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83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1 57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寄语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31089452    地址:河北省 保定市 涿州市 涿州市码头镇
促销广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在无穷的书店里探索无穷的真理好书不贵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感谢您能进入我的店铺!

本店宗旨就是买任何东西或者只消费找专业的,因为只有专业的商家才能做他的特色,为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所以我也想把这个建议带给每一个客人,选择专业,选择优质的贴心服务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朱彤 出版社:内蒙古文艺出版社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802289291 [十位:7802289297]
页数:278      
定价:¥35.00
店铺售价:¥17.50 (为您节省:¥17.5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31089452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内容提要:
人和人的做事效率相差很大。即使智力相同,也会因为做事的效率不同,而取得迥异的成就。如果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合理地调整和改变自己,就可以提**率。
应该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呢?本书就是从人的心理特点入手,讲述有助于我们提升效率的各种心理规律。指导我们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或思考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图书目录:
**章 方法篇
1.可见目标定律——制定够得着的目标
2.*后通牒效应——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3.注意的稳定性(一)——专注,效率才高
4.注意的稳定性(二)——换个事做,可摆脱厌倦
5.记忆系统性定律——把知识系统化再记忆
6.过度学习理论——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7.短时记忆容量——把记忆的内容分成7个单位
8.反馈效应——及时总结反馈,才能不偏离航向
9.思维外化——把想法描述出来
10.大脑的训练——左右脑同时开动
11.“热身”法则——用简单工作来“热身”
12.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学习和自己有关的知识
第二章 观念篇
13.手表定理——做人处事只能选择*高原则
14.格式塔定律——从整体考察事物
15.注意选择性定律——别关注太多领域
16.迪斯尼法——用三种角色进行思考
17.布里丹毛驴效应——优柔寡断会错过机会
18.时间成本原则——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19.定势思维——思维不能僵化
20.满意原则——不必**,满意即可
21.不值得定律——你做的事值得吗?
22.选择适度原则——选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23.功能固着心理——发现物品的新用途
24.定位效应——你的定位正确吗?
25.优势效应——向你的优势方面发展
26.权威效应——别让权威绊住了你的脚步
第三章 情绪篇
27.成就动机——“动机”是你的“发动机”
28.态度的重要性——端正做事的态度
29.德西效应——兴趣比报酬更重要
30.灵感的酝酿——当思维卡壳时,先放一放
31.心理疲劳——情绪好,就不容易疲劳
32.应激心理——保持适度的紧张
33.霍桑效应——不良的情绪要宣泄出去
34.延迟满足——放长线钓大鱼
35.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真棒!”
36.普雷马克原理——做完了给自己一个奖赏
37.沉没成本——别因为已经付出,就要付出更多
38.下坡容易定律——没有约束,就会放纵自己
39.自我意象——你怎样看待自己
40.归因理论一怎样解释你的失败
第四章 生理篇
41.身体状态的重要一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42.生物钟原理——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
43.感官协同效应——多使用感官,学得会更好
44.神奇的直觉——直觉可能直达目标
45.“安德那林高度兴奋综合症”——强刺激之后的放松
46.运动的活力——运动可以刺激大脑
第五章 环境篇
47.环境的影响——营造有利于效率的环境
48.感觉剥夺定律——生活丰富多彩,思维会更加活跃
49.对比效应——不比不知道
50.投射效应一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
51.模仿的作用——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52.观众效应——单独做事还是和别人一起做事
53.竞争的刺激——在竞争中刺激自己的能力
54.异性效应——和异性搭配干活更出色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文章节选:
**章 方法篇
1.可见目标定律——制定够得着的目标
心理法则
人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就是:对于眼前的工作,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就容易失去继续工作的欲望;相反,如果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做事的信心就会增强,做事的效率也会提高。
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心理学家把一些从未割过麦子的学生分为两组,从麦地的边缘开始割麦子,并在麦地的**插上红旗,作为目的地,看哪个组能先到达。在其中一组的麦地里,每隔三米就有一面绿旗,而在另一组的麦地里则没有。比赛结果正如心理学家所预料的:前一组获得了胜利。
这是为什么呢?前一组的目标被分成了若干个阶段,也就是分成了可望又可及的的小目标,这样,每个小目标的完成,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会逐渐增加人的自信,从而提高他的效率。
也就是说,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使人更愿意去完成它。相反,渺渺无期的一个目标,可能无法使人调动起实现它的动力。就像篮球架的高度:如果太高,谁也投不进去,就不会有人爱玩;如果太低,谁都能投进去,也一样没人爱玩。正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吸引了许多人去玩它。
