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46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2 1 0 0 6 19 856
本店铺共有 68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7% ,高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5
7%
服务态度问题
1
1%
商品问题
4
6%
发货问题
36
53%
退款问题
20
29%
其他
2
3%
已解决
68
100%
店主称呼:真实库直接拍下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157865383    地址:浙江省 丽水市 莲都区 莲都区龙庆路249号
促销广告:真实库存直接拍下,闪电发货!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仓库面积1000余平方,图书库存80万本,品种4万有多,包含大学教材/辅导欢迎选购。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冯尔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史概论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9787040155211 [十位:7040155214]
页数:385      
定价:¥30.70
店铺售价:¥12.30 (为您节省:¥18.4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157865383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社会史概论》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史概论》是教育部“九五”**级**教材。《中国社会史概论》从社会史研究历程的独特角度探讨社会史学科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阐释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特点、方法和功能;突出对社会史史料学的研究,并把它视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近代(前期)社会结构及演变;并以饮食、生育、丧葬、节庆为例描述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中国社会史概论》注重概括性、涵盖性与典型��、故事性的结合,力求选择典型、有趣的事例,增强可读性。《中国社会史概论》可供高校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社会读者研究、学习。
《中国社会史概论》图书目录:
**章 什么是社会史及其理论
**节 历史学和社会史
一、历史学之我见
二、社会史定义之假说
第二节 从社会史研究的实践进行理论探讨
一、要不要研究社会史理论
二、从研究实践讨论社会史理论
第三节 西方年鉴运动与社会史的研究进程概略
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期
二、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盛期
第四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及同西方史学的关联
一、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学结合的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二、社会史研究的扭曲与基本停顿状态
三、大陆社会史研究的复兴与迅速发展
四、台湾新史学的崛起和成就
五、香港社会史研究
六、中国社会史、新史学研究与西方年鉴史学、西方新史学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史研究的探索性、开放性和向总体史转化的特点
一、社会史的研究领域
二、总体史的观念
第六节 社会史是方法论说、范式说与社会史研究法
一、社会史研究是一种方法、视角的观点
二、社会史是史学研究一种范式说
三、社会史研究法种种
四、研究法的探索
第七节 社会史研究的巨大成就与面临难题
一、巨大的成就
二、面临的难题
第八节 社会史(新社会史)的界定——专史·拓宽·综合研究
一、界定的方法与态度
二、社会史(新社会史)的定义
三、定义的特点
四、社会史、新社会史与总体史、新史学、历史学
五、选择社会史专史说的原因
六、辨析几个问题
第九节 简述社会史研究的社会功能
一、“资鉴”作用及其削弱趋势
二、对民众民族意识的关怀
三、予人做人行事和智慧的启示
四、给人休闲性读物
五、史学社会文化功能读物的表达方式
六、史学功能转化中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七、史学功能转化的原因

第二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史料
**节 关于社会史史料学的理论思考
一、新概念、新方向、新领域是开启社会史史料宝藏的钥匙
二、将被排除在视野之外的图籍、文书纳入社会史史料库
三、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史料进行新的挖掘与诠释
四、社会史的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五、怎样利用非传统史书的史料
六、重视传统史书社会史史料的原因及其内容
第二节 “二十五史”中的社会史史料及其利用
一、20世纪上半叶史学家对“二十五史”社会史史料的运用
二、以“前四史”为例看“二十五史”的社会史史料
三、“二十五史”社会史史料的利用方法
第三节 政书典制类图籍中的社会史史料
一、礼制图书资料
二、法制图书资料
三、通论典制图书资料
四、荒政专书资料
五、典制类图书社会史史料特点
第四节 文集、笔记、类书、汇编中的社会史史料
一、文集中的社会史史料
二、笔记的社会史史料价值
三、类书中的社会史史料
四、会要体史籍的社会史资料
五、近人编辑的社会史史料汇编
第五节 方志、族谱中的社会史史料
一、地方史志资料
二、族谱史料
三、家训史料
第六节 出土文物与档案中的社会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社会史史料
二、文物考古发掘资料
第七节 外国文献中的中国社会史史料
一、中亚人的文献
二、西欧、美国人的文献
三、俄国人的文献
四、东亚人的文献
五、附说二则

第三章 中国古代、近代(前期)社会结构及演变
**节 **分权制时期周代社会结构
一、西周春秋前期社会等级结构
二、简单而贫乏的社会群体
三、春秋中后期、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
