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 -- -- -- -- -- --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赵老师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833413595    地址:河北省 保定市 涿州市 码头镇西辛村
促销广告:百万图等您选购
图书分类
店铺介绍
百万图书等您选购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生物质化学分析技术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
ISBN:9787122170309 [十位:7122170306]
页数:305      
定价:¥85.00
店铺售价:¥54.70 (为您节省:¥30.3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833413595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生物质化学分析技术》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3篇18章。第1篇生物质化学实验技术基础,介绍了与生物质紧密相关的化学实验室**与防护,仪器和试剂,实验基本操作,试样采集与制备,数据记录与处理。第2篇生物质化学实验与分析技术,介绍了生物质资源化学分析技术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析,生物质化工综合实验技术含植物提取物、树脂、香料、多糖、蛋白质及天然日化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且还**介绍了生物质糖化、纤维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热解油的实验过程及分析手段。第3篇现代仪器与生物质化学分析,主要介绍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谱、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电子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等分析技术原理、分析方法及在生物质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与生物质相关专业(如能源工程、制浆造纸、林产化工、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适用于从事生物质产业研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生物质能源及化学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生物质化学分析技术_蒋建新 主编 朱莉伟唐勇 副主编_化学工业出版社_
《生物质化学分析技术》图书目录:
第1篇生物质化学实验技术基础
1?1化学实验室**使用规则
1?2化学实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3实验室**用电与灭火常识
1?3?1实验室**用电
1?3?2实验室灭火常识
1?4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1?4?1危险化学品分类
1?4?2危险化学品储存
1?5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1?5?1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存放
1?5?2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1常用玻璃仪器
2?1?1玻璃仪器种类
2?1?2玻璃仪器洗涤
2?1?3玻璃仪器干燥与存放
2?2常用实验设备
2?2?1电子天平
2?2?2搅拌器
2?2?3加热设备
2?2?4循环水真空泵
2?2?5pH计
2?2?6干燥箱
2?2?7粉碎机
2?2?8离心机
2?2?9马弗炉
2?2?10超声波清洗器
2?2?11高压**锅
2?2?12恒温摇床
2?2?13恒温恒湿培养箱
2?2?14超净工作台
2?2?15光学显微镜
2?3化学试剂一般知识
2?3?1试剂分类
2?3?2试剂包装与储存
2?3?3试剂取用方法
2?4水和常用气体
2?4?1实验室用水
2?4?2气体的获得与纯化
3?1配制标准溶液
3?1?1配制原料
3?1?2使用仪器
3?1?3配制步骤
3?1?4注意事项
3?2加热与冷却
3?2?1加热方法
3?2?2冷却方法
3?3溶解、蒸发和结晶
3?3?1溶解
3?3?2蒸发
