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5年07月
ISBN:9787550243514
[十位:7550243514]
页数:160
定价:¥12.00
店铺售价:¥12.00
(为您节省:¥0.0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02085287516
店主推荐图书:
-
¥48.00
-
¥13.60
-
¥7.20
-
¥8.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09 18:03:33]
严**
佛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05 17:08:53]
许**
潮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05 16:14:45]
郑**
温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9-02 10:44:57]
李**
绍兴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30 15:52:41]
胡**
深圳市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内容提要:
《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乃**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孟子》均为七卷,本书将七卷分为了14个部分,精选了其中*为**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读解,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_北京联合出版公司_北京联合出版公司_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图书目录:
【孟子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005
卷二 梁惠王下………………………024
卷三 公孙丑上………………………036
卷四 公孙丑下………………………045
卷五 滕文公上………………………054
卷六 滕文公下………………………066
卷七 离娄上…………………………074
卷八 离娄下…………………………082
卷九 万章上…………………………090
卷十 万章下…………………………098
卷十一 告子上………………………106
卷十二 告子下………………………116
卷十三 尽心上………………………129
卷十四 尽心下………………………147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文章节选:
卷一 梁惠王上
一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大夫说‘怎样利于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中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也应该如此。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二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卷一 梁惠王上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⑤。王在灵囿⑥,鹿攸⑦伏。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
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11曰:‘时日害丧12,予及女13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③经始:开始规划建。灵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④攻:修建。
⑤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孝敬父母一般来修建灵台。
⑥囿(yòu):古时君王蓄养家禽野兽的园林,也就是狩猎场。
⑦(yōu)鹿:母鹿。攸:同“所”。
⑧濯(zhuó)濯:肥肥胖胖的样子。
⑨鹤鹤:羽翼洁白的样子。
⑩於(wū):赞叹词。(rèn):满。
11《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汤王讨伐夏桀时宣读的誓词。
12时日害丧:什么时候这太阳才能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13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观察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贤人才会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会收获快乐。《诗经》中曾经说过:‘开始规划准备建造灵台,要认真建设,巧妙地去安排。天下的百姓都来帮忙,那么几天就建完了。建造灵台这件事本就不需要着急,百姓会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自动自发地过来帮忙。国王在灵园中游玩,母鹿潜伏在深草丛中。母鹿体形肥大,毛色光亮,白鸟的羽毛洁白干净。国王游览到灵沼时,满池塘的鱼儿都欢腾跳跃。’虽然周文王经常动用百姓的劳力来搭建高台深池,但是老百姓自身是非常高兴的,并将那个台叫作‘灵台’,将那个池叫作‘灵沼’,将里面圈养的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作为乐趣。古代的时候,君王常与民同乐,所以能够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啊?我愿意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和你一起同归于尽,即便你拥有高城深
池、珍禽异兽,岂能独享快乐?”
【解析】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为乐吗?”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
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⑥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称为三晋,因此,梁(魏)惠王才会称魏国为晋国。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于秦国,*后不得不献出河西之地以及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国在襄陵与楚国交战,战败,失去八邑。
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即为亡者报仇雪恨的意思。
⑥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⑦易耨:及时除去杂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是没有比它更强大的**,这一点是先生了解的。(可是)到了我手里,东面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在战争中)被俘;西边又献给了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为楚国所辱,打了败仗。为此我感到十分耻辱,一心想要为亡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即便)是只有百里的小国也可以夺取天下。如果大王能够对百姓施以仁政,少动用刑罚,减少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田里的杂草,让年轻力壮的人可以在耕种的空闲时间来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了解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中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弟,在外用这些道理来尊敬老者,(如此一来)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去打赢那些拥有尖兵利器的秦楚两国军队了。“他们(秦、楚)妨碍百姓适时生产,让百姓不能耕作,更无法侍奉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到处逃亡。他们让自己的百姓陷入痛苦之中,(倘若)大王去讨伐他们,谁又能与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请大王不要怀疑这个道理。”
【解析】
