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气何来——从朝贡看中国历史 澹台卓尔/文
说起朝贡,大约也可以成为我们曾经辉煌的证明。朝贡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制度,朝,乃朝见皇帝,贡,是贡献物品。朝贡在制度上,渊源于商周的畿服制度,在思想上,是以“华夷之辨”为指导。其发轫于西汉,自隋唐步入繁荣,至明朝时,达到鼎盛。
而朝贡制度的应用,又在古代东亚营造了一个以中国为宗主国,以中华文化为共同认同点,各国和谐相处,华夷世界井然有序的朝贡体系。当然,这个体系虽在表面上是不平等的,其实质却是和谐相处。尽管古代中国的皇帝宣言“天朝抚有万国”,但所谓的“抚有”不过是礼仪或者说程序上的一种表现,在实体上,皇帝们很少干涉朝贡国内部的事务,所以,朝贡体系并不是古代中国的霸权主义。
“万国来朝”这个词大约在隋唐时期出现,用以形容各国到中国朝贡的盛大景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中书侍郎颜师古奏曰:“今万国来朝,至于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旧唐书•列传**百四十七》)。针对不肯向大唐朝贡的高昌国,李世民在639年警告高昌使者道:“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堑,预备讨伐”(《旧唐书.列传**百四十八》)。
不仅在当时的官方文件,就连唐诗中亦可看到“万国来朝”的身影:“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唐 卢象《驾幸温泉》),“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唐 张莒《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猎秦祠”(唐. 樊珣.《忆长安•十月》)。
从此,“万国来朝”成为朝贡*直观的表现,历代皇帝无不以此为追求。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太清歌》中唱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明史.志第三十九》)。清高宗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亦得意洋洋道:“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海国四说•卷五》)
翻看朝贡的历史,或许会让人产生疑问:古代中国为什么这么牛?的确,牛是需要资本的,把自己作为各国的宗主国更是需要底气。毫无疑问的是,朝贡体系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优越感之上的。由于中华文明比周边**发展的更加成熟,古代中国人因此对自己的文化颇为自豪,这份自豪造就了古代中国人的优越感。只是,仅仅有优越感,是维持不了朝贡体系的,说穿了,朝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为保障。
汉朝击匈奴、通西域,正是国力的体现,而汉朝的文化和国力也迅速折服了周边**,朝贡体系因而顺利的建立起来。唐朝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鼎盛时期,“万国来朝”在此时出现,并不是偶然,这与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正好相得益彰。直到明朝时,中国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底气十足的明朝因此将朝贡体系推向了鼎盛。可见,璀璨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使古代中国底气十足,自信的中国人因此不断壮大朝贡体系。
当中国在东方一家独大的时候,西方世界在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后,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一个以国际法为基础,以**主权平等为核心的体系逐渐形成。所以,几百年前的世界有两个国际体系:东方的朝贡体系和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于规则的差异太悬殊,两个国际体系的交流就像地球人遭遇火星人,鸡同鸭讲的局面也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究竟按照谁的规则玩,成为那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资本主义浪潮和工业革命,西方的实力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使西方在与中国交往时的底气越来越充足。同时期的清朝并不知道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与西方交往时依然底气十足的依照朝贡规则要求西方各国,其实,清朝此时的底气已变成了自大。
