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9787300090122
[十位:7300090125]
页数:466
定价:¥88.00
店铺售价:¥66.50
(为您节省:¥21.50)
店铺库存:7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2:27:13]
李**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1:49:09]
陈**
宁波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0:07:45]
李**
秦皇岛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09:10:23]
罗**
佛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5 20:31:26]
左**
武汉市
《智能的结构:加德纳作品(典藏大师)》内容提要:
本书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编著出版。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有着完整的智能“光谱”。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假设: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可采用单一的、量化的智力检测手段来测量人的智能。经过多年的研究,加德纳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分别是: 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智能的结构:加德纳作品(典藏大师)》图书目录:
20周年纪念版导言
**部分 背景
第1章 多元智能的理念
第2章 早期的智能观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
让·皮亚杰
信息处理的方法
“符号系统”的方法
第3章 智能的生物学基础
现象的解释
遗传学基础
神经生物学的视角
从大脑组织出发的观点
结论
第4章 什么是智能
智能入选的先决条件
智能的判据
智能概念的界定
结论
第二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
第5章 语言智能
诗:语言智能的范例
语言的核心操作
语言技巧的发展
作家的发展
大脑和语言
跨文化的语言变异
作为工具的语言
结论
第6章 音乐智能
作曲
音乐智能的组成
音乐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的进化和神经系统
超常的音乐天才
音乐智能与其他智能的关系
第7章 逻辑一数学智能
皮亚杰对逻辑一数学思维的描述
数学家的工作
科学实践
孤独的数学天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和数学活动
数学、科学与时代痕迹
数学智能与其他智能的关系
第8章 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的维度
空间智能的发展
神经心理学的思考
空间能力及其缺失的特殊形式
空间智能的应用
视觉-空间艺术
文化视角
第9章 身体一动觉智能
什么是身体一动觉智能
大脑对身体运动的作用
身体技能的进化
人的身体智能的发展
身体表达的成熟形式
非西方文化中的身体智能
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身体
第10章 人的认知智能
导言:自我感
人的认知智能的发展
人性的生物学基础
非西方文化中的人
结论
第11章 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评论
导言
相关的理论
尚待研究的心理学结构
“更高层次”的认知操作
多元智能理论的不确定性
结论
第12章 人类智能通过符号社会化
符号的重要作用
符号能力的出现
符号发展的问题
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智能的其他研究途径
结论
第三部分 意义与应用
第13章 智能的培育
引言
分析教育过程的框架
学校教育的种类
现代教育的三个特征
再谈三名少年
第14章 智能的应用
尚未确定的智能
用多元智能理论说明教育实例
其他教育实验
告教育政策制定者
结论
附录1 10周年纪念版导言
《智能的结构》的主要议题
智能的研究
《智能的结构》和我近来的工作
对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工作
附录2 “人类潜能项目”的说明
译后记
《智能的结构:加德纳作品(典藏大师)》文章节选:
第1章 多元智能的理念
一个小姑娘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回答测验者问到的许多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她掌握的信息量(如谁发现了美洲?胃的功能是什么?)、词汇量(如“胡言乱语”的意思是什么? “钟楼”的意思是什么?)、算术技能(买一块糖8分钱,买三块糖要多少钱?)、记忆一系列数字的能力(5,1,7,4,2,3,8),以及找出两种因素(如肘与膝盖、山峰与湖泊)之间相似性的能力。另外可能还要她完成一些其他任务,比如解决走出一个迷宫的问题,或者将一组画排列顺序,让它们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过些时候,测验者便宣布测验的结果:他得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字,也就是这个小姑娘的智商。这个智商得分(小姑娘被告知的仅此而已)可能会对她的未来产生完全想像得到的影响。她的智商将影响到老师对她的看法,也将决定她是否有资格享受教育的某种特权等。要说这种测验所得到的数据重要,也并非完全不恰当。无论如何,这类智力测验的结果,虽然并不能预示接受测验者今后生活能否成功,但它的确表明了一个人掌握学校课程的能力。
上述情节每天都在全世界无数次地上演。人们都把看似简单的智商分数看得十分重要。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考卷并不相同。有些时候,这种测验不以面试的方式,而是以纸笔答卷的方式进行。但是测验的大致轮廓,也就是通过一小时左右的问答,得出一个智商的正整数,在全世界的智力测验中都是一样的。
