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9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1 113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师范大学 黄老师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362917960    地址:浙江省 金华市 婺城区 浙江师范大学北门。(高村同心路132号 新世纪书店)
促销广告:默认 (邮政快包发货)-网点覆盖全 不是平邮的哦。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有问题咨询电话:13362917960)

小店默认(邮政快递包裹 发货-网点覆盖全 不是平邮的哦)

咨询客服有没有现货 和 新旧程度卖家提醒:特别在乎新旧程度和笔记多或少的买家一定先和卖家联系,直接拍的都视为亲已接受,谢谢合作。
《需要更多书籍联系卖家,
旺旺名:金华新世纪_2000
QQ号:470152360 》加QQ前备注(要买书)。
1、 (默认邮政快递发货 -网点覆盖全 不是平邮的哦,
2、快件查询 物流跟踪页面或联系 派送员 咨询),
3、《特别声明:若因亲的失误或由于亲的自身原因造成退款,
亲必须承担发货运费(若本身订单显示发货运费0元,需承担实际发货运费5元,订单显示运费如果超出5元的以实际显示运费为准,希望理解。》
4、标题前注明(有 二手 2个字)或 商品类型 二手 就是用过的旧书里面有做过笔记,直接拍的都视为亲已接受,希望理解。
5、(部分区域因 梅雨、雪雾等地质灾害原因(可能会影响到货时间)希望亲亲们理解。
亲如果急需到货的话,建议“自己另加邮费”发顺丰哈)发顺丰,请联系客服修改运费~
(祝亲亲们新学期快乐万事如意)。
文明用语 谢谢...
(以上 买家必看)
店铺介绍
主营:教师招聘、教师资格、公务员、考研、《便宜二手旧书 等大学教材资料》需要更多书籍联系卖家,联系电话:13362917960 15314989767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书名: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
ISBN:9787560970431 [十位:7560970435]
页数:241      
定价:¥28.00
店铺售价:¥11.20 (为您节省:¥16.80
店铺库存:2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36291796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分析化学》内容提要:
潘祖亭、黄朝表主编的《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
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
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分析化学》共9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
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
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
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3
《分析化学》图书目录:
潘祖亭、黄朝表主编的《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
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
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分析化学》共9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
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
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
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4 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分析过程
1.3.1 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1.3.2 分析方法
1.3.3 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
1.3.4 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
1.3.5 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
1.4 分析化学文献与检索
1.4.1 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
1.4.2 辞典与字典
1.4.3 期刊与文摘
1.4.4 分析化学文献检索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误差与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规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4 质量保证
2.4.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4.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
3.1 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
3.1.1 常用术语
3.1.2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3.1.3 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3.1.4 滴定曲线
3.1.5 滴定分析中的终点指示方法
3.1.6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3.2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2.1 标准物质
3.2.2 基准物质
3.2.3 标准溶液
3.3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3.3.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的定义
4.1.2 酸碱反应
4.1.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2.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4.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4.3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
4.3.1 一元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4.3.5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缓冲溶液
4.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4.2 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
4.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4.5 酸碱指示剂
4.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5.2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4.5.3 混合指示剂
4.6 酸碱滴定法
4.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4.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4.6.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4.6.4 终点误差
4.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4.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
4.7.2 指示剂的选择
4.7.3 混合酸(碱)的滴定
4.7.4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8.1 混合碱的分析
4.8.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4.8.3 极弱酸(碱)的测定
4.8.4 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
4.8.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平衡
5.1.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5.1.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位剂
5.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配合物
5.2.1 乙二胺四乙酸的解离平衡
5.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5.2.3 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3 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5.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
5.3.2 条件稳定常数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金属指示剂
5.4.3 滴定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判别式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5.5.1 控制溶液的酸度
5.5.2 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5.5.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5.5.4 采用其他滴定剂
5.6 配位滴定法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计算
5.6.1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
5.6.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
6.3.1 碘量法
6.3.2 高锰酸钾法
6.3.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7.1 银量法
7.1.1 基本原理
7.1.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7.2.1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7.2.2 溶液中AsO3的测定
7.2.3 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
7.2.4 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
7.2.5 有机化合物中卤素的测定
7.2.6 亚铁氰化钾容量法测定氧化锌含量
7.2.7 四苯硼钠滴定法快速测定钾
7.2.8 中药朱砂的含量测定
7.3 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
7.4 滴定分析法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8.1 沉淀重量法操作步骤
8.1.1 定义
8.12 操作步骤
8.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8.2.1 沉淀的溶解度
8.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8.3 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8.3.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8.3.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8.4.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8.4.2 获得良好沉淀形状的条件
8.5 其他重量分析法
8.5.1 挥发重量法
8.5.2 萃取重量法
8.6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与应用
8.6.1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
8.6.2 重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9.1 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9.1.1 分析试样的采取
9.1.2 分析试样的制备
9.2 常用的分离方法
9.2.1 沉淀分离法
9.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9.3 平面色谱分离法
9.3.1 薄层色谱分离法
9.3.2 纸色谱分离法
9.4 离子交换分离法
9.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种类
9.4.2 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与型号
9.4.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9.4.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4.5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4.6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5 气浮分离法