3?3?3结晶
3?4过滤和洗涤
3?4?1普通过滤
3?4?2减压过滤
3?4?3保温过滤
3?4?4离心分离
3?5烘干和灼烧
3?6蒸馏
3?6?1常压蒸馏
3?6?2减压蒸馏
3?6?3水蒸气蒸馏
3?6?4分馏
3?7萃取
3?7?1液?液萃取
3?7?2液?固萃取
3?8滴定分析
3?8?1仪器装置
3?8?2操作方法
3?8?3注意事项
4?1固体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4?1?1采样目的
4?1?2采样原则
4?1?3采样方案
4?1?4固体试样的制备
4?2液体试样的采集
4?2?1液体试样采集的有关知识
4?2?2液体试样的采集方法
4?3气体试样的采集
4?3?1气体试样采集的器具
4?3?2气体试样的采集方法
5?1数据记录与处理
5?1?1实验数据表达方式
5?1?2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5?1?3误差及表征
5?2计算机软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2?1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2?2Origin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2?3ChemOffice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5?2?4Design?Expert在响应曲面法中的
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生物质化学实验与分析技术
6?1针阔叶材的细胞形态
6?1?1木材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及细胞
形态
6?1?2实验技术
6?2木材细胞的分离和纤维细胞的测定
6?2?1实验目的
6?2?2实验材料
6?2?3实验方法
6?2?4纤维细胞长度和宽度
6?2?5绘制试材纤维细胞形态图
6?3生物质试材采集及分析用试样的
制备
6?3?1试材的采集
6?3?2试样的制备
6?3?3生物质分析实验
6?4生物质水分测定
6?4?1水分测定目的
6?4?2水分测定原理
6?4?3测定仪器和试剂
6?4?4测定方法和计算
6?5生物质灰分测定
6?5?1灰分测定目的
6?5?2灰分测定原理
6?5?3测定仪器和试剂
6?5?4灰分测定方法和计算
6?5?5灰分测定注意事项
6?6甲苯?醇抽提物测定
6?6?1抽提物实验目的
6?6?2抽提原理
6?6?3实验仪器和试剂
6?6?4测定方法和计算
6?6?5注意事项
6?7纤维素含量测定
6?7?1纤维素含量测定实验目的
6?7?2纤维素含量测定原理
6?7?3实验仪器和试剂
6?7?4测定方法及计算
6?7?5注意事项
6?8综纤维素含量测定
6?8?1综纤维素含量测定目的
6?8?2综纤维素含量测定原理
6?8?3实验仪器和试剂
6?8?4测定方法和计算
6?8?5注意事项
6?9木质素含量测定
6?9?1木质素含量测定目的
6?9?2木质素含量测定原理
6?9?3实验仪器和试剂
6?9?4测定方法和计算
6?9?5注意事项
6?10木质素显色反应
6?10?1木质素显色反应实验目的
6?10?2木质素显色反应原理
6?10?3实验仪器和试剂
6?10?4测定方法
6?11戊聚糖含量测定
6?11?1戊聚糖含量测定目的
6?11?2戊聚糖含量测定原理
6?11?3实验仪器和试剂
6?11?4测定方法和计算
6?11?5注意事项
6?12生物质pH值测定
6?12?1生物质pH值测定目的
6?12?2生物质pH值测定原理
6?12?3实验仪器和试剂
6?12?4测定方法
6?12?5注意事项
6?13黏度法测定植物纤维素聚合度
6?13?1植物纤维素聚合度测定目的
6?13?2植物纤维素聚合度测定原理
6?13?3实验仪器和试剂
6?13?4测定方法与计算
6?13?5注意事项
6?14可溶性木质素含量测定方法
6?14?1可溶性木质素测定原理
6?14?2可溶性木质素测定步骤
7?1植物细胞内含物有效组分的定性
预试
7?1?1定性预试验目的
7?1?2定性预试验原理
7?1?3实验仪器和试剂
7?1?4实验方法
7?2松香、松节油国标测定
7?2?1松香松节油测定实验目的
7?2?2松香松节油测定原理
7?2?3松香、松节油质量指标
7?2?4实验仪器和试剂
7?3松油醇、α?紫罗兰酮的制备
7?3?1松油醇的制备
7?3?2α?紫罗兰酮的制备
7?4化学法单离丁香酚香料
7?4?1单离丁香酚实验目的
7?4?2单离丁香酚原理
7?4?3仪器与试剂
7?4?4实验步骤
7?4?5实验要求
7?5β?蒎烯合成诺卜醇
7?5?1β?蒎烯合成诺卜醇实验目的
7?5?2反应方程式
7?5?3仪器与试剂
7?5?4实验步骤
7?6樟脑合成樟脑醌
7?6?1樟脑合成樟脑醌实验目的
7?6?2反应方程式
7?6?3实验步骤
7?7糠酸甲酯合成
7?7?1糠酸甲酯合成实验目的
