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302181927
[十位:7302181926]
页数:385
定价:¥35.00
店铺售价:¥24.50
(为您节省:¥10.50)
店铺库存:7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74791540
-
90分
优秀
买家很懒,没有填写任何评论!
[2024-11-25 09:47:00]
张**
常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4 21:51:16]
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4 17:31:37]
刘*
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4 15:39:06]
李*
合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4 12:34:35]
庄**
临沂市
《数字媒体艺术史》内容提要:
《数字媒体艺术史》是《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的姊妹篇,是一本通过全新视角论述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的教材,也是一本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当代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规律的学术性和普及性读物。《数字媒体艺术史》从媒体发展史、美学、科学史和现代艺术史等宏观角度,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并着重分析了现代美学、大众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对数字艺术发展的影响。《数字媒体艺术史》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数字媒体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现状,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数字艺术、数字媒体和信息设计本质的了解。全书共分5章,分别是: 媒体发展史与数字媒体基础、数字媒体艺术本体论、数字媒体艺术美学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和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历史。
《数字媒体艺术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多媒体艺术设计概论”和“数字艺术导论”等数字媒体艺术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材,适合于艺术、设计、动画、媒体和广告等专业的本专科生或研究生学习,也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爱好者的自学用书。《数字媒体艺术史》附配套的DVD 多媒体教学光盘一张,其内容包括:
《数字媒体艺术史》图书目录:
第1章 媒体发展史与数字媒体基础3
1.1 人类传播历史和传播媒介演化3
1.1.1 身体语言和原始视觉符号传播阶段4
1.1.2 口语传播阶段5
1.1.3 手抄文字和图像符号传播阶段6
1.1.4 印刷媒介传播阶段13
1.1.5 电子媒介传播阶段17
1.1.6 数字化媒体传播阶段22
1.2 媒介理论研究与数字媒体24
1.2.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24
1.2.2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26
1.2.3 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26
1.2.4 梅罗维茨和利文森的媒介研究29
1.3 尼葛洛庞帝、马诺维奇论数字媒体30
1.4 数字媒体的概念和表现形态32
1.4.1 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32
1.4.2 数字媒体的含义及表现形态33
1.4.3 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35
1.4.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39
1.5 媒体发展历程大事记41
小结45
思考题47
第2章 数字媒体艺术本体论51
2.1 数字媒体艺术=媒体+科技+艺术51
2.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双重属性——艺术与服务55
2.3 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动态、静态与交互56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层次结构58
2.5 数字媒体的科学观和艺术观60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与媒介62
2.7 数字媒体教育——工学与艺术的统一64
2.8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66
2.8.1 作品的参与性或互动性67
2.8.2 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69
2.8.3 媒体集成性和综合性71
2.8.4 数字媒体的商业娱乐性72
2.8.5 数字媒体与后现代主义艺术73
2.8.6 网络传播性、沉浸性和虚拟性76
小结78
思考题79
第3章 数字媒体艺术美学论83
3.1 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走向生活的美学之路83
3.1.1 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变迁83
3.1.2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的美学启示86
3.2 艺术和媒介:本雅明与麦克卢汉的洞见之明90
3.3 博伊斯的时代宣言:没有人不是艺术家92
3.4 卡尔·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94
3.5 托夫勒和尼葛洛庞帝:信息和数字时代的预言95
3.6 通俗美学、大众文化和数字媒体98
3.7 20世纪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之路102
3.7.1 机器的美学:未来主义艺术103
3.7.2 生活即艺术:杜尚与达达主义105
3.7.3 生活的回归:约翰·凯奇与激浪艺术109
3.7.4 安迪·沃霍尔和大众流行文化111
3.7.5 波普艺术、拼贴艺术与通俗文化117
3.7.6 科技与幻觉:光效应艺术和动力艺术123
3.8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和表现126
3.8.1 波普艺术美学与数字媒体艺术126
3.8.2 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表现形态133
3.8.3 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39
小结141
思考题142
第4章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145
4.1 数学、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统一145
4.1.1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创造性和真理性145
4.1.2 智者的足迹: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验148
4.1.3 简洁和逻辑严密性:科学理论的美学150
4.1.4 左脑和右脑:抽象和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153
4.1.5 数学与美术:斐波纳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比157
4.1.6 美术中的科学:比例、透视、解剖和光影161
4.1.7 分形几何学:从数学到大自然美学的统一165
4.2 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楷模:达·芬奇的启示171
4.2.1 达·芬奇:科学和艺术的典范171
