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40442613
[十位:7540442611]
页数:309
定价:¥38.00
店铺售价:¥15.20
(为您节省:¥22.80)
店铺库存:3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031089452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7 10:26:17]
沈**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6 14:44:43]
林**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6 11:18:10]
张**
天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5-04 19:31:42]
周**
西安市
-
100分
满分
买家很懒,没有填写任何评论!
[2023-04-11 18:00:49]
张*
西安市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新闻报道吗?并不全然。可以说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变体。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作者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
将这本书作为你们幸福旅途的**站。请系好**带,一伺发令枪的轻烟冒出,便马上开始寻访幸福的旅行吧。也许路途会有颠簸,食物会不合胃口,但可以保证,沿途风景一定壮丽,你必定不虚此行。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
**站 荷兰
幸福是一组数据
第二站 瑞士
幸福是一种无聊
第三站 不丹
幸福是一项政策
第四站 卡塔尔
幸福是一张中奖的彩票
第五站 冰岛
幸福是一次失败
第六站 摩尔多瓦
幸福是身在别处
第七站 泰国
幸福是不用思考
第八站 英国
幸福是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
第九站 印度
幸福是矛盾
第十站 美国
幸福是回家
尾声:幸福在哪里?
致谢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文章节选:
**站 荷兰
幸福是一组数据
人类总是靠观察他人的欢愉行为来获得自己在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是天性使然。也正因如此,色情业和咖啡馆得以长盛不衰——美国人热衷于前者,欧洲人则善于经营后者。但食物和咖啡却与此无关。我曾听说特拉维夫市有一家咖啡馆不供应食物和饮料,服务生给顾客端上空盘子空杯子,却为子虚乌有的食物收费。
咖啡馆如同戏院,顾客置身其中,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我在鹿特丹的繁华地带找到一间上好的咖啡馆,离我的酒店只隔一个街区。这间店很宽敞,却又不乏温馨;消费不低,装潢却略显陈旧。那木质地板虽雅致,却似乎有些年头没有上过光了。这是那种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慢慢啜饮一杯啤酒的地方——我猜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做的。
咖啡馆里人手一支烟,我也点上一支小雪茄,加入其中。这地方有一种魔力,让你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是金贵。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我开始仔细观察起许多微小的细节。我注意到一个坐在吧台高脚凳上的女人,她双脚垂下来,搭在旁边的扶栏上,形成一个小小的拱桥,随着人来人往或举或放。
我点了一支特拉比斯特啤酒。酒入口是暖的。我一般不爱喝温热的啤酒,但这支却很讨我喜欢。咖啡馆里到处是荷兰人开怀的咯咯笑声,让我不由得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突然,我茅塞顿开,原来荷兰话听上去就像倒过来说的英语——后者我可听得多了:数字化时代尚未到来之时,我常在一台电视机大小的开盘式录音机上为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编辑卡带,而倒放磁带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此刻,我坐在这咖啡馆里,抽着小雪茄,喝着温热的特拉比斯特啤酒,突发奇想:若是把荷兰话录下来,也倒退播放,会不会正是纯正的英语?
现在你能下结论了:我就是个闲人,一个有着大把空闲时间的闲人。这也是欧洲咖啡馆的精髓所在:毫无节制地坦然挥霍时间。难怪世上*伟大的哲学家大多来自欧洲。他们泡在咖啡馆里,思想如脱缰野马般飞速驰骋。偶尔灵光一现,某个全新的哲学学派——例如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但我这次来欧洲却不是为了创立什么新哲学学派,至少,并不完全如此。我的目的是找寻——找寻幸福,法语中有词形容日“la chasse au bonheur”,即猎取幸福。
我精心挑选了一位采访对象:荷兰教授吕特·费恩霍芬,研究幸福的鼻祖。费恩霍芬教授主持着一项叫做“世界幸福数据库”的研究。这并不是玩笑,什么能够带来幸福,什么不能带来幸福,费恩霍芬都无一遗漏地从人类现有的知识库中找出,并全部收录在这个幸福数据库中。而我*关心的问题——全世界*幸福的地方,也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如果幸福地图真的存在于世,费恩霍芬便一定能把它找出来。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咖啡馆,回酒店吃晚餐。
酒店的餐厅小而温暖——荷兰人总能把屋子侍弄得暖暖和和。我点了份芦笋汤,味道不错。服务生在撤走盘子的时候对我说:“现在你可以来一些inter—course”。
“什么?”
