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宗教学纲要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宗教学纲要

  • 作者:吕大吉 何其敏 金泽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31161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418
  • 定价:¥33.7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宗教学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在吸取国内外宗教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宗教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如“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已成为一家之说并形成广泛影响。《宗教学纲要》以吕大吉所著《宗教学通论》(荣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届**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著作一等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等奖等奖项)及《宗教学通论新编》为蓝本,重新编写而成;主要可供高等院校哲学和宗教学专业教学使用,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读者的*新读本。
    文章节选
    第三节 本书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一、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对宗教的各种类型的规定,都离不开“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在宗教体系中构成核心的本质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宗教的全体。因此,关于“神”观念的定义不能作为宗教的完整定义。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包含有比“神”观念更为广泛的内容。
    支配着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或者是具体的,或者是不具体的。无论何种情况,一旦它被人们的幻想超人间化、超自然化以后,它就变成了某种神秘和神圣的东西。这种虚幻的宗教观念��想成为信众共同崇拜的对象,就不能始终局限在主观的幻想世界之中,而必须把它表象为信众可以感知和体认的感性物。因此,各种宗教几乎都是把其所信奉的神圣对象客观化为某种具有感性的象征系统。原始宗教所崇奉的图腾、氏族祖先、自然物和自然力,多神教中各种形象的神灵,都是神灵观念的感性象征。天主教神学家虽然把他们的上帝抽象化为无形的精神性存在,但同时又把十字架、圣母像、圣徒遗物之类作为上帝的象征和神圣事物;把耶稣基督说成是“道成肉身”和“上帝之子”,这实际上也是把他作为上帝和圣灵的感性象征。伊斯兰教谴责一切偶像崇拜,但真主却偏要通过某个具体的人(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来传达他的启示。而且圣城麦加的克尔白神庙还要供奉一块黑石头。至于佛教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偶像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有了宗教崇拜的偶像或其他象征表现,还必须有宗教象征物的安息之所、供奉之地,以便为信仰者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于是,金碧辉煌的寺庙、巍峨壮丽的教堂便傲然矗立在大地上,虚无缥缈的神灵便具有了物质存在的形式。这说明宗教的神并不仅仅是信仰者的主观观念,它已被客观化、物态化和社会化了。这种客观化、物态化和社会化的情况进一步体现在宗教信仰者的行为之中。
    宗教信仰者的行为是信仰者用语言和肉体进行的外在活动,它是内在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的客观表现。一定的宗教观念和一定的宗教感情总是相伴而生。当人们把异己力量表象为超人间、超自然力量时,也伴生了对这种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感、依赖感和神秘感。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发之为尊敬、爱慕、畏怖、乞求、祷告的言辞,表现为相应的崇拜活动。各种宗教都通过一定的仪式把这些原为自发而且分散的宗教行为规范化、程式化,并附加神圣的意义。
    目录
    绪论
    **节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一、全面了解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二、培养和树立社会成员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对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宗教史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四、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政治,稳定社会秩序
    第二节 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
    一、宗教学发展史概述
    二、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宗教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
    一、科学的态度: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借鉴近现代比较宗教学的合理成果
    第薯编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
    **章 宗教的本质、要素和逻辑结构
    **节 宗教本质论的三种类型
    一、以信仰对象(神)为**
    二、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为核心
    三、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基础
    四、对上述三种宗教本质论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
    二、《反杜林论》对宗教的规定
    第三节 本书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一、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三、“宗教四要素说”关于宗教的定义规定
    四、对上述宗教定义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 宗教观念
    **节 灵魂观念
    一、灵魂观念的涵义
    二、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
    三、灵魂观念的演变
    四、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
    五、从灵魂不朽的信仰到宗教的来世生活论
    第二节 神灵观念
    一、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
    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
    三、神灵的种类
    四、神灵世界的结构
    第三节 神性观念
    一、神性的涵义
    二、天命观念
    三、神迹观念

    第三章 宗教经验
    **节 宗教经验的涵义
    一、宗教经验是信仰者对神圣物的精神体验
    二、宗教经验的存在问题
    第二节 宗教经验的表现形式和类型
    一、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
    二、对神圣物的依赖感
    三、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
    四、罪恶感和羞耻感、安宁感和获救感
    五、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
    第三节 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
    一、理论的引导
    二、道德的净化
    三、**的使用
    四、宗教的修习
    第四节 宗教经验的实质
    一、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
    二、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
    三、宗教经验的“超验对象”是主观观念的对象化

    第四章 宗教行为
    **节 巫术
    一、巫术的性质和特点
    二、巫术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基础
    三、巫术的种类
    四、巫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第二节 宗教禁忌
    一、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
    二、宗教禁忌的起源
    三、宗教禁忌的种类
    四、宗教禁忌的功能
    第三节 献祭与祈祷
    一、献祭
    二、祈祷
    三、忏悔
    四、献祭与祈祷的性质和功能

    第五章 宗教体制
    **节 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
    一、宗教组织的性质
    二、宗教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三、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
    四、宗教组织的类型
    五、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
    一、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性质
    二、宗教信条、宗教教义的产生与功能
    第三节 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
    一、宗教修行的性质与意义
    二、宗教修行的目的
    三、宗教修行法门种种
    四、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
    第四节 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
    一、宗教礼仪的性质
    二、宗教礼仪的种类
    三、宗教礼仪的功能
    第麓编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第六章 概说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节 各派宗教起源论
    一、自然神话论
    二、实物崇拜说
    三、万物有灵论
    四、祖灵论或鬼魂论
    五、图腾论
    六、前万物有灵论
    七、原始启示说
    第二节 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二、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氏族制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各种宗教发展观的比较
    一、进化论的宗教发展观
    二、恩格斯论宗教的发展

    第七章 原始社会的氏族一部落宗教
    **节 氏族一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
    一、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
    二、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
    三、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
    四、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
    第二节 氏族一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一、自发性和朴素性
    二、整体性和排他性
    三、制度化的约束性
    四、鲜明的功利性
    第三节 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
    二、原始社会晚期宗教的演变

    第八章 世界史上文明古国的**一民族宗教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