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23年09月
ISBN:9787537866644
[十位:7537866643]
页数:240
定价:¥68.00
店铺售价:¥31.20
(为您节省:¥36.80)
店铺库存:1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029-86552457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3-30 21:24:01]
李*
成都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3-30 18:42:52]
周**
自贡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3-29 17:01:43]
龚**
合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3-29 10:38:54]
张*
长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3-29 09:23:5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山西戏曲舞台形态》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写山西戏曲文化综述、山西戏曲装扮艺术、化妆艺术、舞台情境、表演技法,下篇讲山西戏曲剧种、经典剧目、大师名家思政课、传承发展现状研究。作者对山西戏曲有着深入且透彻的研究,又有多年的教学实践支撑,因而全书写得既深入全面又**突出。
《山西戏曲舞台形态》图书目录:
上 编 **章 山西戏曲文化 **节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3 第二节 山西戏曲发展简史 /6 第三节 山西古戏台 /10 第四节 山西戏曲砖雕 /17 第五节 山西戏曲壁画 /20 第六节 山西籍元杂剧作家作品 /24 第二章 山西戏曲装扮艺术 **节 戏曲服装 /33 第二节 冠帽盔巾 /41 第三节 鞋靴 /46 第四节 装扮配饰 /48 第三章 山西戏曲化妆艺术 **节 生旦俊扮 /52 第二节 脸谱色彩 /54 第三节 谱式图案 /56 第四节 典型脸谱 /59 第四章 山西戏曲舞台情境 **节 一桌二椅 /62 第二节 传统“守旧” /64 第三节 景随人移 /66 第四节 新科技新舞台 /69 第五章 山西戏曲表演技法 **节 四功五法 /70 第二节 特色程式 /74 第三节 以技演戏 /77 下 编 第六章 山西戏曲剧种 **节 蒲剧 /89 第二节 晋剧 /96 第三节 北路梆子 /104 第四节 上党梆子 /108 第五节 稀有剧种 /112 第七章 山西戏曲经典剧目 **节 传统本戏 /129 第二节 传统折子戏 /136 第三节 改编剧目 /142 第四节 移植剧目 /148 第五节 新编剧目 /152 第八章 山西戏曲大师名家思政课 **节 楷模篇 /154 第二节 爱国篇 /159 第三节 敬业篇 /162 第四节 育才篇 /166 第五节 奉献篇 /171 第九章 山西戏曲传承发展现状研究 **节 传承发展现状 /176 第二节 传承发展瓶颈 /182 第三节 传承发展思考 /187
《山西戏曲舞台形态》文章节选:
**章 山西戏曲文化 **节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而且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存世的活态传承发展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肇始于先秦时期的原始歌舞——巫舞、傩舞、蜡祭等仪式表演已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俳优成为御用专职演员,“优孟衣冠”首开中国戏剧演艺“代言体”先河。秦汉时期,以《东海黄公》为代表的角抵戏以及《鱼龙曼衍》等百戏演艺形式、宫廷滑稽戏表演、民间说唱艺术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至隋唐五代,参军戏、《踏谣娘》、《大面》、《钵头》等表演形式进一步丰富发展,《兰陵王入阵曲》已有大型戏剧性群众场面表演。由宫廷传入民间的宫廷乐舞、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西域歌舞以及大量佛教故事、民间讲唱俗文学的发展,都为戏曲的诞生做足了准备。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唐宫梨园教唱歌舞之举影响深远,戏曲诞生后也便常以“梨园”指代,后世的戏曲演员也以“梨园子弟”自称,并将唐玄宗李隆基称作“老郎神”,将其供奉为“梨园祖师爷”。 宋金初期,戏曲艺术正式诞生,“杂剧”与“院本”并存,当时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诸宫调”更是为元杂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创作源泉和演唱基础。元代,伴随着杂剧作家云集、作品“井喷”的现象,中国戏曲迎来了**个黄金时代,“元曲四大家”及《西厢记》《赵氏孤儿》等作品影响至今。而在南方民间孕育发展的南戏也在蓄势待发,“荆刘拜杀”和《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等作品成为南戏*为经典的剧目,戏曲艺术也在朝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高台教化方向发展。 明代,传奇取代杂剧、南戏,成为剧坛主流,“临川派”“吴江派”人才济济,汤显祖的一部《牡丹亭》流传后世四百余年。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合称“四大声腔”,逐渐发展成熟;以演出传奇剧目为主的昆曲成为全国性大剧种,得到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梆子腔则在为破土而出做着积极准备。此时,中国戏曲在第二个黄金时代稳步向前。 清代,传奇进一步衰落,《长生殿》《桃花扇》成为“压卷之作”,梆子乱弹陆续崛起。在一场名为“花雅之争”的观众群争夺战中,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不敌生命旺盛、接地气的“花部”,逐渐走向衰落,退居江南;梆子乱弹迅速取而代之,“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成为全国戏曲声腔主流,后又演变为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与昆腔并称的“四大声腔”。自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历经“徽汉合流”,半个世纪后,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声腔的全新剧种京剧在北京诞生,并涌现出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演员。此时的地方戏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争分夺秒大力发展。 清代中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中国戏曲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间段,各大剧种已形成,在各自地域内发展演变,并积极向外传播,“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列国”,每个剧种都拥有一大批代表剧目。伴随着以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戏曲演员群体的崛起,中国戏曲也完成了由此前的以剧作家和剧本为主到以戏曲演员和演员表演风格为主的时代转变,这也是中国戏曲第三次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戏曲艺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第四次黄金时代,戏曲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机,稳健发展;各地小剧种也争相“出人出戏”,在全国剧坛占领一席之地,还孕育形成了一批新兴剧种。各剧种代表剧目被纷纷搬上银幕,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演出,各剧种名家名剧走向全国,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戏曲艺术受到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始终走在振兴之路上,通过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等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名家名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发展戏曲艺术的红利政策,“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已成为常态,戏曲振兴进入**规划中,中国戏曲正走在“守正创新”之路上,中国戏曲的第五次黄金时代指日可待!
《山西戏曲舞台形态》作者介绍:
栾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晋剧系讲师、三级编剧,**电视台戏曲频道策划、撰稿,**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编剧个人项目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