7?7?2糠酸甲酯合成反应方程式
7?7?3实验仪器和试剂
7?7?4实验步骤
7?8果胶提取和果酱制备
7?8?1果胶的性质与应用
7?8?2实验技术
7?9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
卜素
7?9?1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实验
目的
7?9?2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实验
原理
7?9?3实验仪器和试剂
7?9?4实验步骤
7?9?5注意事项
7?10色素性能实验
7?10?1色素性能实验目的
7?10?2实验仪器和试剂
7?10?3实验步骤
7?11落叶松缩合单宁含量测定
7?11?1单宁含量测定实验目的
7?11?2单宁含量测定原理
7?11?3实验仪器和试剂
7?11?4实验方法
7?12壳聚糖脱乙酰度测定
7?12?1壳聚糖脱乙酰度测定实验目的
7?12?2壳聚糖脱乙酰度测定原理
7?12?3实验仪器和试剂
7?12?4实验方法
7?13活性炭吸附性能测定
7?13?1活性炭吸附性能测定实验目的
7?13?2活性炭吸附性能测定原理
7?13?3实验试剂和仪器
7?13?4实验步骤
7?13?5注意事项
7?14各种表面活性剂复配护肤、洗涤
用品
7?14?1实验目的
7?14?2实验原理和反应方程式
7?14?3实验仪器和试剂
7?14?4实验操作步骤
7?15易水解糖和难水解多糖含量测定
7?15?1多糖含量测定实验目的
7?15?2多糖含量测定原理
7?15?3实验试剂与仪器
7?15?4实验步骤
7?15?5注意事项
7?16总还原物(糖)测定
7?16?1总还原物测定实验目的
7?16?2总还原物测定原理
7?16?3实验试剂与仪器
7?16?4实验步骤
7?16?5注意事项
7?17酵母蛋白质含量测定——微量凯氏定
氮法
7?17?1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目的
7?17?2蛋白质含量测定原理
7?17?3实验试剂与仪器
7?17?4实验步骤
7?17?5注意事项
7?18天然皂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
测定
7?18?1皂素含量测定实验目的
7?18?2香草醛?浓硫酸显色机理
7?18?3实验试剂与仪器
7?18?4*大吸收波长
7?18?5显色温度和显色时间
7?18?6稳定性
7?18?7标准曲线
7?18?8加标回收率
8?1DNS法测定总还原糖
8?1?1测定总还原糖实验目的
8?1?2总还原糖测定原理
8?1?3实验试剂和仪器
8?1?4实验步骤
8?2纤维素酶活评价与分析
8?2?1纤维素酶结构与性质
8?2?2酶活分析基本原理
8?2?3酶活分析用试剂和仪器
8?2?4纤维素酶滤纸酶活性的测定
8?2?5纤维素酶二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力
的测定
8?2?6纤维素酶内切酶活力的测定
8?2?7纤维素酶外切酶活力的测定
8?2?8纤维素酶溶液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8?3生物质酶解糖化过程实验
8?3?1生物质糖化实验目的
8?3?2糖化实验试剂与仪器
8?3?3实验程序
8?3?4糖化率数据计算
8?3?5注意事项
9?1纤维素乙醇概述
9?2培养基配制
9?2?1培养基配制实验目的
9?2?2实验仪器和试剂
9?2?3培养基配方
9?2?4培养基配制操作步骤
9?3**
9?3?1实验目的
9?3?2**原理
9?3?3实验仪器和试剂
9?3?4实验操作步骤
9?3?5注意事项
9?4酵母菌形态观察
9?4?1酵母菌形态观察实验目的
9?4?2酵母菌形态观察实验原理
9?4?3实验仪器和试剂
9?4?4实验操作步骤
9?4?5注意事项
9?5纤维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
9?5?1实验目的
9?5?2实验仪器与试剂
9?5?3实验程序
9?5?4乙醇转化率的计算
9?5?5注意事项
9?6液相色谱法分析纤维原料及发酵液糖
组成
9?6?1糖组成分析实验目的
9?6?2糖组成分析原理
9?6?3分析仪器和试剂
9?6?4分析方法
9?7液相色谱法分析纤维原料处理液及发酵
液乙醇、**物和副产物
9?7?1乙醇等分析实验目的
9?7?2乙醇等分析原理
9?7?3实验仪器和试剂
9?7?4实验方法
9?8变性燃料乙醇**标准与测定
9?8?1变性燃料乙醇技术要求
9?8?2燃料乙醇密度
9?8?3变性燃料乙醇外观
9?8?4变性燃料乙醇中乙醇、甲醇含量的
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
9?8?5变性燃料乙醇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卡尔?费休滴定法)
