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3年08月
ISBN:9787308116268
[十位:7308116263]
页数:247
定价:¥42.00
店铺售价:¥15.60
(为您节省:¥26.40)
店铺库存:6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758542161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16:22:51]
沈*
宜昌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15:53:12]
王**
郑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6 16:54:05]
王**
潍坊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6 14:44:29]
小**
昆明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6 10:48:37]
林*
宜宾市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内容提要: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图书目录:
导论 研究中国的方法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 **讲 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盐铁专营"的始作俑者 鼓励消费的异端思想 “以商止战”与和平称霸 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第二讲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 以农立国:**个在土地改革中尝到甜头 军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个平民社会 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雏形 强国逻辑:**集权制度的奠基之人 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法” 第三讲 汉武帝变法: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与后果 刘彻:大一统制度的集大成者 产业改革:铸钱、盐铁与酿酒 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 税收改革:告缗令与算缗令 变法造就**个“半亿帝国” 变法的负面效应及争论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问” 第四讲 王莽变法:**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 变法背景:世族经济威胁**集权 改革三战场:财政、货币和土地 *惨烈的改革结果 刘秀对世族开战的失败 “桃花源记”的经济学诠释 第五讲 世民治国:*盛的王朝与*小的政府 科举制以及世族势力的式微 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 关于专营政策的反复与争议 城市经济的**繁荣 刘晏变法:专营制度的归来 民间工商资本的五条出路 第六讲 王安石变法:*后的整体配套改革 “杯酒释兵权”的政策利弊 宽松与禁榷并举 士绅经济的定型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辩” *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改革标本”王安石 “世界时间”里的变法 第七讲 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恶质化 铁桶阵:对外闭关锁国 散沙术:对内男耕女织 城市化率的下滑 对“自转惯性”的预警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经济 被枪炮打破的“超稳定结构” 第八讲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第九讲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 四个基本制度的全面崩坏 **强大的民营经济 地方自治的试验 被欢呼回来的独裁者 国民党的经济主张 挤压民间资本的五种办法 1945年之后的经济政策失误 第十讲 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 上海试验:计划经济的体系雏形 “**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的建设模式 七年消灭私营经济 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文化大革命”:紊乱十年 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 第三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增量改革:由农民发动的工业化运动 **政府的角色:放权与非均衡战略 地方政府的角色:积极参与和冒险支持 “哪里是改革的主战场” 物价闯关:转折点上的“意外失利” 80年代:“一切改革都从违法开始” 第十二讲 改革开放(下):集权主义的回归 分税制: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1998年的“三驾马车” 国有企业的绝地复苏 “大国崛起”与朱氏逻辑 从铁本案到四万亿计划:第六次“国进民退” 发展与公平:2013年的双重困境 结语 回到历史的基本面 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两个永恒性的主题:分权与均富 三个*特殊的战场: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业 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 跋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文章节选:
(摘自《改革标本王安石》) 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场变法持续到第57年,北宋就灭亡了。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是一个开放的**,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甚至国民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王安石是中国经济史、政治史上充满了重大争议的标杆性人物。我们常常说一个历史人物不易评论,是因为他“面目不清”,可王安石这个人面目很清晰,还是不易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像王安石这样的人虽然凤毛麟角,却也并非仅见。他们为官清正,工作操劳,办事雷厉风行,行政效率极高,而且不将私利掺杂于国事。他们力主**主义,不惜以牺牲民间工商自由为代价,换得**集权制度的恢复与稳定。他们提出的行政口号往往是“均贫富”,可是*终的结果一定是将民间的富人和穷人一起剥夺。从经济史角度来观察,这些“理财大师”往往是中国式的“治乱循环”的转折点。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大家顶多说说他的那些诗歌散文。一直到20世纪以后,他突然咸鱼大翻身,1908年,当世***的政论家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宣告“翻中国历史上**大冤案”,王安石突然再成政治大明星。 王安石的“复活”,自然与当时的**境遇及世界环境有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东亚病夫”,为了寻求强国之道,推行**集权主义便成为政界和知识界的主流意识,在当时,无论是保皇党人还是革命党人,都做如是想,钱穆说:“至晚清而主变法者,争言荆公政术。”