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8.89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1 8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董老师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339167916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岳麓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
促销广告:买书,就上东方甄选教材旧书店,特价正版,收藏店铺,优先发货!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开学季订单量比较大些,按照下单时间顺序发出,多仓发货,如果不便,敬请谅解!

1、本店书籍一般八成新左右,书籍不缺页少页,不影响阅读;一般二手书籍是没有光盘、手册,习题集等,有的话就一起赠送邮寄了,不保证有的;书籍有多封面的新老封面随机发货,内容一致,不影响使用,介意勿拍!
2、书价格很低,有满包邮活动,不指定快递;根据网站的特殊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旧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3、全国大部分地区1~3天到达,偏远地区3~5天到达!
4、订单已发货,由于买家原因:买错,不需要,其他,都需要承担发货快递费用6元(首件(多仓另算)),书籍拒收回来,收到后同意退款亲,因为我们发货也是需要给快递公司快递费用的,谁的责任谁承担!
PS:在本店购书的亲们,下单即视为遵守上述约定,有任何问题请麻烦及时联系客服友好协商解决,谢谢!!!
店铺介绍
1、本店书籍一般八成新左右,书籍不缺页少页,不影响阅读;一般二手书籍是没有光盘、手册的等,有的话就一起赠送邮寄了,不保证有的;书籍有多封面的新老封面随机发货,内容一致,不影响使用,介意勿拍!
2、书价格很低,有满包邮活动,多仓发货,不指定快递;根据网站的特殊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旧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3、全国大部分地区1~3天到达,偏远地区3~5天到达!
4、订单已发货,由于买家原因:买错,不需要,其他,都需要承担发货快递费用, 书籍拒收回来,收到后同意退款亲,因为我们发货也是需要给快递公司快递费用的,谁的责任谁承担!
5、在本店购书的亲们,下单即视为遵守上述约定,有任何问题请麻烦及时联系客服友好协商解决,谢谢!!!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许结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论纲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9787534376566 [十位:7534376564]
页数:379      
定价:¥30.00
店铺售价:¥10.50 (为您节省:¥19.50
店铺库存:1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339167916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文化史论纲》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史论纲》*大特点是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以“专题”为主,兼及历史与全权类,兼取文化知识与学术精神。《中国文化史论纲》**实在的二十一个专题,各专题相对独立,故不求面面俱到,或有深入探究;然各专题间又有联系,以期构成有机整体。
《中国文化史论纲》图书目录: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特征
**章 大哉乾元:****与伦理模式
**节 ****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亲缘、伦理与政治
第三节 人性的显彰与拓展
第二章 地齐政俗:地理环境与画野分州
**节 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地域、南北与帝京文化
第三节 画野分州的政俗理念
第三章 务耕行宜:经济基础与耕织文明
**节 《长城谣》的启示
第二节 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
第三节 耕织文明的思想特征
第四章 家国同构:家族、宗法与帝制社会
**节 从氏族到宗法
第二节 宗法制的政治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家族制与君主政治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
第五章 天地四象:官制设置与政治文化结构
**节 《天官书》解读
第二节 从“六官”到“三省六部
第三节 严密的地方管理网络
第四节 尊天法地的官制文化
第六章 政教合一:从察举到科举的选官制度
**节 从“禅让”说到“察举”制
第二节 科举制的形成与衍变
第三节 因文取士的文化论争
第七章 观乎人文:古代教育与政治教化
**节 官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诗礼传家与私学教育
第三节 施教论学的书院教育
第八章 取则天象:科技文化的生克消长
**节 取则天象与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节 “士”的政治角色与相关科技成就
第三节 史学、圣学、经学传统与科技的隆替
第九章 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内涵
**节 施政立教的礼乐制度
第二节 《礼》经与礼治传统
第三节 古代礼制核心之“五礼”
第四节 《乐记》与乐制内涵及演变
第五节 礼乐精神与民俗节日
第十章 讲武习艺:古代兵制文化与兵法思想
**节 兵书典籍与兵制变迁
第二节 古代战争的三大阶段
第三节 用兵韬略与战阵技艺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一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节 巫史、史官与史官制度