“intercourse。你可以来一些intercourse。”
我不由得想,哇,荷兰人真是相当开放啊。但我很快便反应过来,他说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想说的是“间隔菜”。
“好的,”我于是释然,“请上。”
之后,我便享用到了我的intercourse。我坐在范·瓦尔苏姆酒店的餐厅里,不慌不忙,不缓不急,吃得很是尽兴。小啜几口啤酒,眼神迷离,只等服务生端来烤三文鱼——这道菜一上,就意味着我的intercourse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我乘地铁前往**:世界幸福数据库。平时我怎么也不会把“幸福”和“数据库”联系到一起,但这次不同了。世界幸福数据库是我朝圣的必经之路,是通向梵蒂冈、麦加、耶路撒冷和拉萨等**的密钥。只需轻点鼠标,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了解幸福的秘密。这些秘密并非得自腐旧的故纸堆,却是源自现代科学;承载它们的不是羊皮卷,而是电脑硬盘;记载的文字也不是亚拉姆语,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二进制码。
出了地铁,再穿过几个街区,便是我的目的地。可一看到心目中的**,我却有如被迎头泼下一瓢凉水。这所拥有世界幸福数据库的高等学府,怎么看上去更像是郊区的商务别墅,哪里像存储人类幸福知识的幸福**?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开始自我反思。我在期待什么?奥兹国的巫师?威利·旺卡,还是上蹿下跳高声唱着“我得到了,我得到了,幸福的秘诀”的奥柏·伦柏?不,当然不是这些。可这个地方如此死气沉沉,的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若多一些灵动的快乐,少一些死板的数据,那该多好。
我穿过一条毫不起眼的长廊,敲响了一扇毫不起眼的办公室门。一个带着荷兰口音的男声让我进去。就是他了——幸福博士费恩霍芬。费恩霍芬教授刚逾天命之年,蓄着一把灰白胡须,双眼明亮,透出奕奕神采。他一袭黑衣黑裤,干净利落,并不显得怪异,反倒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快我便找到了原因:教授酷似荷兰版的罗宾·威廉姆斯——同样精力旺盛,同样爱像顽童一样咧嘴大笑。他噌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伸出一只手,并递过名片,上书:“费恩霍芬,幸福学教授”。
费恩霍芬教授的办公室和普通教授的办公室没什么两样,书本和文件到处堆着,虽不凌乱,却也算不上整洁。我留意到,办公室里并没有贴什么笑脸图标。教授给我沏了一杯绿茶,然后缄口不言,等我发问。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作为一名记者,我进行过成百上千次采访,采访对象不乏国王、总统、总理级别的大人物。然而这一回,坐在这里,面对着这位和蔼可亲,酷似罗宾·威廉姆斯的荷兰教授,我竟开不了口。在我脑中,那个迫切渴望获得宁静的自我却在大喊:“费恩霍芬教授,你运算过那么多数据,你一辈子都在研究幸福,快告诉我,快告诉我幸福的公式!”
可我把到嘴的话咽了回去,多年积累下来的职业习惯告诉我,要和采访对象保持距离,要将个人情感置之度外。此时的我就像是个下班的警察,即使同家人去餐馆吃晚饭,还仍不忘环顾四周,搜寻可疑分子。
我平息了自己激动的灵魂,定了定神,耍了一个记者和想摆脱约会尴尬场面的女人惯用的小花招。我说:“费恩霍芬教授,谈谈你自己吧。你是如何开始研究幸福的?”