9?8?6变性燃料乙醇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方法(电位滴定法)
9?8?7变性燃料乙醇酸度的测定方法
9?8?8变性燃料乙醇中铜含量的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
9?8?9变性燃料乙醇pHe值的测定方法
10?1生物柴油概述
10?1?1生物柴油特点及生产应用现状
10?1?2木本油脂是未来发展生物柴油的理想
原料
10?1?3生物柴油转化工艺
10?2生物柴油原料油预处理
10?2?1原料预处理
10?2?2油脂提取
10?2?3油脂精炼
10?3生物柴油原料油性质分析
10?3?1相对密度的测定
10?3?2油脂化学常数酸值的测定
10?3?3皂化值的测定
10?3?4植物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0?3?5油脂组成定性定量分析
10?4液体碱催化生物柴油转化实验
10?4?1碱催化转化生物柴油实验目的
10?4?2实验试剂与仪器
10?4?3实验程序
10?4?4生物柴油转化率计算
10?4?5注意事项
10?5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
10?5?1固体碱催化转化生物柴油实验目的
10?5?2固体碱催化原理
10?5?3实验步骤
10?6气相色谱法分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
组成
10?6?1气相色谱法分析生物柴油实验目的
10?6?2气相色谱法生物柴油分析原理
10?6?3实验仪器和试剂
10?6?4实验方法
10?6?5分析方法特点
10?7液相色谱法分析生物柴油及甘油
10?7?1液相色谱法分析生物柴油实验目的
10?7?2液相色谱法生物柴油分析原理
10?7?3实验仪器和试剂
10?7?4实验方法
10?7?5分析方法特点
10?8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10?8?1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
10?8?2生物柴油质量标准
10?9生物柴油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10?9?1生物柴油指标测定实验目的
10?9?2实验仪器与试剂
10?9?3运动黏度
10?9?4十六烷指数
10?9?5凝点
10?9?6倾点
10?9?7浊点
10?9?8冷滤点
10?9?9馏程
10?9?10闪点和燃点
10?9?11相对密度
11?1生物质热解概述
11?2生物质快速热解反应器冷态实验
11?2?1反应器冷态实验目的
11?2?2实验原理
11?2?3实验装置
11?2?4实验操作步骤
11?3生物质热解实验
11?3?1生物质热解实验目的
11?3?2生物质热解实验原理
11?3?3实验装置
11?3?4实验操作步骤
11?4热解油产品分离实验
11?4?1热解油分离实验目的
11?4?2热解油分离意义
11?4?3实验仪器
11?4?4实验步骤
11?4?5注意事项
11?5热解油及主要产品指标测定
11?5?1热解油测定实验目的
11?5?2热解油测定内容
11?5?3气相色谱法测量热解油组成
11?5?4其他指标及测量仪器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仪器与生物质化学分析
12?1概述
12?2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12?2?1原子吸收光谱法
12?2?2原子发射光谱法
12?2?3原子荧光光谱法
12?2?4有机元素分析法
12?3样品前处理
12?3?1分析一般过程
12?3?2采集
12?3?3预处理中的富集
12?4元素含量分析技术在生物质化学分析
领域的应用
12?4?1生物质中金属元素分析
12?4?2生物质产品中金属元素分析
12?4?3氮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
12?4?4元素表面形态分析
13?1有机化合物的UV吸收光谱
13?1?1跃迁类型
13?1?2不同类型有机物紫外可见吸收
13?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3?3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分析基础
13?3?1定量分析
13?3?2显色反应及其测量方法
13?3?3定性分析
13?4分析条件的选择
13?4?1溶剂的选择
13?4?2参比的选择
13?4?3检测波长的选择
13?4?4待测样品浓度范围
13?4?5显色反应的条件
13?5分光光度法在生物质化学分析领域的
应用
13?5?1离子浓度及形态的分析
13?5?2生物质中有机物含量分析
13?5?3还原糖的测定以及基于还原糖测定的
酶活评价
