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一章。主要内容阐述什么是“道”以及论“道”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在古汉语中,“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方法”、“规律”等。而作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常用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通常是指“理想”、“理念”或“学术主张”。前一个“道”就是这个意思。后一个“道”是“说”的意思。②常:马王堆帛书乙本残缺,甲本作“恒”,永恒。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名,也就是道,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了”。始:初始;母:**。二十五章上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可参考。④在发现马王堆帛书本以前,这两句的标点有所不同:或在“无”后逗;或在“欲”后逗。由于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在“欲”字后多一“也”,所以证明应在“欲”后点断。徼:音jiao,边缘,边际。⑤“两者”指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这里采王弼的解释:“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译文】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赋予名字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天地初始并没有“名”,万物**才有“名”。所以,常用“无欲”的态度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常用“有欲”的态度却只能观察“道”的表象。“始”和“母”同出于“玄”,但名称不同。“玄”就是极其冥然空无,那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二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明“圣人”首先应以“无为”的态度完善自身,以行为而不是言语推行教化。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①,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③,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④,为而不恃⑤,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倾:《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作“涅”。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盈”。传世本大概是为了避汉惠帝刘盈的讳而改为“倾”。“盈”读为“呈”,呈现。②音:根据文义应读为“喑(音yin)”,无声。马王堆帛书甲本作“���”,从心从音,表明那是得用心去倾听的声音。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参证。③圣:原作“聖”,本指听力好,引申为“出众”。“圣人”就是特别出色的人物。④马王堆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均无此句。⑤为:施加(恩泽)。恃:马王堆帛书甲本作“志”,记,记住。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就显示出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也就显示出来了。所以,有和无通过对立而产生,难和易通过对立而形成,长和短通过外形的比较显不出来,高和下通过对比呈现出来,无声和有声互相协和,前和后彼此跟随。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态度做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万物萌生而不必让它开始。万物生长却不据为己有,施加恩惠切勿念念不忘,成功却不居功。因此,只要不居功,功绩便不会失去。
老子·三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三章。主要内容阐述开启民智有害无益。当时老子看见智者参政议政,却导致了战争、动乱、分裂,于是认为开发人的智力,犹如给人展现宝物一样,会引诱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③。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④。
【注释】
①尚: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上”,崇尚,重视。②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可贵。③虚、实、弱、强: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虚;使……充实;使……削弱;使……强健。④治:有秩序,治理得好。与“乱”相对。
【译文】
不倚重贤才,可以使人们不争强好胜;不看重难得的财货,可以使人们不做盗贼;不显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可以使人们的心思不受扰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关键是让人们的心虑单纯,肚子吃饱,志向微弱,筋骨强健,永远让人们没有智慧,没有欲望。让那些智者不敢胡作非为。推行“无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老子·四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四章。主要内容阐述“道”的形态和作用。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③,解其纷,和其光④,同其尘,湛兮⑤,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冲:读为“盅”,“空虚”的意思。②盈:充盈。③挫: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锉”,使锋利变不锋利。④和:相当于“平”,**(吴澄说)。⑤湛:隐没。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运用它却又用不完。就像深渊一般深邃,似乎是万物的宗主。它钝化锐利,摆脱纷繁,韬光养晦,混同尘土。它无形无影,似亡实存。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嗣,只认为它比上帝还早出现。
老子·五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五章。内容阐述谨守虚无的重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愈出。多言数穷④,不如守中。
【注释】
①刍(音chu)狗:用草编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用完随即抛弃。这里用来比喻极其卑贱。②橐龠:音tu6 yu色,古代冶铸用来加风的器械,约略相当于后世的风箱。橐:皮囊;龠:(输送风的)管子。③屈:枯竭。④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闻”。后者应是正确的。多闻:“多学”的意思。数:命数。穷:困窘。
【译文】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把万物当成草编的狗;“圣人”没有仁慈之心,把老百姓当成草编的狗。天地之间,大概就像个风箱一般吧?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风便越出越多。学得再多,总有困窘的时候,所以不如不偏不倚吧。
老子·六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七章。内容阐述以退为进的策略。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生。因此,“圣人”使自身落在后头,反倒占尽先机,使自己置之度外,反倒可以生存,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他才能够达到自私的目的。
老子·七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八章。文章以水作比喻,强调“不争”便没有过失。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居善地②,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③,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④。