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制订目标既不能太低——低了起不到促进自己行动的作用,也不能太高——高了会让我们感觉实现的希望太渺茫,会降低信心,并降低效率。而只有不高不低的、适度的目标,才能对我们的工作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效率启示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似乎有点牵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因此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对此作了如下解答:“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个目标冲.去;等到达**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开始时,我不懂得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长距离的路程,被他在心理上分成了若干个比较短的路程,这样,心理压力就减轻了。每时每刻,心里想的只是怎样实现眼前的小目标。这样跑起来就更有信心,也跑得更快了。
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万丈高楼平地起”,因为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大事情一下子做起来比较难,但是把它分成小事情一件一件去做,就会容易些。
有一个中学生每天喜欢睡懒觉,在6:30起床。爸爸强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起读英语。一下子提前了1小时,他感到很难。妈妈就出面调停,允许他6:15起床,他就轻松答应了。半个月后,妈妈又让他提前15分钟起床,他又同意了。这样到了两个月,他终于能在5:30起床了。
美国**作家赛瓦里德曾说:“当我放弃我的工作而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我从不让自己过多地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涉及的繁重劳动和巨大牺牲。我想的只是下一段,而不是下一页、更不是下一章如何去写。整整6个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书自然就写成了。”
一个接一个地实现若干个小目标,要比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更容易。**销售员乔·坎多尔弗曾说过:“作为一名销售员,你必须为自己建立能够达到的实际目标。当你达到了这些目标,就把目标再提升一点,然后再努力去达到。如果你仅仅建立了长期目标,而没有建立相应的中、短期目标,那么长期目标就会变得遥遥无期,甚至难以达到,它会使你泄气,甚至撒手作罢。”
譬如,你是一个销售员,决定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20万元,平均每个月的销售应该达到10万元。那么,为了达到这个业绩,你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根据你以往的业绩,平均一家的销售额是5000元;如果要达到目标的话,就必须销售20家。再调查过去的资料,你发现,拜访5家才有1家成功的几率。这样一来,你每个月必须拜访100家顾客,平均每周25家,每天4家。但是,为了获得4家商谈的机会,应该把被拒绝的几率也计算进去,因此,你每天必须拜访8家以上的顾客。这样,每天访问8家顾客,便成为你每天行动的目标。
但有时在工作中,并不那么容易确认工作完成的程度,因为工作阏完成程度不只包含“量”,也包含“质”的方面,有时很难单纯地统计。比如,为了一个研究花了几十个小时还看不到成果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工作完成的进度不能用数字图表表示,我们可以用容易显现的方式来计算它。比如考会计师的时候,根据完成的程度,可以作一份“红色进度表”,把成果视觉化。就是用一张B4纸,在上面划方格,横隔为8个等份,然后在每个等份的左边一一列出考试的各个科目,*后一格为合计;再在每个科目右边的方格列出重要章节,详细记录其中内容;*后,再根据完成程度,用红色签字笔把读完的科目划掉。根据这份进度表,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目标还有多远,知道自己做了多少。这会加强完成目标的欲望,从而提高我们的效率。
小贴士:为自己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
目标就像是强劲的引力,可以将努力的人提升到高一点的层次。如果把目标定在低层次上,则原先可以向上的,也无法提高层次;但是,目标如果高到不可能实现也是不行。人是现实的动物,努力的成果浮现在眼前,人就会更加努力;如果一直没有成果,努力就难以继续。可见,我们应该给自己制定适度的目标。
2.*后通牒效应——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心理法则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即: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已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叫做“*后通牒效应”。
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规定时间,结果用了8分钟全班才完成。第二次,规定5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都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了“*后通牒”对人们的促进作用。
根据“*后通牒效应”,为了避免拖拉的倾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制定负荷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分阶段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给自己一个“*后通牒”,才不至于使自己到了*后关头拼命地赶,结果完不成或者影响做事的质量。
效率启示
1998~1999赛季,美国NBA球队的老板和球员围绕着新合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场劳资纠纷致使NBA一度停办,球员和老板们谈判了将近6个月,彼此都损失了大笔的美元。*终,资方下了*后通牒,才解决了冲突,促使双方达成协议。
如果没有*后通牒的作用,这件事还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在星期一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星期五前交上来,同时强调*好尽快完成,那么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够收到的作业总是****,而星期五才是交作业的高峰,并且在星期五放学前基本上可以收齐。可是如果布置作业时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来,即使不强调尽快完成,学生大多也能够在星期三放学前交齐作业。就是说,如果设定期限,学生们往往会赶在期限之前完成作业。
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刘小姐是一位市场活动主管,单独负责公司的促销活动。她做工作总是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有五天时间来筹备活动,前四天她总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联络商场、备货、急聘促销员,往往到了*后一秒钟,她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
这些都体现了“*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的影响。那么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能拖就拖呢?