13?5?4对蛋白含量的测定
13?5?5其他仪器分析的检测手段
14?1红外光谱的概述
14?1?1基本概念
14?1?2红外光谱谱图的表示方法
14?1?3红外光谱波长范围
14?1?4红外光谱的主要特点
14?2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4?2?1双原子分子振动
14?2?2多原子分子振动
14?3红外吸收峰及其影响因素
14?3?1峰数
14?3?2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
14?4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14?4?1红外光谱的分区
14?4?2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
14?5红外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
14?6红外光谱仪
14?6?1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14?6?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4?7样品制备
14?7?1固体样品
14?7?2液体样品
14?7?3气体样品
14?7?4压片法制样的注意事项
14?8傅里叶红外光谱在生物质化学中的
应用
14?8?1红外光谱法对木质素的表征
14?8?2红外光谱对纤维素的表征
14?8?3用于天然改性产品的表征
14?9近红外光谱分析
14?9?1近红外光谱概述
14?9?2近红外光谱在生物质化学分析中的
应用
14?10远红外光谱分析
14?11拉曼光谱法
14?11?1拉曼光谱法概述
14?11?2拉曼光谱的应用
15?1色谱基础知识
15?1?1色谱法的分类
15?1?2色谱常用术语
15?1?3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15?1?4色谱分离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15?1?5影响柱效能的因素
15?2气相色谱仪
15?2?1气相色谱仪
15?2?2气相色谱固定相
15?2?3气相色谱检测器
15?3液相色谱仪
15?3?1高压输液系统
15?3?2进样系统
15?3?3分离系统
15?3?4检测系统
15?4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15?4?1气相分析方法的确立
15?4?2液相分析方法的确立
15?5色谱分析方法在生物质化学分析领域的
应用
15?5?1气相色谱用于油料生物质脂肪酸的
检测
15?5?2气相色谱用于生物柴油组分的检测
15?5?3液相色谱用于糖及其转化产物分析
15?5?4液相色谱用于高分子物质分子量的
测定
16?1质谱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16?1?1进样系统
16?1?2离子源
16?1?3质量分析器
16?1?4检测器和记录系统
16?1?5质谱仪的主要技术参数
16?2有机质谱解析
16?2?1EI源质谱
16?2?2CI源质谱
16?2?3FAB源质谱
16?2?4EL和APCI源质谱
16?3质谱联用技术
16?3?1GC?MS分析方法
16?3?2LC?MS分析方法
16?3?3质谱联用
16?4质谱分析技术在生物质化学分析领域的
应用
16?4?1GC?MS在松节油改性产品中的应用
16?4?2GC?MS测定植物低沸点物质
16?4?3GC?MS测定生物柴油制备过程
16?4?4GC?MS对生物质热解产物的表征
16?4?5LC?MS用于低聚糖的检测
17?1基本原理
17?1?1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17?1?2外磁场中的磁性核
17?1?3核磁共振
17?1?4饱和和弛豫
17?2核磁共振波谱仪
17?3核磁共振波谱
17?3?1化学位移
17?3?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7?3?3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7?3?4自旋?自旋偶合
17?3?5谱图解析
17?4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生物质化学分析
领域的应用
17?4?1纤维素核磁共振分析
17?4?2半纤维素核磁共振分析
17?4?3木质素核磁共振分析
17?4?4糖类的核磁共振谱
17?4?5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的核磁
共振分析
17?4?6二维核磁共振分析
18?1其他现代分析技术
18?1?1X射线衍生技术
18?1?2热分析技术