9.5.1 原理
9.5.2 气浮分离法类型
9.5.3 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9.5.4 气浮分离的应用
9.6 液膜分离法
9.6.1 液膜的结构及分类
9.6.2 液膜分离传质机理
9.6.3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
9.6.4 液膜分离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o)
附录B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C 酸碱指示剂
附录D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E 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附录F 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I=0.1 mol/l)
附录G EDTA的lgay(h)值
附录H 某些配合剂的lgal(h)值
附录I 某些金属离子的lgam(oh)值
附录J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录K 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ain(h)及变色点pM(pMt)
附录L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ψ)
附录M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
附录N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O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P 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文章节选:
潘祖亭、黄朝表主编的《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
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
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分析化学》共9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
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
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
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4 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分析过程
1.3.1 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1.3.2 分析方法
1.3.3 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
1.3.4 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
1.3.5 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
1.4 分析化学文献与检索
1.4.1 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
1.4.2 辞典与字典
1.4.3 期刊与文摘
1.4.4 分析化学文献检索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误差与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规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4 质量保证
2.4.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4.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
3.1 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
3.1.1 常用术语
3.1.2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3.1.3 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3.1.4 滴定曲线
3.1.5 滴定分析中的终点指示方法
3.1.6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3.2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2.1 标准物质
3.2.2 基准物质
3.2.3 标准溶液
3.3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3.3.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的定义
4.1.2 酸碱反应
4.1.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2.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4.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4.3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
4.3.1 一元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4.3.5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缓冲溶液
4.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4.2 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
4.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4.5 酸碱指示剂
4.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5.2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4.5.3 混合指示剂
4.6 酸碱滴定法
4.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4.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4.6.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4.6.4 终点误差
4.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4.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
4.7.2 指示剂的选择
4.7.3 混合酸(碱)的滴定
4.7.4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8.1 混合碱的分析
4.8.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4.8.3 极弱酸(碱)的测定
4.8.4 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
4.8.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平衡
5.1.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5.1.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位剂
5.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配合物
5.2.1 乙二胺四乙酸的解离平衡
5.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5.2.3 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3 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5.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
5.3.2 条件稳定常数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金属指示剂
5.4.3 滴定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判别式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5.5.1 控制溶液的酸度
5.5.2 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5.5.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5.5.4 采用其他滴定剂
5.6 配位滴定法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计算
5.6.1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
5.6.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
6.3.1 碘量法
6.3.2 高锰酸钾法
6.3.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7.1 银量法
7.1.1 基本原理
7.1.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7.2.1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7.2.2 溶液中AsO3的测定
7.2.3 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
7.2.4 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
7.2.5 有机化合物中卤素的测定
7.2.6 亚铁氰化钾容量法测定氧化锌含量
7.2.7 四苯硼钠滴定法快速测定钾
7.2.8 中药朱砂的含量测定
7.3 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
7.4 滴定分析法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8.1 沉淀重量法操作步骤
8.1.1 定义
8.12 操作步骤
8.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8.2.1 沉淀的溶解度
8.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8.3 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8.3.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8.3.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8.4.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8.4.2 获得良好沉淀形状的条件
8.5 其他重量分析法
8.5.1 挥发重量法
8.5.2 萃取重量法
8.6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与应用
8.6.1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
8.6.2 重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9.1 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9.1.1 分析试样的采取
9.1.2 分析试样的制备
9.2 常用的分离方法
9.2.1 沉淀分离法
9.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9.3 平面色谱分离法
9.3.1 薄层色谱分离法
9.3.2 纸色谱分离法
9.4 离子交换分离法
9.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种类
9.4.2 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与型号
9.4.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9.4.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4.5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4.6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5 气浮分离法
9.5.1 原理
9.5.2 气浮分离法类型
9.5.3 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9.5.4 气浮分离的应用
9.6 液膜分离法
9.6.1 液膜的结构及分类
9.6.2 液膜分离传质机理
9.6.3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
9.6.4 液膜分离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o)
附录B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C 酸碱指示剂
附录D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E 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附录F 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I=0.1 mol/l)
附录G EDTA的lgay(h)值
附录H 某些配合剂的lgal(h)值
