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50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1 6 153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燕子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855026279    地址:安徽省 滁州市 凤阳县 春辉巷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本店主要经营正版二手大学生教材.辅导.计算机等图书类产品!店内图书保证正版,量大从优!
我店发货默认韵达快递,对于快递不能到或者邮费差距太大的话我们会主动和您联系,主要地区一般为(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等)如果有需要发顺丰快递的还请主动和我们联系!
每天下午4点前购买并付款的,当天发货,4点后为延迟一天发货!除法定节假日,如果有特殊原因或者不明白的请店内咨询)
同时我店的图书为不含税价格,本店不提供发票,收据免费,在购买时在给卖家留言里一并写上。平邮的时间一般为7到30天,时间不确定,在购买时尽量选择快递,如果在一个月还没有收到,我们去邮局查询,在次期间申请退款的,我店坚决拒绝!
祝您购物愉快!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郭庆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
ISBN:9787300111254 [十位:7300111254]
页数:275      
定价:¥32.00
店铺售价:¥10.00 (为您节省:¥22.00
店铺库存:57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855026279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内容提要:
经典教材《传播学教程》**版重印22次,共发行50多万册。本书是**级**教材,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的**参考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是第二版。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图书目录:
**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传播观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的受众观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 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分化--“知沟”理论
第十三章 国?传播与全球传播
**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