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9787040118698
[十位:7040118696]
页数:200
定价:¥17.00
店铺售价:¥11.00
(为您节省:¥6.00)
店铺库存:8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986284335
店主推荐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3 15:42:57]
卓**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1 23:25:01]
胡*
雅安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21 22:50:08]
韦**
佛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09 16:56:20]
刘**
秦皇岛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04 10:25:56]
郭*
信阳市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内容提要: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向专业宽口径拓展的思想。《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程结构各类荷载的概念、原理、确定方法,以及结构可靠度分析和设计原理。结合*新的荷载规范编写,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新研究成果,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剖析难点,体现了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程结构各类荷载的概念、原理、确定方法,以及结构可靠度分析和设计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共九章,内容包括:绪论,重力、压力、风荷载,地震作用,其他作用,荷载统计分析,结构抗力及统计分析,结构可靠度分析,结构概率可靠度设计法。《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用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荷载与作用
§1.2 作用的分类
§1.3 结构设计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重力、侧压力
§2.1 重力
§2.2 侧压力
思考题
第3章 风荷载
§3.1 风的有关知识
§3.2 风压
§3.3 结构抗风计算的几个重要概念
§3.4 顺风向结构风效应
§3.5 横风向结构风效应
思考题
第4章 地震作用
§4.1 地震基本知识
§4.2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4.3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思考题
第5章 其他作用
§5.1 温度作用
§5.2 变形作用
§5.3 爆炸作用
§5.4 浮力作用
§5.5 冲击力和撞击力
§5.6 制动力
§5.7 离心力
§5.8 预加力
思考题
第6章 荷载统计分析
§6.1 荷载的概率模型
§6.2 荷载的统计参数和统计方法
§6.3 设计基准期*大荷载的概率分布函数
§6.4 荷载组合和荷载效应组合的原则
§6.5 常遇荷载的统计分析
§6.6 荷载的代表值和设计值
思考题
第7章 结构抗力统计分析
§7.1 结构抗力的不定性
§7.2 抗力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类型
§7.3 材料的标准强度及其设计取值
思考题
第8章 工程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8.1 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8.2 **点法
§8.3 验算点法
§8.4 相关随机变量的结构可靠度
§8.5 结构体系可靠度
思考题
第9章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9.1 结构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9.2 直接概率设计法
§9.3 基于分项系数表达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思考题
附录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重度
参考文献
……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文章节选:
工程结构的*重要功能,就是承受其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和作用;为保证可靠使用,各类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必须基于某个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本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程结构各类荷载与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确定方法,以及可靠度原理和满足可靠度要求的结构设计方法。
本书为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之一,是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2002年11月确定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向专业宽口径拓展的需要,本书编写了土的侧向压力、水压力及流水压力、波浪荷载、冻胀力、冰压力、车辆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爆炸作用、浮力作用、制动力、离心力、预加力、冲击力和撞击力等环境作用内容;对结构体系的可靠度也作了适当介绍。力图对房屋建筑、桥梁工程、隧道和地下工程、水运和港口工程等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本书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白国良担任主编,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刘明担任副主编。白国良编写第1、2、3、4章,刘明编写第6、7、8、9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薛建阳编写第5章。全书由白国良统稿。承长安大学刘健新教授(第3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童岳生(第1、4章)、王铁行(第2章)、赵鸿铁(第5章)、牛荻涛(第6、7、8、9章)教授审阅本书,编者谨致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加之土木工程领域涉及的环境作用多、知识面广,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