教授向后一靠,乐于回答这个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时,费恩霍芬刚刚成年。他的大学同学个个吸食大麻,穿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大谈理想社会。费恩霍芬本人也吸食大麻,但从不把切·格瓦拉穿在身上。在他看来,东欧并非十全十美,更算不上是“理想社会”。为什么要以制度来评判一个社会呢?他想,为何不能将社会成员的幸福度作为评判标准?少年费恩霍芬的偶像不是切·格瓦拉,而是十九世纪一名不善交际的英国律师,叫做杰里米·边沁。边沁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坚信社会的目的是达到“*多数群体*大幸福”。如果有卖印有边沁头像的T恤,费恩霍芬一定乐得买一件穿穿。
费恩霍芬教授研究的领域是社会学。在当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非常狭窄,仅为病态型社会和功能失调型社会。心理学作为其孪生学说,研究的则是病态型心理。年轻气盛的费恩霍芬却反其道行之,研究起健康心理与幸福社会。**,费恩霍芬怀着忐忑但坚定的心情敲开了导师家大门,礼貌地询问是否可以对幸福进行研究。他的导师,一位一板一眼、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却让他赶紧打消这个念头,闭上嘴,从此不要再提。诚然,将幸福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实在有碍学术的严肃性。
虽被导师责骂,费恩霍芬离开时,心中却兴奋异常。他摩拳擦掌,准备要干一番事业。而这位年轻的荷兰毕业生当时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全世界正孕育着一次学术突破,在社会学家们的努力下,一门新兴学科即将问世,也即是如今的幸福学。时值**,费恩霍芬已经跻身于这一领域的*前沿阵地。幸福学研究者们每年出炉成百上千篇研究论文,开展幸福学研究会,还创办了幸福学期刊(由费恩霍芬主编)。加利福尼亚的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甚至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硕博点——积极心理学即是幸福学的别称。
然而,费恩霍芬的一些同事却沿袭了他导师当初的观点,认为研究幸福学实在愚不可及,纯粹是误入歧途。但他们却无法对费恩霍芬的光芒视而不见: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已是尽人皆知,为期刊和学朱界广泛引用——这足以证明费恩霍芬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诚然,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由来已久。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就曾致力于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伊壁鸠鲁等哲人也曾为研究这些永恒的问题而挥洒汗水: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愉悦和幸福是否有区别?何时才能发明出室内卫生间?
再后来,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研究有了追随者:一群来自遥远的北方、肤色苍白的男人。这些人总是花大量时间泡在咖啡馆里,思索生活中那些令人纠结的困惑。他们之中有康德、叔本华、米尔、尼采,以及之后的拉里·戴维。对于幸福,这些人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还有宗教。宗教自古以来便以指引人们走向幸福和极乐为*终目的。一切宗教都引导其追随者通过各种方式——恭顺,默想,祈祷,或是犹太教和天主教所倡导的负罪感,来追求现世或是来世的幸福。
……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编辑推荐与评论:
寻找《世界上*幸福的地方》也许一路曲折,但很高兴你没有迷路。这本书是旅游图书吗?没错,但又不全是。纵观这趟历时一年的探索之旅,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观念的游记。作者游历世界,希望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个时代的一些迫切问题:幸福生活需要哪些必要因素?为什么有些地方比其他地方幸福?地理如何造就我们?飞机为什么不能供应像样点的午餐?
这本书是励志图书吗?算是吧,但它并非庸俗的读物,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这本书能带给你全新的阅读体验,你也许会反复咀嚼某些语句,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意想不到的地方,往往有大智慧闪现。
地理与幸福之间的联系虚无缥缈,捉摸不定,本书却像一道耀眼的强光穿透层层浓雾,直达真理。——作家Henry Alford一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见解独到的游记。作者韦纳是难得的好旅伴。再读一章,你已经喜欢上他;再读一章,这感觉愈演愈烈;待到旅行结束,你不禁盼着何日能与他再度同行。本书实在是一段难得的快乐之旅。
——《华盛顿邮报》
读完此书,就好像跟随韦纳这位迷人且博识的向导,进行了一场旋风式的环球之旅。当然,手中还握着一个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指南针:幸福。
——《**地理旅行者》作者
韦纳的旅行故事一一在冰岛品烂鲨鱼肉,在印度的静修所努力冥想一一给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出版商周刊》作者
韦纳采用新方法,探究何为幸福源泉一一这个困扰世人已久的难题,以及其深层原由,值得称道。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畅销书,Book Sense杰出图书,Borders原声奖入选图书,Barnes & Noble发现新人奖入选图书,从地理到心理,一幅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幸福就在前面拐弯的地方,关键是拐对弯。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作者介绍:
埃里克·韦纳(Eric Weiner)美国**公共广播电台驻外记者,曾获斯坦福大学骑士学人奖。现居华盛顿,在家中的客厅与厨房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陪伴他的是妻子、女儿,以及家中那只日益增重的肥猫。他(此处指作者,非指该猫)无怨无悔地爱着寿司,金枪鱼寿司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