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80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3 0 1 0 8 29 3350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拾光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望城区 书堂山
促销广告:正版二手 八五成新左右 ,多仓发货,多本可优惠,可开发票,急单慎重,最好先咨询。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提交订单后,在“入驻店铺订单”内查看。
多本可优惠,具体联系客服。

正版二手书籍,八五成新左右,发货以后品相问题不退货退款,买家原因造成的退货退款拒收,都需要买家承担相应的运费。
确认后的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里找;确认后请及时付款,长时间未付款书籍也会被别人买走。店铺二手书默认不含CD,有CD的我们会附赠的,购买套装的请联系客服,低价是一本书的价格。
多本书籍多仓寄出,请耐心等待,有问题最好电话或者短信联系。

电话或微信:15974791540
店铺介绍
找书具体联系客服。
多本多仓发货,不指定快递,具体看公告
咨询,找书,售后都打电话加微信,QQ上不了
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查看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广超法师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佛学基本知识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309066272 [十位:7309066278]
页数:256      
定价:¥32.00
店铺售价:¥91.50 (为您节省:¥-59.5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佛学基本知识》内容提要:
这本书的内容,是1985年作者应剃度恩师宏船老和尚的要求,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图书馆,为初级佛学班的学员所开示的基本佛法。本书是以佛陀教法的根本法义为主。全书共分十一篇,内容包括:业力与果报;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三皈五戒;六波罗蜜等。
《佛学基本知识》图书目录:
序言
**篇 业力与果报
一、业的定义
二、业的分类
(一)业的造作分身、口、意三业
(二)业的性质分善、恶、无记三业
(三)业果分共业与不共业
(四)受报时间分定业与不定业
(五)受报种类分引业与满业
三、业的活动
四、业的造作者
五、业的止息
六、业的自性
七、再生之谜
八、对业与再生的理解
第二篇 十二因缘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
(二)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
(三)十二因缘后来发展为三世二重因果
二、缘起法则
(一)现前的一切法皆是果法
(二)缘生果法无主宰
(三)缘生果法无开始
(四)缘生果法无作者
(五)缘生果法无受者
(六)缘生果法不独立起作用
(七)缘生果法继续随众缘流转
(八)缘生果法不自在
(九)缘生法性相是无常、苦、无我
(十)缘生法性本性空
三、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一)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十二因缘的还灭
(三)如何截断流转
四、十二因缘的启示
五、《大缘经》中的缘起法
第三篇 三法印
第四篇 四圣谛
第五篇 烦恼
第六篇 三皈五戒
第七篇 五蕴
第八篇 禅定
第九篇 声闻与佛果
第十篇 四念处
第十一篇 六波罗蜜
佛教大事年表(摘录)
《佛学基本知识》文章节选:
**篇 业力与果报
六、业的自性
大乘佛法说一切法缘起性空,意思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其性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空相。一切有为造作的法都是业在作用,都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业与万法。我们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迷惑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它向前延续,然而,其中无一法可得,即没有东西在生灭。有智者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所以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中观论》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意思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在森林里观察“雾”,观看它何时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地溶解成水,观察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因为看不到雾和冰就说它不存在。冰每一刹那都在变为水,*后你看不到冰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然而它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不是冰的样子而已。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它灭了。如果我们从晚到早在森林里观察雾的生与灭,是无法确定它几时生几时灭的,只是空气中的水汽的浓度变化,于是有时看见,有时看不见。我们不用智慧去观察,只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空气中的水分子慢慢地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蒙蒙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地蒸发,“雾”慢慢地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