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 1 0 1 18 54 1286
本店铺共有 5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商品问题
2
40%
发货问题
1
20%
退款问题
1
20%
其他
1
20%
已解决
5
100%
店主称呼:鑫鑫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759117981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五华区 昆明市五华区龙泉路泰旸欣城商业步行街186号商铺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本店主营大学旧课本,如果要新书请直接到新书店买,旧书多少会有一点瑕疵
,不可能和新书一模一样,最好是在购买前和本店客服沟通一下书的具体情况,以免发生误会!!!!!!
店铺工作电话13759117981;15368097981;087166747981;QQ1099298921
请在购买前和在线客服沟通一下所需要书籍是否有货;是否完好;新旧程度以免耽误你的使用!!!!!!!!
店铺介绍
本书店批发;零售大学各专业旧教材及教辅;量大从优。联系电话13759117981;15368097981;087166747981;QQ1099298921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马敏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教程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9787562221357 [十位:7562221359]
页数:327      
定价:¥25.00
店铺售价:¥15.00 (为您节省:¥10.00
店铺库存:5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3759117981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文化教程》内容提要:
本书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教材。全书以史为纲,分专题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了全面而简要的阐述,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儒家思想、制度文化、风俗礼仪、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等,各章以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为内核,以丰富史料为依据,上下串联,左右贯通,描述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涵。全书用客观辩证的历史眼光观照文化史实,凸显主流,旁及支流,把握了历史长河中各类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与风貌。任何古代史都是当代史。本书也用当代眼光分析中国文化的合理积极的一面和落后消极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劣得失、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必需的。本书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适应性,可作高等院校专业课教材和通选课教材。
《中国文化教程》图书目录:
绪论
一 文化与文明
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
思考与练习
**章 中国文化的源流
**节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一 自然地理
二 人文地理
三 农耕自然经济与中华文化特质
第二节 原始文化
第三节 断代文化
一 夏代文化
二 商代文化
三 西周文化
四 春秋战国文化
五 秦朝文化
六 汉代文化
七 魏晋南北朝文化
八 隋唐文化
九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文化
十 元代文化
十一 明代文化
十二 清代文化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文化
**节 ��化与哲学的关系
一 文化对哲学的影响
二 哲学对文化的影响
三 哲学具有文化特征
第二节 思想·思维·流派
一 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分期
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三 主要的学术思想流派
第三节 传统哲学思想举要
一 ****思想
二 变易思想
三 知行思想
第四节 人文精神
一 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
二 传统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
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儒家思想文化
**节 “百家争鸣”与儒家的起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兴起
二 诸子百家及其学派特征
三 诸予百家的历史贡献与命运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仁
一 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 以德治政与仁爱
三 儒家仁学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节 儒家学说的行为规范——礼
一 礼的起源与进化
二 古代礼的种类
三 礼的作用与影响
……
第四章 制度文化
第五章 中国传统风俗
第六章 文学与文化
第七章 艺术与文化
第八章 科技与文化
第九章 宗教文化
第十章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教程》文章节选:
绪 论
一、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究竟应如何界定?这是文化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一词,我国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纹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义则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早似出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当指自然天体的构成及其规律。可见,“人文”当指人类社会关系的构成及其规律,包括文明礼仪、人伦道德在内。而“人文”与“化成天下”相结合,实际已具备了“以文教化”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
汉代以后,“文”与“化”方结合生成“文化”整词。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有关“文化”一词的早期用法中,“文化”往往同“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说明此词包含有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先施以文德教化,如不奏效,再加以武力。这种政治主张构成古代的“文治主义”,对中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只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发展,“文化”才逐渐由动词演变成为名词,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注意“文化”一词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