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504137777
[十位:7504137774]
页数:212
定价:¥18.80
店铺售价:¥7.50
(为您节省:¥11.30)
店铺库存:1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33916791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2 12:42:51]
吴**
厦门市
-
100分
满分
买家很懒,没有填写任何评论!
[2024-11-12 01:32:18]
区**
广州市
-
90分
优秀
不错
[2024-11-05 18:15:19]
1天后追加:好
排**
贵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23 09:08:44]
高*
深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20 14:18:29]
厦门市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内容提要: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关于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问题的研究。2004年初,我开始考虑通过策划一套以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研究为主题的丛书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此时,得知南京师范大学的吴也显、刁培萼教授在几年前就已开展了智慧型教师素质问题的实验研究,并在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一书。于是,经沟通、协商,我们同意把《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作为这套丛书的首本书,同时邀请国内有志于这一研究的其他学者共同完成这套丛书的撰写。
我们认为,智慧是人类教育的*高目标和永恒追求,智慧型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以“智慧为本”来定位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形态,进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推出“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图书目录:
导论呼唤一种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
**章 实践与实践智慧
**节 操作性实践
一、基于工具理性的操作性实践
二、作为操作性实践的教育实践的特征
第二节 反思性实践
一、反思性实践的发展历程
二、对反思性实践的认识
第三节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实践智慧
一、众说纷纭话“智慧”
二、理解实践智慧
第四节 教师实践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一、教师实践的伦理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二、教师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第二章 教师实践智慧
**节 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
一、把握教育真理,深刻理解教育
二、考虑自身目的,不放逐自己的主观性
第二节 教师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
一、教师感知、辨别与顿悟的个案分析-
二、教师感知、辨别与顿悟的“一破两立”
第三节 教师对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
一、消解认知主义,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行的共生共长
二、在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中发展主体间意义的师生关系
三、杜绝“语言暴力”,还教育语言以道德力量
第三章 教师思维的优化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节 教师的平衡思维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一、教师思维不平衡的现状
二、教师思维的平衡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第二节 教师的实践推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一、三种实践推理模式
二、教师实践推理
三、在教师实践推理中养成实践智慧
第三节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第四章 教师实践知识管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节 充分认识教师实践知识
一、知识性质简论
二、教师实践知识
第二节 教师实践知识管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一、教师实践知识的不合理表现
……
第五章 教师研究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第六章 充实教师伦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结束语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运用的限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作者介绍:
邓友超,男,1971年12月生,四川大竹人。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教育学博士。现为**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供职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以来,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无意于追求教量,但坚信“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数量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质量”。这些文章主要围绕教育解释学和教师实践智慧展开。主要的观点是,站在“意义”的高度审视教育现场,学校教育的意义是由作为理解者的师生、兼顾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对话式的语言和充满想象力的课程实施共同生成的;考试理性是那些意义被遮蔽的教育现场背后的无形之手。作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其真正内涵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从类型上说,主要做微观研究;从思维方式来说,偏好哲学的、原理的,但又是基于教育现场的;从研究方法论上看,主张占领前沿与巩固“后方”、关注热点与集聚焦点、客观描述与主观议论、自觉规范与精于创新、解决问题与生产知识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的专著《论教育的理解性》(待出版,拟以《教育解释学论纲》为名)获2005年上海市**博士论文。
下一步拟着力的领域有:新时期教育本质问题研究;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伙伴关系研究;教育公平发展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