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5年03月
ISBN:9787535702555
[十位:7535702554]
页数:367
定价:¥31.00
店铺售价:¥12.40
(为您节省:¥18.60)
店铺库存:6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2:27:13]
李**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1:49:09]
陈**
宁波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10:07:45]
李**
秦皇岛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6 09:10:23]
罗**
佛山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5 20:31:26]
左**
武汉市
《温病学》内容提要:
《语言学理论与流派》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鉴赏与批判能力。在教材设计时体现“全球视野,中国视角”的理念。这就是说,本系列教材在保持各门课程的思想性和批判性的优良传统外,既向学生提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也引导学生鉴赏和学习我国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熟悉掌握中外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别和比较能力,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科学安排,系统设计。经过多年来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已总结出良性的教学规律,一般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按照此教学规律,本系列教材分为基础阶段教材和高年级阶段教材,同时悉心设计了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衔接。基础阶段教材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教材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温病学》图书目录:
总论绪论一、温病学的性质、内容和地位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时期至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二)宋、金、元时代——温病学的成长阶段(三)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四)民国时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章 温病的概念和特点一、温病的概念二、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一)温病的范围(二)温病的分类四、温病与伤寒(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联系和区别(二)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五、温病与温疫(一)温疫的含义(二)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三)前人对温病与温疫关系的认识六、温病与温毒(一)温毒的含义(二)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一、温病的病因(一)温邪的概念(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二、温病的发病(一)发病因素(二)感邪途径(三)发病类型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形成(二)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三)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二、三焦辨证(一)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二)三焦的证候与病理(三)三焦证候的传变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一、辨舌(一)辨舌苔(二)辨舌质(三)辨舌态(四)温病舌诊注意点(五)舌诊的现代运用二、验齿(一)牙齿润燥(二)齿缝流血(三)齿龈结瓣三、辨斑疹、白痦(一)斑疹(二)白痦四、辨常见症状(一)发热(二)口渴(三)汗出异常(四)呕恶(五)胸腹不适(六)大小便异常(七)神志异常(八)痉(九)厥脱(十)出血五、温病诊法的现代补充第五章 温病的**一、温病的治则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二)温病治法的运用三、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二)清解气热法(三)和解祛邪法(四)祛湿泄热法(五)通下逐邪法(六)清营凉血法(七)开窍醒神法(八)熄风止痉法(九)滋阴生津法(十)固脱救逆法(十一)外治法四、温病兼夹证的**(一)兼痰饮(二)兼食滞(三)兼气郁(四)兼瘀血五、温病瘥后调理(一)体虚未复(二)余邪未尽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一、温病预防的意义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三、温病的预防方法(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三)预施**,防止染病各论第七章 风温【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则治法(三)分型辨治1邪袭肺卫2邪入气分3邪入阳明4热人心包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护理预防】第八章 春温【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则治法(三)分型辨治1发于气分、营分2阳明热炽3热燔气营(血)4热盛动风5邪陷正衰6热灼真阴7邪留阴分【护理预防】第九章 暑温【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则治法(三)分型辨治1邪在气分2暑人心营3暑热动风4邪在血分5暑伤心肾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附】冒暑、暑秽 ……名著选读附篇
《温病学》文章节选: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修订。本教材分总论、各论、名著选读三部分。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各论分别介绍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名著选读选编了《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的部分内容。
《温病学》作者介绍:
春温包括了现代医学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凡发生这些疾病,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是冬日感受寒邪,郁而化热,至春外发,或为感受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先亏,正气不足。由于正虚邪袭,病邪在里,故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表现。若兼见表证者,为时亦很短暂。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把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一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二是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称为“新感引发”。 至于春温发病的内因,早在《内经》中即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清代医家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也指出:“经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而言之,则一言其邪之实,一言其正之虚。合而言之,则惟其冬不藏精而肾气先虚,寒邪乃得而伤之。”显然,肾气先虚乃是其内在因素。但此处所言肾气先虚,就一般而论,应以阴精亏损为主,而肾阳亏损者,也不能完全排除。故柳氏进一步说:“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则不能蒸化而鼓动之。每见有温邪初发而肾阳先馁,因之邪气冰伏,欲达不达;辗转之间,邪即内陷,不可挽救,此*难着手之危证。若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则更为突出,一旦呵护失当,或为阴伤,或为阳损,甚或阴阳皆虚,则更易感寒而伏藏,至春而发病,更是变证蜂起,甚至不可挽救。即使救治脱险,部分患者尚可留有后遗之症。故对机体内在因素的认识,即应重视阴精不足这一主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阳气亏损在春温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寒邪伏于体内何处,历来医家看法不一。有的从邪气特征考虑,认为寒邪入内,当伏于少阴寒水之脏;有的则认为当因体质而异,劳作体健之人,正气相对较盛,寒邪多伏于肌肤、膜原、三焦、胆腑等部位;若在禀赋素弱之体,则寒邪伏之较深,多在少阴、厥阴等处。以上看法皆有其合理内涵,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从临床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则一般春温发病之初,以里热首先发于少阳为多见,即可认为寒邪所伏部位在少阴,而病发于少阳。这种看法虽不一定准确,但对辨证施治有一定指导意义,故当前仍为多数医家习用。 对于春温的病因,现代有医家提出春温亦可直接感受温热病邪而发病。所谓温热病邪,也是春季的一种温邪,但它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的特点,而具有温热性质显著的特征。此说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春温初起病理变化以邪郁内发或新感引发、里热炽盛为特点。近代医家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中阐述道:“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能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暴发而成温病,即后世方书所谓伏气成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