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

  • 作者:金国琴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59104
  •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01日
  • 页数:382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结合对护理学等其他非医学类本科学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针对中医药护理等非医学类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坚持教育部的“三基”、“五性”基础上,更加突出“精、新、实、适”,从体系上将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这两门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整合为一体,从内容上删去不必要的重复,增强相关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并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生活、营养与健康等,使学生在相对少的教学时数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供护理学、康复**学等专业用)》共二十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医用化学(第1-7章);下篇为生物化学(第8-20章)。上篇除第1章绪论外,医用化学主要包括溶液(第2章)和有机化学基础(第3章)和生物分子——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第4-7章)三大部分。溶液主要包括溶液浓度及其表示法、电离平衡、缓冲溶液、渗透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基本的无机化学知识;有机化学部分主要介绍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含醇、酚、醛、酮、羧酸、胺类、复合功能基等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生物分子主要介绍糖、脂、蛋
    目录
    **章 绪论
    **节 化学与生物化学��展简史
    一、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医用化学
    二、生物化学
    第三节 学习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目的意义及其与医药学的关系
    一、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
    二、生物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
    三、学习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的目的意义
    第四节 本课程学习的**与学习指导
    一、学习**
    二、学习指导
    上篇 医用化学
    第二章 溶液
    **节 分散系
    一、粗分散系
    二、胶体分散系
    三、分子或离子分散系
    第二节 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一、质量分数
    二、体积分数
    三、质量浓度
    四、物质的量浓度
    五、溶液浓度的相互换算
    六、溶液的稀释
    第三节 电解质的电离与溶液酸碱性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二、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酸碱性
    三、体液pH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四节 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二、缓冲作用的原理
    三、缓冲溶液的pH计算
    四、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
    二、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三、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第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
    **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有机化合物特性
    二、共价键和有机化合物结构
    三、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二节 烃
    一、烷烃
    二、烯烃和炔烃
    三、环烃
    第三节 醇、酚和醚
    一、醇
    二、酚
    三、醚
    第四节 醛、酮和醌
    一、醛和酮
    二、醌
    第五节 羧酸及其取代酸
    一、羧酸
    二、羟基酸
    三、酮酸
    四、对映异构
    第六节 胺和酰胺
    一、胺类
    二、酰胺
    第七节 杂环化合物与生物碱
    一、杂环化合物
    二、生物碱
    第四章 糖类化学
    **节 单糖
    第七章 核酸化学
    **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三、3',5'-磷酸二酯键和多聚核苷酸链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分子结构
    二、RNA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紫外吸收
    二、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三、核酸分子杂交
    下篇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维生素
    **节 概述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B族维生素
    二、维生素C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九章 酶
    **节 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
    一、酶的分子组成
    二、酶的活性**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二十章 酸碱平衡
    **节 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酸性物质及其来源
    二、碱性物质及其来源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二、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三、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四、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及常用检测指标
    一、酸碱平衡紊乱
    二、常用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教学
    实验一 实验基本技术操作
    实验二 功能基反应
    实验三 蛋白质呈色反应、沉淀反应及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四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五 酶的性质(酶的动力学实验)
    实验六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作用
    实验七 激素(胰岛素或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实验八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的测定
    实验九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测定
    实验十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主要参考书目
    重要词语汉英索引
    元素周期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