许多研究者对这种状况并不满意。他们的观点是:虽然测验者认为,这种简短的回答预示了一个人的学业成就,但对于判断一个人的智能来说,必定还有比这种对简短问题的简短答案更多的东西。然而,在没有对智能的概念做出更全面的思考,在没有发明更好地评估人的能力的方法之前,这种测验的方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在全世界被持续地使用下去。
但如果我们让自己的想像任意驰骋,思考一下范围更广的、实际上全世界都珍视的行为,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打个比方,想一想卡罗林群岛12岁的普鲁瓦部落男孩,他被那里的长者们挑选出来,学习怎样成为一名船长。他在**员的指导下,必须学会关于行船、星象和地理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几百个岛屿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想一想某个15岁的伊朗年轻人,他能把全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背诵下来,而且还精通阿拉伯语。现在,人们正要把他送到圣城去和一名阿亚图拉一起工作数年,以便将他培养成一名教师和宗教**。或者再考虑一下法国巴黎一名14岁少年的情况吧,她已经学会了怎样编制计算机程序,而且正开始借助于电子合成器作曲。
只要对以上事实进行简单地思考就能明白,这些儿童或少年在**挑战性领域中的能力,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无论如何下定义,他们的行为都应当被认为表现出了很高的智能。然而同样很明显的是,我们当前评估智能的方法对于借助星象知识航海,学习外语时口语的运用,或者在计算机上作曲来说,却无法充分地评估人的潜能或成就。问题的要害与其说是出于测试的技术手段,还不如说是出于我们所习惯的认识智能的方法,出于我们对智能根深蒂固的观点。只有扩展并重新形成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我们才能设计出更恰当的评估智能的方式,也才能提出更有效的方法去培育它。
全世界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此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方法(有些很出色),去发展人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智能,用那种称为“预见型学习”(anticpatory learning)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训练人,以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人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从小提琴的铃木教学法(详见本书第14章),到介绍计算机编程基础的LOCO法,都试图在儿童身上挖掘出多才多艺的表现。有些实验是成功的,而有些实验却还在探索阶段。这些实验不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对智能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都缺少一种恰当的框架。当然,并不存在一种智能的观念,能使以上我所列举的能力都一一具体化。但对这些能力加以系统的归纳,的确是本书的目的。
在下面的几章里,我将概述一种关于人类智能的新理论。对于过去智能的传统观念,这个理论对它们发起了挑战。我所说的传统观念,就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心理学或教育学教材中,口服心服地接受了的,或者是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的观念(我们都生活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之中,智能的观念可能受到这个文化背景的制约)。所以说这一新理论的特征,能够很容易地被辨别出来。我在如下几页的简述中,将首先考虑传统观点的几个方面:这种传统观点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能如此牢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在这种观念之中,哪些是有待于解决的明显的问题?讨论完这些问题之后,我再开始介绍本书所提出的这一修正理论的特征。
两千多年以来,至少自古希腊城邦出现开始,在我们的文明之中,关于人的各种能力的讨论,有某种固定的观念便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固定的观念强调了智能的存在与重要性——因此能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称呼:理性、智能或者心理的运用。对于人性本质问题的无休止探索,似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聚焦在对知识的追求上。所以那些被称为知识的东西,就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无论是柏拉图式的哲学圣贤、希伯莱的先知、中世纪修道院学识渊博的文牍,还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只要是善于运用其智能的人,都被当成是出类拔萃的人。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亚里士多德的“渴望认知是所有人的特征”,以及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这些都是构成全部西方文明的经典格言。
即使在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黑暗的一千年时间里,智能因素的优势地位都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在中世纪的早期,基督教**圣·奥古斯丁就说过:
宇宙*初的创造者与推动者是智慧,因此,宇宙的*终起因就一定是智慧的善(good),那也就是真(truth)。在所有人类的追求之中,对于智慧的追求,是***、*崇高、*有用,也是*令人愉快的追求。说它***,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尽*大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智慧,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享受到了某种真正的快乐。
