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8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3 0 1 0 8 29 3448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拾光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望城区 书堂山
促销广告:正版二手 八五成新左右 ,多仓发货,多本可优惠,可开发票,急单慎重,最好先咨询。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提交订单后,在“入驻店铺订单”内查看。
多本可优惠,具体联系客服。

正版二手书籍,八五成新左右,发货以后品相问题不退货退款,买家原因造成的退货退款拒收,都需要买家承担相应的运费。
确认后的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里找;确认后请及时付款,长时间未付款书籍也会被别人买走。店铺二手书默认不含CD,有CD的我们会附赠的,购买套装的请联系客服,低价是一本书的价格。
多本书籍多仓寄出,请耐心等待,有问题最好电话或者短信联系。

电话或微信:15974791540
店铺介绍
找书具体联系客服。
多本多仓发货,不指定快递,具体看公告
咨询,找书,售后都打电话加微信,QQ上不了
订单在入驻店铺订单查看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书名:中外戏剧史
中外戏剧史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
ISBN:9787563352197 [十位:7563352198]
页数:299      
定价:¥28.00
店铺售价:¥8.90 (为您节省:¥19.1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7479154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外戏剧史》内容提要:
《中外戏剧史》为“艺术教室”丛书中的一本,全书计25万字、150幅图,生动简明地讲解了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中外戏剧发展历程,以年代为主序,照顾国(洲)别,注重名家名作,兼及整体概貌。体例清晰,语言规范,注释详备,内容精到。对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传统戏剧分别专章讲述,对各国各时代剧场制式详加考察,对欧美各戏剧流派有序梳理,是本书的突出优长。本书既适合为高等院校学生选修戏剧之用,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步入戏剧艺术**。
《中外戏剧史》图书目录:
导言:人类戏剧的播衍
**章 古希腊罗马戏剧
**节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第二节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第三节 古希腊喜剧家
第四节 古罗马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 古代剧场
第六节 中世纪宗教戏剧
第二章 印度梵剧
**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马鸣、跋娑、首陀罗迦
第四节 迦梨陀娑
第五节 戒日王、薄婆萨提
第六节 梵剧剧场
第三章 中国戏曲
**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关汉卿
第四节《西厢记》与《琵琶记》
第五节 汤显祖
第六节“南洪北孔”
第七节 戏曲剧场
第四章 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
**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舞台特征
第三节 世阿弥
第四节 狂言剧作
第五节 近松门左卫门
第六节 近松之后的剧作家
第七节 日本古典剧场
第五章 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戏剧发展
**节 文艺复兴与戏剧复兴
第二节 莎士比亚
第三节 古典主义戏剧与莫里哀
第四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戏剧
第五节 浪漫主义戏剧
第六节 现实主义戏剧
第七节 易卜生
第八节 萧伯纳、契诃夫
第九节 舞剧
第十节 歌剧
第十一节 剧场的发展
第六章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
**节 现代与后现代戏剧的反叛
第二节 象征主义戏剧
第三节 表现主义戏剧
第四节 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戏剧
第五节 各种导演观念与体系
第六节 布莱希特叙事剧
第七节 存在主义戏剧
第八节 荒诞派戏剧
第九节 新写实戏剧
第十节 形形色色的实验戏剧
第十一节 音乐剧
第七章 西潮东渐与中国戏剧变革
**节 西潮东渐与东方戏剧变革
第二节 中国戏曲革新与话剧诞生
第三节 曹禺
第四节 从戏曲改革到“革命样板戏”
第五节 新时期的戏剧变革
第八章 世界各地戏剧的发展状貌
一、欧洲戏剧
二、东亚和南亚戏剧
三、中西亚与北非戏剧
四、拉丁美洲戏剧
五、北美洲戏剧
六、大洋洲、黑非洲戏剧
七、国际戏剧协会
结语:人类戏剧的未来
参考书目
《中外戏剧史》编辑推荐与评论:
这套“艺术教室”丛书是为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编撰的。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养成,大学教育尤其如此。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孔子的意思是说,通过诗、书、乐、易、礼这些不同的教材与科目、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化国民,会在民众人格养成中起到不同的效用。欧洲工业革命以来逐渐成形的现代教育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国民教育所使用的早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教材与教育模式。从人格养成的角度看,多种科目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更适宜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教育体系的引进为时太短,还远远未到成熟的地步,其中难免会有不少缺失,而艺术教育方面的严重滞后,就是这种缺失的重要表征之一。相对于更能直接地培养人们经世致用能力的科目,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目以及其他实用性科目而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艺术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人是有精神生活并且需要精神生活的动物,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通过诗意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物欲急剧膨胀以至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严重失衡,人格被扭曲了的时代,艺术因其具备有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矫正作用,它对于人类生存与未来的特殊意义,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在我们面前。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确实,性情中的“温柔敦厚”,尤其是不失之于“愚”的温柔敦厚并不能生而得之,它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如果我们认同孔子所推崇的这种人格境界,就不难认同艺术的价值,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
诚然,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意义也日益成为社会共识,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国内艺术教育开始迅速升温,除各地原有的艺术专业院校和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的艺术专业院校外,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在公共艺术教研室基础上新建艺术系科、专业。然而,因为长期以来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偏重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史、论方面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各地普遍感觉缺乏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普通高校艺术系科、专业的基础艺术史论教材,尤其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普及艺术基础知识所需的合格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的需求尤显迫切。因此,组织专家编写一套艺术史、论著作,以不同门类的史、论著作构成一个格局相对完整的艺术史论文库,实为契合时机之举。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邀集国内各艺术门类的**专家,编撰了这套丛书,它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大门类,每个门类均分为史、论以及资料三册,使读者一册在手,能够基本了解该门类艺术的整体状况或该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该领域*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各位作者都是在所涉领域浸淫多年,学有所长且思想敏锐、见解不凡的专家,因此才有可能以较为适中的篇幅,传递各艺术门类*核心的知识与*值得思考的观念。这样的设计,意在使该文库体现出坊间类似图书所缺乏的实用性与鲜明特色,也更适宜于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系科教学、艺术院校师生研习非本专业艺术门类课程,以及培养普通大学生接触与欣赏艺术的兴趣。
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变易;因此,每个民族都发展出了各种门类的艺术,但每个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艺术又有所不同。即使同一艺术门类,不同民族在美学取向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艺术经常是民族的,它又是全人类的事业;如何兼顾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对于这套丛书的所有作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将艺术视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赋予艺术研究世界性的视野,是本套丛书努力要体现的新的艺术观,也是当代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诸多专家们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特殊回应。因此,这套书在编撰过程中,始终注意到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要*终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奋斗,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否已经比较接近预想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这一目标,还有待于读者和同行们的检验。
我们期待着读者与同行们的反馈,希望这套书能为读者们打开艺术之门,并且让读者们喜欢。
《中外戏剧史》作者介绍:
刘彦君 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多次承担**和院级科研项目,曾担任**精品工程、文华奖、曹禺戏剧奖、老舍戏剧奖等奖项评委。著作有《东西方戏剧进程》、《中国戏曲发展史》等近十种,论文百余篇。
廖奔 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和文化研究。著作有《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古代剧场史》十余种,论文及评论文章数百篇。曾先后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
傅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倡导“国剧本位”的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关注本土戏剧传承与濒危剧种保护。出版专著《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9部,曾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发表论文 100余篇,曾获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多项学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