4.2.2 达·芬奇艺术精神对新媒体设计师的启示176
4.2.3 左脑画家埃舍尔的拓扑学艺术182
4.2.4 数字信息化时代:科学和艺术的殊途同归193
4.3 摄影和图片:大众媒介艺术的开端196
4.3.1 摄影术的诞生:一个科技与媒介的奇迹197
4.3.2 摄影术与绘画的兴衰200
4.3.3 剪辑、合成与拼贴——摄影艺术语言的探索203
4.3.4 达达派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206
4.3.5 尤斯曼摄影作品中的“合成美学”210
4.3.6 朗静山、陈复礼和单雄威的“集锦摄影”217
4.3.7 数字摄影和PS美学:从现实到荒诞之路222
4.4 动画和电影:大众娱乐的艺术与技术226
4.4.1 电影和动画的诞生历史追溯226
4.4.2 数字合成技术改变电影美学232
4.4.3 数字流媒体和新型观影模式236
4.4.4 先锋电影、后现代电影与数字科技239
4.5 网络艺术面面观: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244
4.5.1 网络新媒体和艺术信息库244
4.5.2 “共享、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艺术247
4.5.3 新媒体网络艺术特征面面观249
小结251
思考题252
第5章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255
5.1 20世纪60年代科技艺术的萌芽255
5.2 EAT和大阪世博会:科技艺术的**257
5.3 激光和全息艺术260
5.4 白南准和录像艺术发展溯源264
5.5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崛起270
5.6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274
5.6.1 20世纪60年代:数字艺术的启蒙时期276
5.6.2 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的探索时期278
5.6.3 20世纪80年代:数字艺术的普及和兴旺时期279
5.6.4 20世纪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深入发展时期280
5.7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摇篮曲282
5.7.1 “旋风”计算机与苏泽兰的“画板”282
5.7.2 犹他大学——早期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摇篮285
5.7.3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287
5.8 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的成长之路298
5.8.1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里程碑298
5.8.2 大学实验室与CG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302
5.8.3 **的CG电影**商业公司305
5.8.4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09
5.9 20世纪80年代:星火燎原的10年辉煌312
5.9.1 CG电影**的大本营:PDI和工业光魔(ILM)公司314
5.9.2 后起之秀——皮克斯和蓝天工作室320
5.9.3 Adobe公司与数字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324
5.9.4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28
5.10 20世纪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盛宴335
5.10.1 好莱坞10年数字电影编年史:从《终结者2》到《恐龙》的历程335
5.10.2 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与融合346
5.10.3 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47
5.11 21 世纪初的CG动画355
5.12 回顾和展望: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363
5.12.1 数字艺术发展回顾:三级跳跃成就梦想363
5.12.2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展望:多元化的艺术创新367
5.13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步和发展371
小结384
思考题385
参考文献386
参考网站388
……
《数字媒体艺术史》文章节选:
恰如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文明史,电子和数字传媒的出现正在为我们的文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带来重大的历史性转型。21世纪的科技与媒介的飞速进步已经将我们纳入了"文化数字化"的后现代文化与艺术时代。从IT(信息技术)到ICT(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转型,是与从集权式的现代控制到互动式的后现代控制的转型相伴而行的。信息技术正在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迥异于传统的文化传媒,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多向互动式的电子文化传媒,可以超越传统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将全人类**地融合为一体。
媒介的变革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媒介哲学的意义上说,可以从文化传媒的变革去概括人类的精神发展史和文化艺术传播史,从而获得一种新颖的视野。西方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决定文化特质与传播/感知的模式。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必然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创造史,而一种媒介的创制与推广,往往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化或文明。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我们塑造工具,工具也塑造我们。"今天的后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体的主导文明。虚拟无处不在,数字重塑现实!我们就生活在由Yahoo!、Google、百度、博客、Twitter、MySpace、iPod和iPhone等新媒体构建的社会文化"生态圈"中。在这里,GPS和Google使得地球一切秘密、场景、隐私、深度或隐藏的意义都将不复存在,而新的"数字一代"正在将虚拟世界的游戏和在线生活作为自己的"第二人生"!这里可以借用麦克卢汉的话说:数字媒体就是我们身体的自然延伸;数字媒体就是我们识别传媒符号的眼睛。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代理论先锋"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当代的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流行的结果是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这是现实的一切参照物都销声匿迹的"复制与数字仿真"时代。唯有借助符号与数字媒体,我们才能有一双"慧眼",在光怪陆离的后现代社会迷雾中,看透真实与虚幻,把握文明进步方向的脉搏。鲍德里亚以独特的洞察力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符号与现实的关系,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媒介、社会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超越技术的角度来关心数字媒体和媒体文化,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势,关注"互动媒体"状态下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