许多拖拉者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在重压之下,会表现得更出色。许多人说:“我总是故意把事情推迟到*后一分钟,因为我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只有当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我才能够达到*高的效率,那样我就会花费更少时间,并产生更好的创意。我不会因为拖拉而受损失,它反而会让我更加**!”
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专家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蒡,而不会更好。**作家金庸就曾表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创作的作品感到不满,因为觉得那些作品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水平。
试想,如果你面临的是重要的大型项目,而你指望在期限到来之前再把任务完成,可是如果在*后期限到来时生病了怎么办?或者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务怎么办?或者,你突然发现该项目所需要的时间比你预期得要长,又该怎么办?情况往往是这样:当你一直拖延一个项目,直到*后截止日期的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不够,结果只能错过截止日期,或者敷衍了事。
比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把论文拖到*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赶着完成,你很可能因为时间不够,无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因为写论文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时间不够的话,你可能就要省略这些工作;而且你无法斟酌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无法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也没有时间对论文进行润色。
一味拖延,往往使人们不得不为一个任务投入更多时间。超负荷工作会使你身心俱疲,思维模糊不清,结果一件事本来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却可能占用你几小时的时间。
拖延还可能给我们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讲到自己这样一个经历:“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质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了,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一堆废铁。如果我及早开始保养这项资产,那么现在还能享受它的产出——修剪平整的���皮。如今我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来更换一部新机器,显然这不符合效能原则。”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其实很多。有时候,我们的牙齿出了一个洞,我们懒得去看,或者借口工作太忙。可是时间长了,等你终于有时间去看,却发现这颗牙的牙根已坏了,只能拔掉了。但是如果当初你及时地去看,这颗牙本是可以保住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于要做的事情,一定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后期限”。同时,要让自己很清楚如果突破这个期限,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人们做事情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躲避痛苦。为了避免拖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超过期限,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是否能承担起这个后果?比如,收入上会遭到怎样的损失,在健康、人际关系上会付出怎样的代价?相反,如果及时地完成任务,我们将获得多少快乐,能多赚多少钱,少承受多少压力等等。这样想,就是给自己下一个*后通牒,促使自己赶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
小测验:你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如何?
1.计划的能力
(1)在工作上和非工作上,你会从事长远规划的设计吗?
(2)对于工作,你是否至少在一个星期以前就筹划完善,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吗?
(3)你熟悉计划的技巧和计划的评核术吗?
(4)当你被指定从事某一专门工作时,在开始动手之前,你能详尽地规划你的工作方法吗?
(5)你常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吗?
2.控制的能力
(1)你现在的工作是否符合工作部门的时程表与计划?
(2)你知道本部门的报告系统如何遵行吗?
(3)你知道整个单位的报告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吗?
(4)你会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并为每一部分建立标准吗?
(5)你是否定期检查工作成绩?
(6)你知道资料处理如何进行以及它在你的工作部门所占的地位吗?
(7)你有提醒自己在一定时间完成工作的制度吗?
上面的问题,回答“是”越多,越表明你具有计划与控制的能力。
3.注意的稳定性(一)——专注,效率才高
心理法则
心理学上,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如上课时专心听讲,注意就会稳定在老师的讲课上,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注意就稳定在手术的过程上。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就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现象。
一般来说,注意越稳定,做事的效率就越高;注意越分散,做事的效率就越低。注意的稳定性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率是非常重要的。
效率启示
大家都知道,太阳光的温度再高,也不能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点燃。然而,用放大镜就可做到把所有的光线聚于一点,纸就会燃烧起来,做事情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一点上,集中在一个事情上,即使你本来有很多精力,那也无法产生成效。
孟子讲过一个“学奕”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后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一事无成。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编辑推荐与评论:
提升自己的要诀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动,而欲达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满现状的心理。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决定下一步往何处去?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
——作者:麦尔顿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作者:培根
效率是做好工作的灵魂。
——作者:切斯特菲尔德 认真能改变自己,执着会改变命运。
同事不同人,效率差万分,一本解读行为心理学的书。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你是否感到工作量日渐加大,力不从心?你是否感到虽然特别努力,但是工作绩效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譬如你的效率低下,也许不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好,或者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而是由于你的内心里积压了一些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使你状态萎靡,缺乏活力,结果效率低下。这时你要改善的不是工作方法,而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正常的状态。
灵感只有在人不疲劳、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时候,才更容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