【注释】
①几:接近。②地:卑下。《荀子·儒效篇》:“至下谓之地’。”③正:读为“政”。④尤:过失。
【译文】
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得好处却不跟万物争夺,呆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就接近“道”了。居住以卑下为善,心虑以深沉为善,交往以仁爱为善,言谈以诚实为善,执政以有秩序为善,做事以衡量能力而行为善,行动以抓住时机为善。只要不争,就没有过失。
老子·八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九章。文章强调“失”潜伏在“得”的表象之下。因此,“得”未必是好事。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①,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②,天之道。
【注释】
①揣:从王弼说释为“磨”。②遂:有些本子作“成”。两者是同义词。
【译文】
保持并让其圆满,还不如让其结束。打磨并使之锐利,锐利却不能长期保持。金银玉帛堆满华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却骄傲自大,只是自找麻烦。功成身退.是天的“道”。
老子·九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章。主要阐述“道”的具体应用,进一步阐述“无为”的重要性。
【原文】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婴儿乎?涤除玄览③,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④?天门开阖⑤,能无雌乎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①“载”字如何解释,聚讼已久。有人认为读作“哉”,属于上一章*后一句的句末语气词。有一定道理。营魄:可能是“魂魄”的楚方言词形。《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遐兮。”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魄,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王逸注《楚辞·大招》:“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抱一,合而为一。②专:读为“抟(音tuan)”,聚集。③玄:黑色的。览:读为“鉴”,镜子。古代的镜子用青铜铸造,得打磨光滑才能反射影像。④知:读为“智”。老子主张“去智”的治理。六十五章说:“以智治国,国之贼。”可证。⑤天门:从河上公训释解为“鼻孔”。开阎(音he):喘息呼吸。⑥无:马王堆帛书甲本残缺不全,乙本则作“为”,与一些传世本相同。根据老子崇尚“柔能克刚”的理念,作“为”是正确的。雌:雌性。指代“阴柔”。
【译文】
精神与形貌合而为一,能够不分离吗?聚集精气并且达致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清洁打磨铜镜,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能够不用智者吗?鼻子喘息呼吸,能够遵循阴柔原则吗?明白通达,能够自然无为吗?让万物生长、繁育,万物生长以后却不据为己有;即便做了,却不自认为尽了力;掌管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这才称得上玄妙的“德”。
老子·十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一章。文章举了一些例子说明“无”实际上存在着“有”,无非强调“无为”才是根本。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①,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②,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③,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音fu,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音wang,车轮的外框)的一条条直棍儿。毂:音gu,车轮的**部分,中空,用来插放车轴。②埏埴:音shan zhi。埏:揉和;埴:粘土。③牖:音y6u,窗户。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在一个车毂上,正因为车毂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作用。把粘土揉和做成器皿,正因为器皿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凿出门窗做成房子,正因为房子有一定的空间,才有了房子的作用。所以“有”体现为便利,“无”体现为作用。
老子·十一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二章。文章想要强调的是,感官的享受,物质资料的拥有都是有害的。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④,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②五音:指宫、商、角、徵(音zhi)、羽五个音阶阶名。③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爽:楚方言词,意思是“创伤”。④驰骋:纵马飞奔。畋:音tian,打猎。⑤妨:妨害。
【译文】
缤纷的五彩使人目眩,曼妙的音乐使人耳聋,食物的美味让人口感丧失;策马飞奔去打猎,使人心性狂躁;难得的财货使人行为乖戾。因此,“圣人”只求填饱肚子,而不求好看。所以抛弃后者,接受前者。
老子·十二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三章。文章阐述了自身比天下万物更值得珍惜,珍惜自身应当把自身看作有如附有大的祸患。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注释】
①宠:指得到;辱,指失去。若,作为。②焦竑说应当理解为“贵身若大患”。这里为了押韵而调整语序。③这一句,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作:“或何口口口口口口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均比传世本容易理解。可能传世本有所残缺。
【译文】
得失都是应惊惧的,把自身看作附有大祸患是可贵的。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到是卑下的,得到应惊惧,失去也应惊惧。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又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为自身比为天下更值得珍惜,这样一来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爱惜自身胜于爱天下任何事物,于是便可以把身体寄托于天下了。
老子·十三
【题解】
本篇选自《老子》十四章。文章阐述“道”无色,无声,无形,因而不可言说,不可解释,也就不可诘问。
【原文】
视之不见,名日夷①。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②,名日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④,其下不昧⑤,绳绳不可名⑥,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⑦。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⑧,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⑨。
【注释】
①夷: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微”。作“微”是正确的。②搏: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捪(音min)”。作“播”是正确的。《说文》:“捪,抚也。从手昏声。一日‘摹’也。”③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夷”。作“夷”是正确的。夷,平坦。④“其上”的前面,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有“一者”二字。显然,以下的文字是解释“混而为一”的“一”的含义的。皦:音jiao,明晰。⑤昧:昏昧。⑥绳绳:音min min,众多的样子;绵绵不绝的样子。⑦惚恍:虚无缥缈的样子。⑧古: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作“今”。从道家法今不法
古的理念考虑,作“今”更接近实际。有:指代地域。⑨纪:总要;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