孟子认为,在战国当时的局势下,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夺得民心,赢天下。这里的“仁政”是孟子提出的在当时比较新的治国之道。相较于孔子的“礼乐”来说,孟子所言更为完整,但是因为没有实践验证,其空想成分较多。正如李泽厚所言,孟子之所以会提出“仁政”的概念,是因为当时氏族制度已经全面瓦解。“礼”完全等同于“仪”而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孟子已经不必要像孔子一般继续解释“礼”或者维护“礼”,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仁政”。
四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③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④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
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到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ù):动词,告诉,告知。
③与:从,跟。
④七八月:为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如今的五六月,正是禾苗干旱缺水之时。
⑤浡然:兴起的样子。浡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管理人民的人,也就是国君。“牧”为牧羊、牧牛的引申义。
⑦由:同“犹”,如同,好像。
【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退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从远处看,他(梁襄王)毫无风度,根本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到跟前去看他,也没看到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天下如何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便会安定下来。’(他又问:)‘谁能让天下统一?’我回答说:‘讨厌杀人的国君便能让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愿意)归顺他呢?’我回答说:‘全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可知晓禾苗生长的情况?在七八月间遇到干旱时,禾苗便会枯蔫。(假如此时)天上忽然飘来乌云,下起大雨,那么禾苗便会再次生机勃勃地生长。国君如果能够像甘霖一般,谁又能阻止百姓去归顺他呢?如今,天下的国君都喜欢杀人。一旦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出现),那么天下的百姓必然会伸长了脖子期望归顺于他。如果的出现了这么一个国君,那么老百姓归顺于他,就像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气势浩浩荡荡,谁又能够阻拦得住呢?’”
【解析】
孟子给梁襄王谈的是两个层次的内容:**层,天下想要安定需要统一;第二层,不喜好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下。当然,这里面不好杀人的人的特定身份已经固定,那是一国之君。所以,百姓不好杀人是无用的。孟子提出这段建议之时,正处于七雄争霸、战乱不止之时,
孟子的“不嗜杀人者”实际上也指不喜欢战争的人,也就是维护
和平的人。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每天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如果当时谁能够给百姓一个和平的生活
环境,不再到处征战,那么百姓必然会闻风而至。由此而言,其实
这段的实际理论依据便是赢取民心。
五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11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之子,约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为春秋时期**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不。“以”同“已”。
④胡龁(hé):人名,齐宣王身边的大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xìn)钟:古代的礼节之一,凡是**的新器物或者宗庙开始投入使用之时,便会杀牲口取血,用来祭祀。这里是指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中。
⑦觳(hú)觫(sù):因为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ǎn):衣服狭小。
⑩异:动词,奇怪,诧异,责怪。
11隐:疼爱,可怜。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期称霸的事情,给我说说可以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并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并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大王一定让我说,我就讲讲用德行来征服天下的道理吧!”宣王问:“怎样的德行能够统**下呢?”孟子说:“安抚百姓就可以了。用这种方法去统**下,没有人能够抵挡。”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宣王说:“为什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说起过您的一件事,据说有**您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路过,您看到之后,就问:‘准备将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准备杀掉来取血祭钟。’您便说:‘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仿佛看到毫无过错的人被处以死刑一般。’牵牛的人问:‘那么不需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钟呢?就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样一件事?”宣王回答说:“确实有这件事。”孟子接着说:“凭大王如此的仁义之心便可以统**下了。百姓们听说这件事都认为您太过小气,但我明白您并不是小气,而是于心不忍。”宣王说:“是,确实有百姓认为我太过小气。虽然齐国并不大,但是我也不至于小气到连一头牛都舍不得杀。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它瑟瑟发抖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没有罪的人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才会用羊来取代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百姓认为您小气。他们看到的只是您用体形比牛小的羊来代替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何况,如果大王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牛毫无过错被宰杀,那么如此看来,羊与牛又有什么分别呢?”宣王笑着说:“不错,关于这一点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心理。我确实不是因为舍不得一头牛而用羊去代替,但老百姓这样认为,也确实有他们的道理。”孟子说:“不要紧。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因为您当时只看到了牛并没有见到羊。对于君子来说,这些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被处死,听到它们的哀嚎声,更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应当远离厨房。”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编辑推荐与评论:
对儒者良心的解读,对修身立命的思考,对千年传承的探索儒家的渊源是《论语》《孟子》和“五经”。无论从思想或是从艺术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受用不尽的。《孟子》比较是要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 ——朱光潜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林语堂这一贯的**思想,**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没有丝毫外来的学说思想成分。——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