附录I 某些金属离子的lgam(oh)值
附录J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录K 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ain(h)及变色点pM(pMt)
附录L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ψ)
附录M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
附录N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O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P 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编辑推荐与评论:
潘祖亭、黄朝表主编的《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
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
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分析化学》共9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
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
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
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4 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分析过程
1.3.1 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1.3.2 分析方法
1.3.3 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
1.3.4 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
1.3.5 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
1.4 分析化学文献与检索
1.4.1 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
1.4.2 辞典与字典
1.4.3 期刊与文摘
1.4.4 分析化学文献检索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误差与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规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4 质量保证
2.4.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4.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
3.1 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
3.1.1 常用术语
3.1.2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3.1.3 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
3.1.4 滴定曲线
3.1.5 滴定分析中的终点指示方法
3.1.6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3.2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2.1 标准物质
3.2.2 基准物质
3.2.3 标准溶液
3.3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3.3.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的定义
4.1.2 酸碱反应
4.1.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2.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4.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4.3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
4.3.1 一元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4.3.5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缓冲溶液
4.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4.2 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
4.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4.5 酸碱指示剂
4.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5.2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4.5.3 混合指示剂
4.6 酸碱滴定法
4.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4.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4.6.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4.6.4 终点误差
4.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4.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
4.7.2 指示剂的选择
4.7.3 混合酸(碱)的滴定
4.7.4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8.1 混合碱的分析
4.8.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4.8.3 极弱酸(碱)的测定
4.8.4 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
4.8.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平衡
5.1.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5.1.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位剂
5.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配合物
5.2.1 乙二胺四乙酸的解离平衡
5.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5.2.3 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3 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5.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
5.3.2 条件稳定常数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金属指示剂
5.4.3 滴定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判别式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5.5.1 控制溶液的酸度
5.5.2 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5.5.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5.5.4 采用其他滴定剂
5.6 配位滴定法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计算
5.6.1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
5.6.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
6.3.1 碘量法
6.3.2 高锰酸钾法
6.3.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7.1 银量法
7.1.1 基本原理
7.1.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7.2.1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7.2.2 溶液中AsO3的测定
7.2.3 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
7.2.4 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
7.2.5 有机化合物中卤素的测定
7.2.6 亚铁氰化钾容量法测定氧化锌含量
7.2.7 四苯硼钠滴定法快速测定钾
7.2.8 中药朱砂的含量测定
7.3 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
7.4 滴定分析法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8.1 沉淀重量法操作步骤
8.1.1 定义
8.12 操作步骤
8.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8.2.1 沉淀的溶解度
8.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8.3 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8.3.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8.3.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8.4.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8.4.2 获得良好沉淀形状的条件
8.5 其他重量分析法
8.5.1 挥发重量法
8.5.2 萃取重量法
8.6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与应用
8.6.1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
8.6.2 重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9.1 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9.1.1 分析试样的采取
9.1.2 分析试样的制备
9.2 常用的分离方法
9.2.1 沉淀分离法
9.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9.3 平面色谱分离法
9.3.1 薄层色谱分离法
9.3.2 纸色谱分离法
9.4 离子交换分离法
9.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种类
9.4.2 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与型号
9.4.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9.4.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4.5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4.6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5 气浮分离法
9.5.1 原理
9.5.2 气浮分离法类型
9.5.3 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9.5.4 气浮分离的应用
9.6 液膜分离法
9.6.1 液膜的结构及分类
9.6.2 液膜分离传质机理
9.6.3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
9.6.4 液膜分离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o)
附录B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C 酸碱指示剂
附录D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E 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附录F 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I=0.1 mol/l)
附录G EDTA的lgay(h)值
附录H 某些配合剂的lgal(h)值
附录I 某些金属离子的lgam(oh)值
附录J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录K 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ain(h)及变色点pM(pMt)
附录L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ψ)
附录M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
附录N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O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P 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作者介绍:
潘祖亭、黄朝表主编的《分析化学》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
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
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
