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9787117071802
[十位:711707180X]
页数:491
定价:¥51.00
店铺售价:¥40.80
十成新
(为您节省:¥10.20)
店铺库存:1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165232901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新旧程度及相关说明:
全部正版,拍下付款即可,缺货会通知,不议价,不包邮,无法指定快递,谢谢亲的理解和支持,祝亲购书愉快!
店主推荐图书:
-
¥118.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1 20:19:27]
张**
深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09 17:43:41]
R**
常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9 15:53:22]
张**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20:22:51]
邱**
泰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20:14:57]
沈*
宜昌市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内容提要:
《中医基础理论》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是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而详尽地介绍其概论、理论、观点的渊源、沿革及其发展的一部重要的教学参考书。该书自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订,是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保持原书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的内容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并注意吸收现行统编教材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
本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养生与**等八部分。其中,“气一元论”、“体质”和“养生”为新增加的内容。为了拓宽不生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现代研究中着重介绍了近10年研究的概况和进展。同时,每章末附有主要参考文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代表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面的*高水平。不论是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还是中医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硕士、博士生深入学习中医基础均有很大裨益。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图书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内容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的哲学含义
(二)气的医学含义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哲学含义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四)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哲学含义
(二)五行的医学含义
二、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属性的概念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生克
(二)五行乘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三)指导诊断疾病
(四)指导疾病的**
[现代研究]
一、气的现代研究
(一)思维模型说
(二)场论说
二、阴阳的现代研究
(一)关于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阴阳学说本质研究
三、五行的现代研究
(一)网状因果结构与五行
(二)五行的数学模式
(三)五行学说的计算机研究
[文献摘录]
[医论选编]
一、大宝论
二、五行统论
第二章 藏象
**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
第三章 气血精度津液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体质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七章 病机学说
第八章 养生与**
附 名词术语索引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养生与**等八部分。其中,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章中,增加了“气一元论”,其他章节如“体质”和“养生”均为新增加的内容。章末附有主要参考文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学生自学参考。 本书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的中医教师、中医本科高年级学生及攻读中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专书应用,同时也可作为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的学习辅导及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