1放眼世界,无论是1917年苏联的诞生,还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日本帝国的崛起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被看成是**主义的胜利。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进入民国乃至1949年之后,王安石的声望越来越高。郭沫若认为,秦汉之后**个大政治家就属王安石,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推崇的两位改革家,一是商鞅,一是王安石。 面对如此充满争议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若我们将之放在**集权制度的两千年演进史中进行观察,也许会得出一些稍稍清晰的结论。 “王安石变法”,与之前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莽变法”乃至“刘晏变法”一脉相连,是历代治国者在经济集权政策上的一次大试验。就如同桑弘羊欣赏商鞅,刘晏欣赏桑弘羊一样,王安石对桑、刘两人也十分推崇,他在与司马光的论战中认定,用国有专营政策来**兼并、均和贫富是古代贤君的治国之正道,后世只有桑、刘“粗合此意”。由此可见,历代“变法”衍续的是同一逻辑。 王安石的激进程度与王莽颇为接近,他们前后相隔约千年,是两次分别向两极挑战的变革运动,前者试图回到“周礼”和“井田制”,后者则试图用“计划之手”把每个经济元素都管理起来。他们同样激烈且充满理想主义的气质,可是也同样遭遇惨败,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个帝国的灭亡。 从制度创新的层面来看,“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它是*后一次建设性探险,是整体配套性体制改革的“终结之作”。 一个特别严重的后果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后来的治国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一位如此才华**的财经大师,在工商经济如此发达的宏观环境中,进行一场如此全方位的配套改革,却造成如此惨烈的失败结局,这令所有的后来者对激进式变革望而却步。它的失败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表明基于法家战略和儒家伦理的治国手段在经济改革领域已经无路可走,进不可得,退亦不可得。自北宋之后,南宋、明、清历代治国者基本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更加严酷的管制方式来维持统治,其经济策略越来越谨小慎微、趋向保守,*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 所以说,自王安石之后的中国,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剩下一个,那就是——稳定。 (《李世民解决吏政、兵政之患》) 现代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唐朝似乎是一个古代版本。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1有唐一代,还停止了商税的课征。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为发达的唐宋两朝对商品交易的征税一直非常少,唐朝全免,宋朝征收过税和住税两种,税率分别为2%和3%,这一方面造成商品流通的**繁荣,培养了国民的贸易精神,另一方面使得政府收入完全依赖于农业税和专营收入。 中国很多朝代在开国之初,实行的都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可是随着时日推衍,各种赋税便叠床累架地增加起来,人们归之于统治者的贪婪或挥霍。其实,根本原因是行政成本的增加,*刚性者,一为养官成本,二为养兵成本,是为“吏政之患”和“兵政之患”。唐朝的宽松政策持续了120余年,与李世民在这两项的制度创新有关。 唐朝的**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是一次很大的部门精简。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机构中的文武官员*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少的政府了。据明末学者朱国桢的统计,有唐一代需财政负担的官员总数*多时约为1?8万人。 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块“职份田”,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则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就是对富豪家庭定向征收一笔“特别财产税”,以此养官。 早在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就对天下的富商进行了一次资产清查,按资产多少定为三等——后来改成九等,并规定“每岁一造册,三年一造籍”。在把人数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达诏书,容许长安七十多所衙门,每所可选“身能估贩、家足资财”的商人九名,号称“捉钱令史”,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用于商业活动,每月纳利息4千钱,一年4?8万钱,以单利计算,年利率约为百分之一百。这一政策,相当于让长安城里*有钱的七百个富豪家庭,每年缴纳一笔数目不菲的“特别税”。很可能的情况是,政府贷出的“公廨钱”仅仅是名义上的,而缴纳的利息则是真金白银。这一政策很快在全国各州普遍实行。为了鼓励商人接受公廨钱制度,唐太宗在全国特别设立了七千个基层官员岗位(“防阁”),只要纳满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当官,不过任期只有两年,之后由其他纳税的“上户”取代。 公廨钱制度在唐代执行了很久,玄宗初年,年利率降低到70%,继而再降到60%、50%,每笔强迫贷款金额也有降低,被选中的商人所获权益,早期是当官吏,后来则改为免除徭役。唐太宗发明的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学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褒之者认为,这一制度虽然“粗糙”却很直接,政府养活了官员又巧妙地避免了广征税赋。贬之者则认为,这是对富有家庭的一次强制性的制度盘剥,它虽然比汉武帝的算缗令温和一些,不过本质却是一致的,另外,百分之一百的高利率亦是对全国金融市场的破坏,富户很可能以类似利率放贷给一般平民,从而导致全社会资金流通成本的抬高,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其结果是“富户既免其徭,贫户则受其弊”。不管怎样,唐太宗想出的“公廨钱”的办法确实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唐初吏治为历代*好。 在军费开支上,李世民的支出也很少,唐朝实行的制度是“兵在藩镇”,即由地方财政支出养驻军。李世民任用将帅执行了“三不原则”,即“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以防止他们拥兵坐大。 由此可见,李世民算得上是史上*精明的治国者之一,他让富人出钱养官,让地方出钱养兵,**政府的财政支出就变得很少,“小政府”因此而生。 1《册府元龟》卷五百零五:“唐太宗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位。是月壬申,诏曰:……通财鬻货,生民常业。关梁之设,襟要斯在。义止惩奸,无取苛暴。近代拘刻,禁御滋章。……非所以绥安百姓……其潼关以东,缘河诸关,悉宜停废。其金银绫绢等杂物,依格不得出关者,不得须禁。”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编辑推荐与评论:
重磅**:财经作家吴晓波经典之作:大败局1、2(全新修订版套装)【当当网****】 **财经作家 吴晓波 *新力作!
以史为鉴,辩驳得失;
打破时间壁垒,重构历代变法全貌!
中国未来的改革,能否走出历史的闭环?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介绍: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