在中世纪**时期,但丁提出了他的观点:
总的说来,使人的全部能力实现智慧化,人类责无旁贷。这个过程开始于思索,继而为了达到思想延伸的目的,进入到实际行动之中。
此后,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笛卡儿时代的100年前,弗朗西斯·培根讲述了一艘在新亚特兰蒂斯的英国船的故事。该船来到一座乌托邦岛,岛上的主要部门,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庞大机构,该机构的领导人向来访的旅行者们说:
我将给你们我拥有的*贵重的财宝。出于对上帝和人类的热爱,我将把所罗门住所的真实状况告诉你们,我们这个机构的*终目标,是探索与事物的根源及其神秘变化有关的知识,是对人类认识王国领域的开拓,从而对人类的一切方面给予影响。
当然,对知识和那些拥有知识者的尊重,并不是我们称为“西方世界”的惟一主题。情感、信仰与勇气的美德,也是几百年来反复出现的主旋律。实际上,它们有时(如果说并非总是那么合理的话)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形成对比。有指导意义的是,即使当信仰或爱被颂扬得高于其他一切之上时,它们各自都典型地站在理性力量的对立面。同样,当某种带有极权主义倾向的***们,试图按新的观念改造我们的社会时,一般都需要“处理掉”那些不能与之合作的理性主义者或知识分子。这一事实又从反面对理性的力量做出了赞扬。
理性、智能、逻辑和知识并不是同义词。本书在“心理的”这一醒目标题之下,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力度,构建了组合在一起的各种技巧和能力。但是,我必须首先介绍一个重要的差异,即关于智能的两种态度的对比,几百年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直相互竞争、交替出现。如果谁接受古希腊诗人阿克洛克斯吸引人的分类,那么他就能对两种人加以对比。一类人将所有的智能都看成是一个整体,我们把这类人称为“刺猬派”;另一类人认为智能是可以分成若干组分,我们将这类人称之为“狐狸派”。属于刺猬派的这类人,不但相信人有单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能力,而且相信这是人类���特别的属性。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常常特别强调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智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按照智能或者智商来进行排序,而智能的高低、智商的大小是上帝赐予的。因此,这样的思考问题和谈论问题的方式,便被牢固地树立起来了:按照“精明的”、“伶俐的”、“聪明的”或“有才智的”的程度,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容易地被按照一定顺序加以排列。
西方的另一个传统,是推崇大脑的许多不同功能或部分。在古代,理性、意志与情感是有区别的。中世纪思想家们有自己的三艺(语法、逻辑与修辞)和四科(数学、几何、天文与音乐)之分。随着心理学科学的出现,人类具有更多心理能力的假设被提出来了。我在下面将要正式介绍的弗朗茨‘约瑟夫·高尔,提出人类拥有37种能力或者力量;当代人物吉尔福德认为智能有120种向量。有些属于狐狸这一派的人,还倾向于认为,人有天生的并且按顺序排列的思想类型。但可以发现这些人当中的很多人,都相信环境与培训具有对此改变或改进的作用。
刺猬派与狐狸派的争论,从几个世纪以前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大脑研究的领域,出现了“定位论者”(localizers),他们相信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是传递不同智能的媒介。这些定位论者一致反对“整体论者”(holists),后者认为智能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大脑的总体的属性。在智能测试的领域,又出现了长期激烈的两派争论。一派以查尔斯·斯皮尔曼为首,相信一般智能因子的存在;另一派以瑟斯顿为首,假设了一组基本心理能力,其中各种能力强弱相同,没有哪一种能力得天独厚。在研究儿童发展的领域里,也有两派的激烈争论。一派认为心理有其普遍的结构,如让·皮亚杰的观点,另一派相信有数量较大的、相对独立的一组心理能力存在,如环境学习学派(environmental-leaning school)。同时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反应。
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智能这个重要的议题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对于智能是否能够分割,一直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与此同时,我们文化传统中某些长期存在着的争端,似乎也得不出个结论。我怀疑自由意志这一类议题,或者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同样得不到让每个人都满意的解决办法。但对于其他问题,也许会有取得进展的希望。有的时候,当逻辑推理澄清了或者暴露了某种谬误时,对于有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可能取得进展的。一旦解释清楚,就不会有人再继续坚持错误的看法,认为埃尔·格列柯的画中那变了形的人物面孔,是因为视觉的散光所引起的。视力散光的画家,会把自己画布上的面孔看成是拉长了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实际上,这些面孔在非散光的眼睛看来,是完全正常的。有时戏剧性的科学发现,也能促成人们认识的进展,如哥白尼和开普勒划时代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有时当大量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对于有关争论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论点时(像查尔斯·达尔文那样,在介绍其进化论的过程中,分析了大量关于物种发展与分类的证据)认识的深入也就随之出现了。