当底气十足的西方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时,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逐渐破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猛然发现,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残酷的现实让中国人的底气十足,逐渐变成了底气不足,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中国人挣扎过,但每次都失败了,自大的中国人也逐渐变成了自卑的中国人。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底气不足的中国人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规则,并为了适应新规则,开始了对自我的改造,传统的朝贡体系也因此日趋瓦解,*终成为历史的坟墓。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已经远去,却难以让人忘怀,底气十足的中国人由自信变成了自大,底气不足的中国人由自大变��了自卑,今后中国的底气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底气的变化又会给今后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没有文化”征服了“辉煌文化”——有感于《历史的底气》 刘微/文
记得上本科的时候学世界历史,教授滔滔不绝地陈述他那套独有的发展理论——交替超越理论。顾名思义,交替超越,即风水轮流转,早晚有**你能当上老大。
现在读完这本《历史的底气》,反倒把自己那根极不敏感的学术神经给调动起来了。
中国人确实值得骄傲,毕竟我们可以津津乐道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本土文化,这也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典型标志。
古代中国善意地留给她的子孙们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华夏儿女们也渐渐从这种深厚的底蕴中汲取着养料。然而,我们可曾想到,这巨大的资源真的只是带给我们善意的帮助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中国的强盛,**离不开她富饶的经济根基,但文化的高度繁荣却也离不开地缘政治与社会的发展。
人们常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发展规律: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一切都处在变数中。变化可以带给我们盛世,变化也可以带给我们灾难。而盛世和灾难往往又是继之而起、交替出现的,盛极必衰、衰极必盛。这在我们高中的数学课本里就有所反映:沿着抛物线的波浪起伏,波峰而下,波谷而上。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交替超越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你当如何去超越同一个自我?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没能明辨自己的优势和自认为是优势的包袱,反而乐此不疲地背着这些包袱匍匐前进着。当一种文化已经承载了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她的拥有者与推崇者就会兀自地沉湎于自我欣赏中,而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更遗憾的是,西方人看到了。当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这未必是一种遗憾。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种被外人看透的局面影响了她几个世纪,她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西方,他们曾经是多么向往神秘古老的中华文明,他们以几近崇拜的目光遥望着东方的这条巨龙,他们不远万里一定要亲临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国度。
他们看到的,确实那残破不堪、那迂腐贪婪、那被文明光环笼罩得太久已经不起推敲的躯体,这躯体中所散发出的腐臭远远盖过了她孕育出的芳香。
我想,西方人应该很失望,他们*初并不想用战争达到他们的经济目的,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探测,更多的是证实古老的中国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在同中国的几次交流受挫后,他们才在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武力解决的念头。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他们这是正常反应。
西方的历史远没有中国这么久远,事实上,除了众人皆知的那几个文明古国,大多数古代民族政权及小国都在昙花一现后永远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按照我们教授的历史理论,正是这样一些没有历史的**,不用去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方可轻松上阵,毫无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拳脚,向着一个明显的目的前进。而中国恰恰败就败在太以自己的历史为荣了,太顾及自己的祖上之辉,所以改革改不彻底,创新创不出新。初生牛犊不怕虎,当老虎徘徊于吃这块肉是否破坏道德标准的时候,上路的新手已经提前塞入了自己的嘴里。
在古代中国看来,自己的文化是这个世界上**的“天下共主”,其光辉**是可以波及国际范围的,而其他的政权都是没有文化的野蛮存在,生来注定要受到先进文化的同化与洗礼,自己则无可厚非地肩负起传播先进礼仪文明的大任来。
没想到的是,血迹斑斑的中国近代史打破了这种中国人为自己营造的和谐局面。怎么我们泱泱大国被那些“没有文化”的**征服了?
西方崛起了,中国怎么没能崛起?中国人在摸索中一次次碰壁,却依然是踯躅不前。困惑,不解,尝试……反思吧中国,你能强大,别人也能强大,那么你低迷了,别人却不会跟着你一块儿低迷。当你在波谷摇摆时,是否想出了通往波峰的崛起之策?
