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电影理论与批评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电影理论与批评

  • 作者:戴锦华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16319
  •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01日
  • 页数:368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和示范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影评写作,而是基于现代电影理论基础和背景的影片精读和分析,每一章节**介绍一种电影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部影片的细读来展示对这一理论方法的运用,旨在通过理论化影评写作的介绍,让大家了解现代电影理论的主要脉络,在批评实践中获得对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作者简介: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文章节选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电影理论是20世纪*后一次欧洲革命——l968年“五月风暴”的精神之子。事实上,作为一次为理想憧憬所燃烧的、为几近绝望的激情所鼓舞的革���,其失败给欧洲左翼知识分子所造成的创伤与幻灭,不缔于一次朝向深渊的跌落。一如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首映式在“五月风暴”的席卷之下灰暗而仓惶地落下了帷幕,似乎预示着一个革命时代的到来;但时隔一年,戛纳再一次于红男绿女、歌舞升平之中揭幕。对于法国和欧洲说来,革命曾到来,革命已逝去。似乎除了更深切的绝望,一切都不曾改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预言、所呼唤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以大学院校为阵地的革命如期发生了,但它非但不曾触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甚或不曾给它留下一片血痕、一线裂隙。于是,作为“兴奋与幻灭、解放与纵情、狂欢与灾难——这就是1968年——的混合产物”,革命再度由实践蜕变为一种理论,由大都市街头、校园中的壁垒回到了书宅,进入了话语领域。一如罗兰·巴特富于煽动力的表述: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那么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革命的对象由资产****转向了资产**“文学**”。 “文本是一个大胆妄为的歹徒,它把屁股暴露给政府。”换言之,作为“五月风暴”精神遗腹子的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其说是为了见证革命的失败,不如说是为了拒绝见证欧洲革命“已死”的论述。
    因此,当“革命”再度由街垒回到了书宅时,书宅已不复如往夕那般宁谧而超然。后结构主义浪潮中的当代文化与文学理论,与其说是那群“具有远离普通读者的深奥知识的科学**”们的智力游戏,不如说倒更像是本雅明所谓“文人的密谋”、“书宅中的暴动者”,写作与阅读成为他们“革命的即兴诗”;所不同的是,它被罗兰·巴特多少地点染了一点“爱欲游戏”的味道。在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下渐趋学科化、机构化的当代西方电影理论,便因这种特定的政治/学术立场,在不期然之中,成为“五月风暴”之精神遗产的继承人。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情有独钟的新学科,由法国而及美国,电影理论渐次获得了它鲜明的革命与社会批判色彩。因此,除却作为当代电影理论伊始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麦茨(C.Meiz)的早期理论——**电影符号学之外,其它电影理论不仅是跨学科时代的复调文本,而且成为多种社会、政治、理论话语的对话场。对于电影理论说来,历史不曾宽厚地给出一个时间的裂隙,让理论家们得以从容而优雅地“将现实放入括号”。于是,除却麦茨的大组合段理论(GS),作为严格学科的意义上的电影理论始终没有获得充分完善的确立。事实上,*富见地与创意的电影叙事研究,大多是在电影的精神分析研究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的交互对话中形成并发展的。
    ……
    目录
    绪论 电影文本的策略
    Ⅰ.概述
    Ⅱ.凝视、缝合与叙
    Ⅲ.文本中的观众
    Ⅳ.文本内外
    Ⅴ.文化研究与电影
    Ⅵ.结语
    **章 电影语言分析:《小鞋子》
    **节 电影语言与叙事组合段理论
    第二节 伊朗电影与《小鞋子》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叙事·表意·修辞
    第二章 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
    **节 “电影作者论”及其矛盾
    第二节 电影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第三节 《蓝色》:主题与色彩
    第四节 生命与死亡的变奏
    第三章 叙事学理论与世俗神话:《第五元素》
    **节 叙事学的基本分析类型
    第二节 叙事范式与批评实践
    第三节 类型的变奏与类型的意义
    第四章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与银幕之梦:《香草天空》
    **节 梦·释梦与电影
    第二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
    第三节 《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
    第四节 男性的噩梦与成长故事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
    **节 “镜像”理论与第二电影符号学
    第二节 爱情故事或自我寓言
    第三节 记忆的葬埋与钩沉
    第四节 结局与结语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节 意识形态·政治·社会
    第二节 《阿甘正传》:成功而及时的神话
    第三节 重写的历史与讲述神话的年代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实践:《高跟鞋》
    **节 后现代主义线索
    第二节 阿尔莫多瓦与他的后现代“NN”
    第三节 《高跟鞋》的戏仿与解构
    第八章 第三世界寓言与荒诞诗行:《黑板》
    **节 “第三世界理论”的前提
    第二节 《黑板》的寓言
    第三节 寓言的寓言
    第九章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电影批评:《夏日暖洋洋》
    **节 电影与社会
    第二节 城与人
    第三节 **与性别
    写在后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