详细阐明人类智能结构的时机,也许已经到来。虽然到目前为止,对此既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上的突破,也没有出现任何逻辑上惊人的谬误,但是我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得到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它们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和资讯汇集在一起,已经得到了关注人类认知的那些人的承认(至少从外围的视野看起来如此)。然而系统整理这类资讯的人(如果有的话)却很少,也很少有人将它们集中起来加以检验和论证。当然,大众也没能分享这些有益的资讯。对于这些资讯和信息加以认真比较与整理,是本书的双重目的。
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我将提出**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存在若干种相对独立的人类智能,以下简称为“人的智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为这本书起名为《智能的结构》的原因。迄今为止,虽然对于每一种智能结构严格的属性和范围,还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对于智能的准确数量,也还没能确定,但我认为,至少某些智能是存在着的。这些智能彼此相对独立,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整合并适应不同人和不同文化的需要。对于我来说,这种观点似乎越来越难以批驳了。
过去人们为了证明智能的独立性所做的尝试(至今仍然有许多人这样做),并不能使人信服。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只依赖一个,或者至多是两个方面的线索。他们在证明存在着不同的“智能”或“才能”时,要么仅仅依靠逻辑分析,要么仅仅依靠学科教育的历史,要么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结果,或者仅仅依靠从对大脑的研究中获得的信息。这些各自从单一视角出发所做出的多种努力,没能获得相同的智能种类的清单,因此就使得关于多元智能的主张似乎很难站得住脚。
《智能的结构:加德纳作品(典藏大师)》编辑推荐与评论: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给人印象深刻。加德纳摆脱了心理测量学理论及其信息处理的狭隘模式,提出了在许多领域内人类能力的新概念。”
——Ulric Nelsser,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在我们之中很多人看来,通过一次智力测验得出一个单一数量的智商IQ,就能判断智能这个非常复杂现象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加德纳的这本书更新了我们知识,为深入认识人类自己,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Isaac Asimov世界**科幻小说家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心理学大师、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被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是心理学、教育学从业者不可不读的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使加德纳在世界上一举成名。
加德纳**在本书中提出人类具有的七种智能,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对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和时下流行的智商测试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引来心理学界一片哗然。
《智能的结构》出版以后,多元智能理论旋即风靡全球,成为21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引起相关人士强烈的关注和反响,在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促进中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多元智能”的号角在中国也越吹越响,有关多元智能的书籍如汗牛充栋,多元智能学校也如雨后春笋。然而,多数图书如油浮水面,中国读者一直很难读到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难得该理论的精髓。本书可谓正本清源,能让读者真正走近大师的心灵,享受大师思想的饕餮盛宴!
《智能的结构:加德纳作品(典藏大师)》作者介绍:
霍华德·加德纳,当今*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被誉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科学家”。
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曾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负责人28年。现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教授,长期从事智能理论、创造能力、领导能力、艺术教育等研究,曾获世界各国二十多所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荣誉博士学位。
出版的二十多部专著,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本书是加德纳*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标志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其心理学大师的学术地位,他因这本书而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