历史的底气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中国从底气十足滑落到底气不足,那么底气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在何方?我们拭目以待吧! 打开世界地图,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有一片棕黑色的土地,巍峨的帕米尔高原宛如世界的扣结。这里聚集着高山深壑,冰川湖泊,向四面八方纵横捭阖着荡漾开去。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傲视万方的民族底气。
汉武帝孤注一掷,血拼匈奴、打下一个雄浑帝国;张骞“凿空西域”;郑和远航东非;李世民笑纳“天可汗”;无一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雄浑底气。
然而,就在晚明社会呈现近代曙光的时候,意外飞来的阻力拦住了中国人前进的脚步,以满洲**为核心的清朝政府,在主动妥协、汉化的同时,也悄悄地关上了**,沉湎于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之中。
于是,一群带着西方外交理念的不速之客,执着地闯入天朝的庭院,用坚船利炮向这个享誉世界的东方古国发起了进攻。曾几何时,中华民族的底气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屈辱……
《历史的底气》:一部讲述中华民族盛衰荣辱沧桑经历的历史宏著,一幅幅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情画,荡气回肠、睿智幽默,揭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无奈,触动国人灵魂深处的自尊。
历史底气今安在?强国之梦何时圆?
1.文笔老练,语言风格非常幽默、好玩,适合大众阅读;
2.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分析深刻,涉及中国古代经济、科技、政治、民族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件,内容含量大;
3.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趣事,**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4.书名是该书*大的卖点。
历史的底气,凸现出该书的气势,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含义,即中国由底气十足走向底气不足;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既体现出中国曾经天下共主的地位,又说明在中国人的心理始终有着骄傲自大的情绪,不论是否强大,都要营造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场面,以满足自己的面子。而这历史发展的线索又启示着当代中国人面对一体化的世界格局,如何使自己找回曾经的辉煌与强大,实现民族振兴。
5.封面设计追求一种轻松而不失厚重的风格,不会像学术书那样,令读者敬而远之。
6.天涯社区人文频道首页**,点击率超过5万,反响很好。
7.本书彩插乃为英国人所画的中国风情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的见闻与感受,体现出欧洲人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
酷评摘选
1.天涯社区
楼主的文章通俗却又不恶俗,严谨也不失诙谐,很有大历史的味道,跟了一个多月,非常喜欢,楼主加油。
作者:卖火柴的大灰狼
回复日期:2007-8-1 9:30:07
迷上楼主这篇文章啦, 不知楼主是否准备出书?
煮酒文章虽多, 但能像楼主这样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文章却不多,更难得的是楼主放眼世界的历史观。
过去看关于明清史的文章,常常被奉行“立场先行”的明粉、清粉们的口水弄得不厌其烦,难得楼主能够客观平和,从大历史观角度进行的事实分析,追寻历史真相,这让这篇文章多了一种学术上的价值。
作者:玉笙寒落
回复日期:2007-8-12 17:32:42
好贴!一口气看了8页,过瘾!虽然看得很心痛。
中国*大的悲哀就是:当野蛮民族的军事能力占优势时,中国是文明民族;而当文明民族的军事能力占优势时,中国反倒被野蛮人征服成了野蛮民族!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7-10-29 13:18:05
2新浪博客
等了一个月,终于更新了,楼主的文章写的很好,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冷静客观,看了很受启发。准备什么时候出书?
匿名
印象中以前的历史书总是刻板枯燥,似乎只是单纯的把许多史料堆积在一起;现在市面上特别流行用通俗的方式讲述历史,可一不小心却容易走向另一个**,或者太过杜撰,叫人分不清戏说与事实,或者痞子味过浓,失去了历史必要的庄重。看了你的这个长篇,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文中不泛幽默之处,却只为搏君会心一笑,没有刻意的哗众取宠,实为通俗的比较高雅的那一种。
熠熠生辉
我们的祖先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亦形成了傲视万方的民族底气。以中国为核心,以儒家文明为纽带的朝贡体系埘这种雄浑底气作了*好的诠释。我们曾经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曾兼容并蓄地接纳异域文明;曾几何时,却又无视世界的发展变化,一味陶醉在自己编织的“天下共土”、“万国来朝”的美梦中。于是,一群不速之客,带着两方的外交理念,用坚船利炮向他们无法容忍的东方朝贡体系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