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外科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外科学

  • 作者:刘忠德 张鸥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7109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 页数:310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规律;掌握中医外科疾病的中药**及针灸**方法。
    本教材采用针药合编的形式,尤其是在**上**介绍了中药、针灸两种方法。在针灸**方面,尤其突出了取穴宜精、配穴合理、**确切的特点。
    文章节选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简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积淀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外科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成熟、兴盛等不同阶段,逐渐成为一门学科特色鲜明、体系成熟的中医临床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现状、科技水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的影响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整个发展进程可大致划分为5个时期。
    一、起源阶段(约公元前1324年~春秋战国)
    外科学的起源是与我国人民*早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在原始社会,人类为求得生存,在劳动和��活中与野兽搏斗,与严寒酷暑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创伤及感染,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敷压止血等*初的外科**方法。由此,原始的“清创”、“止血”法就自发的产生了。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人就制造了砭石、石针这种历史上*早的手术器械以刺开脓肿排脓**,奠定了外科手术的雏形。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鼻)、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疙”等。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早的医书,书中记载了感染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可见当时外科**已具一定水平。
    《黄帝内经》初步奠定了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在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灵枢·玉版》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内经》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问》中的疔、痤、痹、痔、口疮、疝、癥瘕等及《灵枢》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书中还记载了针砭、按摩、诸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早提出用截趾手术**脱疽。战国时期出现的**外科医生医句,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名外科医生。
    ……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简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节 中医外科学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辨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三节 针灸疗法
    第六章 中医外科调护
    **节 一般护理
    第二节 饮食调护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疮疡
    **节 疖
    第二节 疔
    第三节 痈
    第四节 发
    第五节 有头疽
    第六节 流注
    第七节 丹毒
    第八节 无头疽
    第九节 走黄与内陷
    第十节 流痰
    第十一节 瘰疬
    第十二节 窦道
    第八章 乳房疾病
    **节 乳痈
    第二节 乳癖
    第九章 瘿病
    **节 气瘿
    第二节 肉瘿
    第十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节 热疮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风热疮
    第五节 黄水疮
    第六节 癣
    第七节 湿疮
    第八节 猫眼疮
    第九节 药毒
    第十节 风瘙痒
    第十一节 瘾疹
    第十二节 牛皮癣
    第十三节 白疤
    第十四节 白驳风
    第十五节 黧黑斑
    第十六节 粉刺
    第十七节 面游风
    第十八节 酒齄鼻
    第十九节 油风
    第二十节 红蝴蝶疮
    第十一章 肛门直肠疾病
    **节 痔
    第二节 肛裂
    第三节 脱肛
    第十二章 泌尿男性疾病
    **节 子痈
    第二节 男性不育症
    第三节 精浊
    第四节 精隆
    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
    **节 脉痹
    第二节 筋瘤
    第三节 臁疮
    第四节 脱疽
    第十四章 其他外科疾病
    **节 冻疮
    第二节 烧伤
    第三节 毒蛇咬伤
    第四节 破伤风
    第五节 肠痈
    第六节 肠结
    第七节 压疮
    第十五章 筋伤疾病
    **节 颈椎病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闪腰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五节 肩痹
    第六节 肘劳
    第七节 筋结
    第八节 关节扭伤
    第九节 跟腱周围炎
    第十六章 中医皮肤保健与美容
    **节 常用中药保健与美容方法
    第二节 常用食膳美容法
    第三节 常用针灸按摩保健与美容方法
    附1 方剂名录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西医病名与中医病症名对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