四、周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专制主义**集权前期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一、社会等级结构
二、等级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三、宗族和家庭
四、社会组织
第三节 专制主义**集权后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的社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二、宗族和家庭
三、社会组织开始增多
四、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第四节 近代前期(1840—1912)变动中的社会结构
一、变动中的等级结构
二、资本家与无产者的出现
三、社会团体的激增
四、近代前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五节 综论中国古代、近代(前期)社会结构中的几个问题
一、等级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准则
二、宗法精神贯穿于古代社会结构和古人生活
三、社会结构的微弱变化与静态型农业社会的缓慢发展
四、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 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
**节 古人饮食生活习俗与规范
一、食品与食物的不充足
二、食法与规范
三、家庭饮食与家内人际关系
四、饮食礼制与人际关系
五、为政核心事务——重农耕与足民食
六、古代饮食与中华饮食文化
第二节 生育与生育观念——以**的生育为例
一、皇帝一后群妃制度与延续子嗣的婚姻实质
二、皇后选择与“宜子”观念
三、祈冀生子的信念与诸种表达方式
四、保胎分娩的措施与礼仪
五、皇子养护与血腥争斗
六、多子女观、多子女与多夭折
七、小结:**生育及生育观的特点
第三节 古人丧葬习俗
一、简述丧礼规制
二、厚葬风俗
三、薄葬的主张与实践
四、停丧不葬与风水观念
五、火葬的局部范围流行
六、丧葬史小结
第四节 古人节庆生活——以端午节为例
一、人生生活类型及节庆生活
二、端午节的活动内容
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卫生预防
后记
……
《中国社会史概论》文章节选:
总体史要求研究者具有多种学科的素养,这是现在的情形下难于达到的,缺乏相应的知识,怎么可能做好综合性研究?各个学科的工作者联合起来,携手共同研讨,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各学科分工的关系,散布于不同的行业,目前只能从本学科的专业角度进行新史学的有关课题研讨,这很有必要,做得很好,然而对于史学研究来说,仅仅是局部成果,关键还是在于综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各学科有计划地进行整体研究,而这在现时尚不能做到。
第三,作品中见物不见人,缺乏人物活动。新社会史、新史学的一些领域的研究作品存在着忽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倾向,计量史学,或者讲求模式的研究方法,运用公式、图表的表达方式与叙述方法,强调社会经济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同时如何认识政治的作用问题,令人阅读时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连史学工作者圈内同行都说看不懂,都要硬着头皮读,这样的著作怎么能有读者,又怎么能有生命力呢?而恢复政治史、政治事件史的研究,是否会与旧史学合流等等问题的出现,似乎要使历史学失去“讲故事”的优良传统,如果失去这种传家本领,历史学将不成其为历史学,岂不是自我毁灭!史学的更新,不完全是史观和方法的革新,与此同时,表达方式方法同样是重要的,应当引起新社会史、新史学工作者的应有的重视。有的学者业已提出这类问题,是令人高兴的。如陈平原在《“元气淋漓”与“绝大文字”——梁启超及“史学革命”的另一面》文中强调表述方式的不可忽视,“叙事史学,文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述学文体’值得认真经营,并非只是无关紧要的‘雕虫小技”’。新史学与传统史学没有截然区分,前者提出更新的问题,而叙事史不会被抛弃①。 社会史,或者说新社会史、新史学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显学”,或被视为史学界的主流,许多高等学校历史学系开设了这一课程,然而可供作为教材的著作尚不多见。
现有的中国社会史通论性的著作,有周谷城在20世纪30年代著述的《中国社会史论》(1988年重编版),李泉等人的《中国古代社会史通论》(1996),黄宽重、柳立言的《中国社会史》(1996),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2000)等书。它们对社会史的研究与教学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但作为高等学校的教材,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上述著作的评论,将在**章有所说明),教学与研究需要一部新的社会史教科书。
对此反映*敏锐的可能是出版机构,还在1990年中国社会史年会在成都举行期间,就有出版社找我,希望邀请几位同好编写一部中国社会史讲义,供高等学校教学使用。对这种要求我感到荣幸,但觉得尚不具备条件,不敢应承。因为社会史的研究刚刚恢复,宏观的、细部的考察均极其缺乏。而且毫无理论准备,这时候如果贸然去写带有总结性、前瞻性的高度概括性的教材,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勉强完稿,一定是极其不像样子的东西,愧对学术界和大学生。然而编写社会史概论的事则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好几年后的1997年,教育部拟制编写**教材规划,鉴于社会史研究的迅速进展,我遂提出编写《中国社会史概论》的设想,并被列入计划。自1998年开始,我除了通常的进行有关社会史专题和其他历史问题研讨之外,在每年春天集中阅读上一年的有关社会史的重要论著、论文,尤其关注它的理论和重大历史事象的讨论信息,并且写了几篇心得文章,陆续发表出来。如今我着手写作此书,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国内外的长足发展,有许多成果可为我借鉴和介绍;二是个人对某些专题也不陌生了,有一些现成的稿子。现在的写作,比起十几年前,条件是好得多了,当然也不是说多么成熟,而是说可以勉力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