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9787810814058
[十位:7810814052]
页数:271
定价:¥21.00
店铺售价:¥6.30
(为您节省:¥14.70)
店铺库存:7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519075&r=1739395715)
18873880909
店主推荐图书:
-
¥12.80
-
¥12.30
-
¥12.50
-
¥12.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23 11:33:28]
李*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10-22 08:46:03]
李**
上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9-30 08:03:27]
张*
保定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9-26 12:44:28]
连**
保定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9-24 12:12:27]
文**
兰州市
《公共信息学》内容提要:
公共信息(Public Information)是指所有**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它既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公共信息学是在信息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公共事务管理中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与利用的原理、原则、方法、手段及其一般规律。《公共信息学》从信息学基本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公共信息的概念、类型、价值、作用以及公共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讨论了公共信息的搜集与加工、存储与检索、分析与预测、服务与利用、传递与反馈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以及公共信息政策与公共信息法律问题。《公共信息学》适合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并可供公共事务管理实际工作者阅读参考。
《公共信息学》图书目录:
**章信息与信息学/1
**节信息概述/1
一、信息、信息资源与信息财富/1
二、信息的特征与作用/12
第二节信息的表达/15
一、符号的概念/16
二、符号的类型/17
三、符号的作用与局限/19
第三节信息的交流/2l
一、信息交流的原理/21
二、信息交流的作用/26
第四节信息的度量/28
一、信息量的概念/28
二、信息量的表示/29
三、信息量的计算/31
四、信息度量的作用/34
第五节信息学与信息学方法/36
一、信息学/36
二、信息学方法/40
第二章公共信息及其管理/43
**节公共信息/43
一、公共信息的概念/43
二、公共信息的种类/50
三、公共信息的价值/58
四、公共信息的作用/63
第二节公共信息管理/66
一、公共信息管理的涵义/66
二、公共信息管理的内容/67
三、公共信息管理的特征/70
四、公共信息管理的原则/73
第三章公共信息搜集与加工/78
**节公共信息搜集/78
一、公共信息搜集的意义/78
二、公共信息搜集的原则/80
三、公共信息搜集的渠道/83
四、公共信息搜集的方法/86
第二节公共信息加工/90
一、公共信息加工的意义/90
二、公共信息加工的要求/91
三、公共信息加工的业务内容/94
第四章公共信息存储与检索/103
**节公共信息存储/103
一、公共信息存储的意义/103
二、公共信息存储的要求/105
三、公共信息存储的过程/106
四、公共信息存储的技术/111
第二节公共信息揭示/114
一、公共信息揭示的意义/114
二、公共信息揭示的要求/116
三、公共信息揭示的方法/118
四、公共信息资料的组织/120
第三节公共信息检索/122
一、公共信息检索的意义/122
二、公共信息检索的类型/123
三、公共信息检索的方法/125
四、公共信息计算机联机检索/127
五、公共信息检索技术系统的新进展/132
六、公共信息网络检索模式/134
第五章公共信息分析与预测/139
**节公共信息分析/139
一、公共信息分析的作用/139
二、公共信息分析的原则/142
三、公共信息分析的方法/144
第二节公共事务预测/155
一、公共事务预测的意义/155
二、公共事务预测的原则/158
三、公共事务预测的类型/161
四、公共事务预测的方法/165
第六章公共信息服务与利用/175
**节公共信息服务/175
一、公共信息服务的意义/175
二、公共信息服务的特点/177
三、公共信息服务的原则/178
四、公共信息服务的类型/180
五、公共信息服务的方式/182
第二节公共信息利用/193
一、公共信息利用的意义/193
二、公共信息利用的原则/194
三、公共信息利用的方向/196
第七章公共信息传递与反馈/207
**节公共信息传递/207
一、公共信息传递概述/207
二、公共信息传递的类型/210
三、公共信息传递的通道/213
四、公共信息传递的要求/222
第二节公共信息反馈/225
一、公共信息反馈概述/225
二、公共信息反馈的原则/231
三、公共信息反馈的方式/233
四、公共信息反馈功能的强化/234
第八章公共信息政策与法律/237
**节公共信息政策/237
一、公共信息政策的涵义与作用/237
二、公共信息政策的结构与内容/241
三、公共信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247
第二节公共信息法律/255
一、公共信息法律的涵义与作用/255
二、公共信息法律与公共信息政策/260
三、公共信息法律的制定与实施/261
参考文献/267
后记/270
……
《公共信息学》文章节选:
第二节
公共信息管理
一、公共信息管理的涵义
信息学研究表明:信息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但是,信息资源的功能是不确定的。同样的信息源,不同的***开发出来的可以作为资源利用的信息是不同的,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信息活动的管理,确保信息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性、实用性、**性,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实际的信息工作中,人们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信息是被动的,只有将其活化之后才具有真正的资源意义。因此,要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必须对信息实行管理,就必须开展诸如信息搜集、处理、存储、传递等程序化的工作。正如美国前**公共服务署**信息官托马斯·巴克霍尔兹所说:“信息是一种需要管理的资源。”①
但是,什么叫信息管理,学术界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的F·w·霍顿认为,信息管理是一种使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程序,所进行的实现某种利益目标的活动。②英国的w?J·马丁在《信息社会》一书中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与信息相关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过程。③我国的王万宗、岳剑波等在《信息管理概论》一书中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
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学科的发展也展现出一片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蓬勃的生长态势。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面对与以往迥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开展了话语的转换和理论的创新,似乎放弃了巩固学科边界的努力,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科际整合”,去解答世间存在的或从未遭遇过的种种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学科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日趋紧密,学科间研究方法相互影响与知识互借的现象日益增多。由此,中国的学科建设也越来越不囿于传统的知识格局和学科逻辑,正在酝酿或发生着“变局”:一方面,“冷眼向洋”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进行学科或理论的借用、移植;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际,进行理论或知识的改造、创新。公共q-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等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反映着学科发展的张力与拓展和学科建设的“实然”与“应然”。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西A-**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公共行政学的兴起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管理由公共行政演变而来(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已经相当多地习惯使用public administration来指代公共管理),主要进行公共组织和公共鄙门管理,而以政府管理为主的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或主要方面;公共管理是以各种公共事务为对象的,而公共物品的提供是公共事务的主要内容,于是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或公共物品配给所进行的管理;公共管理要按照公共政策来管理,也是对公共政策的管理,同时公共政策也要依靠公共管理来推行。
《公共信息学》作者介绍:
谢俊贵(1958-),男,湖南醴陵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信息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信息学。独撰或主编出版著作、教材10部,发表论文、译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