭婚姻顾问期间,接触过许多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总感到遗感的人,他们渴望圆满而和谐的生活,健康而完善的人际关系,我相信他们的问题也正是你所关注的:
我曾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下许多目标,也都一一实现。我的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牺牲了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不但与妻儿形同陌路。甚至无法肯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是否了解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我不得不扪心自问——这样做值得吗?
我又开始节食了——今年的第5次了。我知道自己体重超标,也确实想有所改变。我阅读所有*新的资料,确定目标,采取积极的态度,激励自己说我能做到,但我就是做不到,几周后我就溃败了。看来我就是无法信守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我上过无数关于有效管理的课程。我对员工的期望很高,也想尽办法善待他们,但我就是感觉不到他们的忠心。我想如果我有**生病在家,他们一定会无所事事,闲聊度日。为什么我无法把他们训练成独立而负责的员工呢?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这样的员工呢?
我那十来岁的儿子不听话,还吸毒。不管我怎么努力,他就是不听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
要做的事太多了,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我觉得压力沉重,终日忙忙碌碌,一周7天,天天如此。我参加过时间管理研讨班,也尝试过各种安排进度计划的工具。虽然也有点帮助,但我仍然觉得无法像我希望的那样,过上快乐、**而平和的生活。
我想教育我的孩子懂得工作的价值。但每次要他们做点什么事,都要时时刻刻在旁监督,还得忍受他们不时发出的怨言,结果还不如自己动手来得简单。为什么孩子们就不能快快乐乐地料理自己的事而不用别人来提醒呢?
我很忙——确实很忙。但有时候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所做的事情*后是否有意义。我的确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希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
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或获得某种认可,表面上我会挤出微笑,热切地表示祝贺,可是,内心却难受得不得了。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我的个性很强。我知道,几乎在任何交往中我都能控制结果。多数情况下,我甚至可以设法影响其他人以便通过我想要的决议。我仔细考虑了每种情况,并且觉得我提出的建议通常都是对大家*好的。但是我仍然感到不安,我很想知道,他人对我的为人和建议到底是何态度。
我的婚姻已变得平淡无趣。我们并没有恶言相向,更没有大打出手,只是不再有爱的感觉。我们请教过婚姻顾问,也试过许多办法,但看来就是无法重新燃起往日的爱情之火。
这些都是令人痛苦的深层次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
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为类似的问题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在学校遇到了大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很差,甚至看不懂试卷上的问题,更不用说得高分了。他与同学交往时也很不成熟,经常弄得周围的人很尴尬。他的体格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例如打棒球时,他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挥动了球棒,于是招来他人的嘲笑。
我和桑德拉想尽方法帮助他。我们总觉得,若要事事圆满,做**的父母当然是首要之事。于是我们注意自己对他的态度与行为,也试着改变儿子的态度与行为,我们尝**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加油,孩子,你能办得到!我们知道你有这个能力。把手在球棒上握高一点,看着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挥棒。”只要他稍有进步,我们就大夸一番以增强他的信心:“干得好,孩子,继续加油。”
如果有人嘲笑,我们会加以斥责:“别嘲笑,也别来打扰,让他慢慢来,他正在学习呢。”而这时我们的儿子会哭起来,坚持说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还会抱怨说他根本就不喜欢棒球。
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努力反而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们总是对他加以肯定、鼓励和帮助,可是一再失败之后,终于放弃了。只能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全美各地的客户设计领导力培训的课程,其中包括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管理人员培训班,我每月两次为培训班学员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
其中思维定式的形成,思维定式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等问题令我深感兴趣。我进一步研究了预期理论(expectancy theory)、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和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还知道了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想法,并借此分析我们的困境,终于认识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自省后我们承认,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不行,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男蹴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此时我们才开始觉悟: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性格魅力与人格魅力孰重
当时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论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赢得成功的种种关键因素,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根据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人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经验,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150年的论著强调“人格魅力(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诚实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人格魅力论提醒人们,**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人到自己的人格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然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人格魅力”转而强调“性格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激发出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竞成”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鼓励人们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的爱好有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人格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重视不足,没把它看作基本要素。对这些作者而言,人格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要紧的还是获取权力的策略、对人群施加影响的速成技巧、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的捷径。
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深入对比人格魅力论和性格魅力论以后我明白了,我们过去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对于成为模范父母及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视,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而且这种心态大概也影响到了我们对儿子的看法。的确,在怎样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更多地注意了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与快乐。
桑德拉和我越深入检讨,越惭愧地发现,我们自身的人格、动机以及对孩子的看法如何强烈地影响着孩子。我们认识到,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这也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去找出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在深入思考和**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发现这孩子也有独特之处。我们看到了他的无穷潜能,相信只要顺其自然,必有用武之地。于是我们决定不再随意干预,让他自由发展。我们扮演起从旁肯定、赞赏并重视他的一切进步的角色。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并培育了内在的**感,不再用孩子表现良好与否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1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可是这个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畏缩。他向我们求援,但我们只是认真聆听,不一定如他预期地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间,远远超过了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领导、州代表队选手,拿回家的成绩单也是门门**。另外,他还锻炼出了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儿都能与人融洽相处。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多于外在影响。这是****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在很个人的层面上体验到凭借人格魅力和性格魅力成功的天壤之别。赞美诗中唱得好:“努力探寻你自己的心灵吧,因为生活源自于此。”
光有技巧还不够
从教育儿子的经验、对人们认知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成功论著的阅读中,我顿悟了人格魅力的强大影响力,也认清了自己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流行的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相去甚远,而这种差异经常被有意地忽略。多年来我一直向他人传授我自信十分有效的知识,却总是发现这些知识与流行的思潮不同甚至相逆,现在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
我并非暗示性格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或许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施展个人能力时,太过注重个人建设,却忘记了个人建设必须有前人的基础为支撑;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耕耘的必要性。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只要我有人格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那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言不由衷难免遭人怀疑,任何行事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就算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无济于事。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也无法促进智力发育。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会有多荒谬。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学校这种人为的社会体系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而暂时蒙混过关;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也可以凭借性格魅力八面玲珑,假扮别人的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别人的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人格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许多人具备这些次要优势,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但是缺乏人格的主要优势,长期来看,他们与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人际关系早晚会出现问题。只有人格才是交流中*伶俐的“口齿”,正如爱默生(Emerson)所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人耳。”
当然,也有人格魅力有余却沟通技巧不足的人,但即便人际关系质量因此受到影响,也是瑕不掩瑜。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我们的言行更具有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的人格,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是否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
威廉姆·乔治·乔登(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每个人的双手都被赋予了操控善恶方向的神奇力量,这种力量在他的生命里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说明了他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而不是他要扮成什么样的人。”
思维定式的力量
本书中包含了人类效能的许多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基本的,是首要的,是永葆成功与幸福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人类的思维定式以及如何实现思维定式的转换,才能真正理解这七个习惯。
先前提到的人格魅力论与性格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定式。“思维定式(paradigm)”这个词来自希腊文,*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