18?1?3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微
分析
18?1?4透射电子显微镜
18?1?5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18?1?6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
电子能谱(AES)
18?1?7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技术
18?2X射线衍射仪测定纤维原料的结晶度
18?3X射线衍射仪表征催化剂晶体特征
18?4木质素的热重分析
18?5电子扫描电镜用于表面形态的观察
18?6比表面积仪对固体催化剂的表征
参考文献
《生物质化学分析技术》文章节选:
3.4.2减压过滤
减压过滤又称抽气过滤,简称抽滤。其特点是过滤速度较快,缩短过滤时间,沉淀抽吸得比较干燥,又能使晶体与母液分离完全,易于干燥处理。但胶状沉淀和颗粒很细的沉淀不宜用此法。
3.4.2.1减压过滤装置
减压过滤装置由布氏漏斗、吸滤瓶、缓冲瓶和减压泵等四部分组成,装置如图3—6所示。
3.4.2.2减压过滤操作步骤
(1)准备减压过滤前,要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并且保证布氏漏斗下端的斜口对准吸滤瓶的侧管。
(2)贴好滤纸滤纸的大小应剪得比布氏漏斗的口径略小,以恰好能盖住布氏漏斗瓷板上所有的小孔为宜。如果剪得比内径大,滤纸周边会起皱褶,过滤时,沉淀就会从皱褶的缝隙被抽人滤瓶,造成透滤。剪得过小又无法盖住瓷板上的小孔,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滤纸放入布氏漏斗后,先用洗瓶挤入一点蒸馏水润湿滤纸,再打开减压泵,将滤纸紧紧吸在漏斗的瓷板上,然后才能开始过滤,这样就不会有沉淀进入滤纸下部造成空隙。
(3)采用倾泻法过滤过滤方法与普通过滤相同,但是要注意倾入漏斗中的溶液不应超过漏斗容量的2/3,待溶液滤完后,再将沉淀移入滤纸的中间部分,并将其在漏斗中铺平,继续抽吸,至沉淀比较干燥为止。沉淀的洗涤母液抽干后,暂时停止抽气。用玻璃棒将晶体轻轻搅动松散,加入少量冷的蒸馏水润湿后,再抽干。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沉淀便洗涤干净。
(4)过滤完毕的处理过滤后应先打开缓冲瓶上的二通活塞,然后关闭减压泵,这样可避免水倒吸。再取下漏斗,将漏斗的颈口向上,轻轻敲打漏斗边缘,即可使沉淀脱离漏斗,落人事先准备好的滤纸上或容器中。
3.4.3保温过滤
保温过滤又称热过滤,对于随着温度的降低容易析出晶体的热溶液,可采用保温过滤。
3.4.3.1保温过滤装置
将一只普通的短颈玻璃漏斗套在一个金属制的热水漏斗里,金属套的两壁之间充满热水。选用短颈漏斗可避免在过滤操作中晶体在漏斗颈部析出而造成堵塞。如果溶剂是水,可直接加热热水漏斗的侧管。如果溶剂是可燃性有机物,则不能用明火加热,可先将漏斗和接收滤液的锥形瓶用水浴或烘箱预热(预热温度要低于溶剂的沸点),这样可以保证过滤过程中热溶液不降温,过滤顺利。保温过滤装置如图3—7所示。
3.4.3.2保温过滤操作步骤
(1)滤纸的折叠与放置保温过滤要用折纹滤纸。折纹滤纸的折叠方法如图3—8所示。折叠时,在折纹集中的圆心处不要用力抹擦,以免磨破,只宜用拇指和食指在此处轻压。使用前,应将整个滤纸翻转,并整理成折扇形,再放入漏斗中,让未用手折过的干净一面接触漏斗壁,避免被手指弄脏的一面污染。
(2)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过滤时,用表面皿盖住漏斗,减少溶剂挥发。过滤过程中总有部分晶体在滤纸和漏斗颈析出。量少时,可用热溶液冲洗下去;但量多时,要用刮刀将析出的晶体刮回到原容器中重新溶解过滤。
②过滤时,可分多次将溶液倒入漏斗中,每次不宜过多,以防溶液在漏斗中停留时间太长而析出晶体;但也不宜过少,防止溶液量少散热加快而析出晶体。同时,未倒入的溶液也应注意随时加热保持温度。
3.4.4离心分离
少量的沉淀和溶液分离时不能用常规的过滤法,因沉淀会粘在滤纸上难以取下,这时可用离心分离。将盛有溶液和沉淀的小试管或离心管放在离心机中离心,沉降后用滴管把清液和沉淀分开。使用滴管时要先用手指捏紧滴管上的橡胶头,排除空气,然后将滴管轻轻插入溶液(切勿在插入溶液以后再捏橡皮头),慢慢放松橡胶头,溶液则慢慢进入管中,随试管中溶液的减少,将滴管逐渐下移至全部溶液吸入滴管为止。滴管末端接近沉淀时要特别小心,勿使滴管触及沉淀。
如果沉淀溶解后再做鉴定,则在溶解之前必须将沉淀洗干净,以除去沉淀上的溶液和吸附的杂质。常用的洗涤剂是蒸馏水。加10~15滴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离心沉降,用滴管吸出溶液,必要时应重复洗几次,每次尽可能将洗涤液除尽。有时需要对溶液做进一步分析,为了减少溶液中离子的损失,常将洗涤液与溶液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