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
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分析化学》共9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
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
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分析化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
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
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1.2.4 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1.3 分析过程
1.3.1 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1.3.2 分析方法
1.3.3 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
1.3.4 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
1.3.5 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
1.4 分析化学文献与检索
1.4.1 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
1.4.2 辞典与字典
1.4.3 期刊与文摘
1.4.4 分析化学文献检索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
2.1.1 **误差与相对误差
2.1.2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
2.1.4 误差的传递
2.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2.1 有效数字
2.2.2 运算规则
2.2.3 数字修约规则
2.3 有限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t分布和平均置信区间
2.3.2 显著性检验
2.3.3 可疑数据的取舍
2.3.4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
2.4 质量保证
2.4.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4.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
3.1 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
3.1.1 常用术语
3.1.2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3.1.3 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求
3.1.4 滴定曲线
3.1.5 滴定分析中的终点指示方法
3.1.6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3.2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2.1 标准物质
3.2.2 基准物质
3.2.3 标准溶液
3.3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3.3.1 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
3.3.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的定义
4.1.2 酸碱反应
4.1.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2.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4.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4.3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
4.3.1 一元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4.3.5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缓冲溶液
4.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4.2 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
4.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4.5 酸碱指示剂
4.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5.2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
4.5.3 混合指示剂
4.6 酸碱滴定法
4.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4.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4.6.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
4.6.4 终点误差
4.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4.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
4.7.2 指示剂的选择
4.7.3 混合酸(碱)的滴定
4.7.4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8.1 混合碱的分析
4.8.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4.8.3 极弱酸(碱)的测定
4.8.4 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
4.8.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位平衡
5.1.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平衡
5.1.2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5.1.3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位剂
5.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配合物
5.2.1 乙二胺四乙酸的解离平衡
5.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5.2.3 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3 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5.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
5.3.2 条件稳定常数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金属指示剂
5.4.3 滴定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判别式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5.5.1 控制溶液的酸度
5.5.2 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5.5.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5.5.4 采用其他滴定剂
5.6 配位滴定法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计算
5.6.1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
5.6.2 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滴定曲线
6.2.2 指示剂
6.2.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
6.3.1 碘量法
6.3.2 高锰酸钾法
6.3.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7.1 银量法
7.1.1 基本原理
7.1.2 指示终点的方法
7.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7.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7.2.1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7.2.2 溶液中AsO3的测定
7.2.3 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
7.2.4 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
7.2.5 有机化合物中卤素的测定
7.2.6 亚铁氰化钾容量法测定氧化锌含量
7.2.7 四苯硼钠滴定法快速测定钾
7.2.8 中药朱砂的含量测定
7.3 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
7.4 滴定分析法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8.1 沉淀重量法操作步骤
8.1.1 定义
8.12 操作步骤
8.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8.2.1 沉淀的溶解度
8.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8.3 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8.3.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8.3.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8.4.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8.4.2 获得良好沉淀形状的条件
8.5 其他重量分析法
8.5.1 挥发重量法
8.5.2 萃取重量法
8.6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与应用
8.6.1 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
8.6.2 重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
9.1 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9.1.1 分析试样的采取
9.1.2 分析试样的制备
9.2 常用的分离方法
9.2.1 沉淀分离法
9.2.2 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
9.3 平面色谱分离法
9.3.1 薄层色谱分离法
9.3.2 纸色谱分离法
9.4 离子交换分离法
9.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种类
9.4.2 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与型号
9.4.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
9.4.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9.4.5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9.4.6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9.5 气浮分离法
9.5.1 原理
9.5.2 气浮分离法类型
9.5.3 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
9.5.4 气浮分离的应用
9.6 液膜分离法
9.6.1 液膜的结构及分类
9.6.2 液膜分离传质机理
9.6.3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
9.6.4 液膜分离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A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o)
附录B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C 酸碱指示剂
附录D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E 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附录F 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I=0.1 mol/l)
附录G EDTA的lgay(h)值
附录H 某些配合剂的lgal(h)值
附录I 某些金属离子的lgam(oh)值
附录J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录K 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ain(h)及变色点pM(pMt)
附录L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E(ψ)
附录M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
附录N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O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P 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