第二节 史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第十二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节 从教育职守谈儒学的形成
第二节 孔、孟、荀思想纪要
第三节 政治理想与人文境界
第十三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先秦道家
**节 “玄化为本”的道家学术
第二节 老子人生哲学三段论
第三节 庄子艺术人生的“物化”观
第十四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节 从方术到经术
第二节 经学与汉代政治文化图式
第三节 经今占之争的历史与学理
第十五章 有无之辩: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节 玄学历程与自然名教之辩
第二节 正始玄学的三大论题
第三节 玄理清谈与山水畅情
第十六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节 佛经传译与佛教宗派学的形成
第二节 佛性理论与诗禅境界
第十七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节 重构儒学体系的理学
第二节 “三教”论衡与疑经发义
第三节 理学宗派与心、性之辨
第四节 汉宋之争与清代学术流变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第十八章 仙道世界:崇拜、神话与宗教
**节 从原始崇拜、神(仙)话到帝国神祗
第二节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佛教的引进与改造
第四节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节 泛神论与宗教思想体系
第十九章 依仁游艺:艺术创造中的人文精神
**节 弘道:自然与人生的体验
第二节 兴象:艺术思维中的心物关系
第三节 尚意:去形达神的审美追求
第二十章 诗骚传统:文学思想的二元与凝
**节 对诗骚传统的诠释
第二节 汉唐气象与遗民情结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文化辩证

中国文化现代进程
第二十一章审己知人:文化裂变与反思
**节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
第二节 文化裂变的多层演示
第三节 对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
第二十二章 厚德载物:文化交流与衍展
**节 本位与异质的三重文化叠合
第二节 中西文化与体用之争
第三节 华人文化的环球网络
第四节 回归自我与走向未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中国文化史论纲》文章节选:
第三节 人性的显彰与拓展
在亲缘伦理与政治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整合过程中,其间*能引起关注的是对“人性”问题的探究,所谓“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苏轼《赠龙光长老》),中国文化精神之发展,核心即在“人性”的显彰与拓展。
古人言“性”,初见《诗》、《书》、《左传》等文化典籍。如《诗·大雅·卷阿》“俾尔弥尔性”①、《尚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太甲上》“习与性成”、《汤诰》“若有恒性”②、《左传》襄公十四年“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昭公八年“莫保其性”、十九年“民乐其性”、二十五年“民失其性”等,皆取生性、本性意,且内含法天则地,制礼以规君范民的作用③。自春秋战国诸子学兴,人性问题始得显彰。孔子论“性”,《论语》载有两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就字面看,前者指生性,后者兼涉人性与天道的关系;若论其内质,孔子言性诚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所说,应当结合其论“仁”来考虑,即“仁”才是孔子融合性与天道的真实内容④。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这里充满“修己以敬”的道德观念是“仁”的精神的体现。所以《易传》有“乾元统仁”之说,孙奇逢《通书述解跋》论“仁”为太极本义,均可佐证孔子对如何体达天道的人性推究,并对后世儒家学者讨论人性有深远启示。 “文化”是什么?很多学者都试图在自己的有关论著中诠释,但却难有**答案。而“文化”一词,从中国史的线索来看则始见于西汉典籍,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补亡诗》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之句,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怀远”之语,皆承其意,“文”“武”对举,文化即取“文治与教化”之义。如果取其原义,“文化”一词的意义在先秦时代已几乎混同于“文明”的内涵。《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明夷·彖》:“内文明而外柔顺。”尽管近代学者对西方“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两词之异同的辨析,提出前者偏内,属精神方面;后者偏外,属物质方面的看法,可是中国旧籍中两词却有类同意义。同时,在汉以前广义的“文学”观也取类同文化之义。如《论语·先进》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荀子·王制》有云“积文学,正身行”,《汉书·武帝纪》载语“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以及选士设“贤良文学科”等,取意相同。缘此,章炳麟在其《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综上所列,文化一词关键在“文”字。考查“文”的本义,即纹理。《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皆此。由此本义引申,可划分出三层意义:一是由语言文字象征符号进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二是由纹理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是进而为美善德行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