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9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1 2 662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流年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758542161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官渡区 黄土坡
促销广告:正版二手旧书,购买多本多仓库发货,多本可优惠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正版二手多仓发货,购买多本时会有多个快递发货,不指定快递。
二手书默认不含CD/小册子,有会附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只是一本的价格,需要套装联系客服(点击在线交谈)。
不接急单,售后问题请直接电话联系客服(或微信)15758542161。
店铺介绍
正版二手多仓发货,购买多本时会有多个快递发货,不指定快递。
二手书默认不含CD/小册子,有会附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只是一本的价格,需要套装联系客服(点击在线交谈)。
不接急单,售后问题请直接电话联系客服(或微信)15758542161。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张爱玲私语录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
ISBN:9787530210963 [十位:7530210963]
页数:320      
定价:¥29.80
店铺售价:¥11.80 (为您节省:¥18.00
店铺库存:6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758542161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张爱玲私语录》内容提要: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
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
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
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
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
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手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
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全书前言 宋以朗
**部分 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邝文美
第二部分 私语张爱玲 宋淇
第三部分 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 书信选录
我父母宋淇、邝文美跟张爱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国新闻处 相识,从此成为她“*好的朋友”(语见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张爱 玲致邝文美、宋淇书)。一九九
《张爱玲私语录》图书目录: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
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
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
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
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
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手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
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全书前言 宋以朗
**部分 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邝文美
第二部分 私语张爱玲 宋淇
第三部分 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 书信选录
我父母宋淇、邝文美跟张爱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国新闻处 相识,从此成为她“*好的朋友”(语见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张爱 玲致邝文美、宋淇书)。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在写给皇冠编辑 方丽婉的信中,宋淇谈及结识张爱玲的经过: 我入美新处译书部任职,系受特殊礼聘,讲明自一九五一 年起为期一年,当时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M Mccanhy(麦君) 合作整顿了无生气的译书部(五年一本书没出)。在任内我大 事提高稿费五、六倍,戋戋之数永远请不动好手。找到合适 的书后,我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主教(那时还 没有去意大利攻读神学)、汤新楣等名家助阵。不久接到华盛 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他 和我商量如何处理。我们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报公开 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 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 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 几章来,麦君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 一位女经纪,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为 她高兴。 尽管是无所不谈的知已,宋淇和邝文美一向不愿意“挟爱玲 以自重”(语见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宋淇致皇冠总编辑陈□华书), 所以交往四十多年,绝不随便向人提及张爱玲,而公开写她的文 章也只有寥寥数篇,而每一篇都是为了张爱玲而写(请参看本书 各文前的引言),它们包括:一九五七年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的《私语张爱玲》,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张爱 玲语录》。由于他们的低调,一般读者就只知道张爱玲跟姑姑、炎 樱关系亲密,却忽略了在她下半生,邝文美才是她*好的朋友, 而彼此书信来往也*频繁。正因为他们三人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 我们若想通过张爱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这批书 信就顺理成章成为关键。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五日,张爱玲才离港不久便给邝文美写信, 诉说别后的伤感: 在上船那天,直到*后一刹那我并没有觉得难过,只觉 得忙乱和抱歉。直到你们一转背走了的时候,才突然好像轰 然一声天塌了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detached[和疏 离],但是喉咙堵住了,眼泪流个不停。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 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没有那样的妄想, 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 有这样的人。 以后的半生缘,主要便靠书信维系。一九九二年二月廿五日, 张爱玲随函附上遗嘱,交代把遗产都给予我父母,一九九二年三 月十二日,张又来函道(文中的“Mae”就是邝文美); 前两天大概因为在写过去的事勾起回忆,又在脑子里向 Mae解释些事,(隔了这些年,还是只要是脑子里的大段独自, 永远是对Mae说的。以前也从来没第二个人可告诉。我姑姑说 我事无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遮遮掩掩]。)倒就收到Mac 的信。 可见这个“*好的朋友”,从来没有被张爱玲淡忘,而他们在 文字上或心灵上的联系也确是至死方休。 他们这段历时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谊,素来只是默存于心,以 致一般人都不大明了。出版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弥补这片空白。 上述三篇由宋淇、邝文美所撰的文章,就是此书的首三部分。尽 管它们都曾经发表,无奈知者不多,流通不广,故全数收录于此。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三篇文章只概括了这段友情的头二十年, 至于一九七六年后,彼此尚有二十年交往,宋、邝二人便再无片言 只语发表。所以我决定从家藏档案中――即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往 来信件,计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页,超过四十万字――编录 部分书信,成为此书的第四部分:选取的信札始于一九五五年张 爱玲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她逝世而止,涵盖了他们交往的各个时期, 而所编选的内容都以反映彼此友情为主,类似本书的其余三部分。 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及信札,希望能较完整地把他们仨的友 谊发展,向一般读者及张爱玲研究者交代清楚。另外全书中偶有 中美夹杂,为方便读者,我尽量添上中译,附于原文之旁,标以[]。 *后值得一提的是,困本书**是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友谊, 取材所限,故一般有关张爱玲创作、生活等的信札,都没有收录 在内(详见本书第四部分的引言)。他们的书信全集正在整理,将 于日后完整出版。 *近张爱玲所编的一出电影《情场如战场》在香港上映,一 连三周,盛况**,突破了年来国语片的*高卖座纪录,使人不 得不承认:“名家的作品,到底不同凡响!”这样一来,这位早已 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又引起了各方面浓厚的兴趣。“张爱玲到 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许多人好奇地问。 十五年来,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我都细细读过, 直到现在,还摆满案头,不时翻阅。但是老实说,在认识她以前, 尽管我万分倾倒于她的才华,我也曾经同一般读者一样,从报纸和 杂志上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她是个性情怪僻的女子,所以 不免存着“见面不如闻名”之心。直到几年前我们在一个偶然的 场合中相识,一见如故,后来时常往来,终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我才知道她是多么的风趣可爱,韵味无穷。照我猜想,外间传说 她“孤芳自赏”,“行止隐秘”,“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 由于误解。例如,她患近视颇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有时在马路 上与相识的人迎面而过,她没有看出是谁,别人却怪她故作矜持, 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轻性敏感症,饮食要特别小心,所以不能 随便出外赴宴。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往往以为她“架子很大”。再 加上她常在夜间写作,日间睡觉,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迥异,根 本没法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是事实。我相信“话不投机半句 多”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有过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 不擅辞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 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 互相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优美的部份 反映出来。” 张爱玲的人生经验不能算丰富,可是她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悟 性,并且懂得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材料, 因此她的作品永远多姿多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举一个实例:我 记得她离港赴美的前夕,曾叫我陪她到皇后大道去买些零星什物。 当她拣好一只闹钟叫店员包装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倘使等一 会我们坐电车回去的时候,这闹钟忽然响起来,吵得满车的人都朝 我们看,岂不滑稽?。她笑起来,说这倒是极好的戏剧资料。几 个月后,我读到她从美国寄来的《人财两得》电影剧本,看见剧 中男主角的闹钟竟在不应该响的时候响起来,闹出许多笑话,再 想起这些噱头是怎样产生的,不禁拍案叫绝。 在题材方面,她喜欢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因为“人在恋爱的 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她觉得人在恋 爱中*能流露真性,“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受人欢迎――不 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她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以前,总 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 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否则她说,“自觉心虚,写出来就不会 有真实感。”。怪不得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活龙活现,有血有肉, 呼之欲出。在行文运字上,她是极其用心的,写完后仍不惜一改 再改,务必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地步。有时我看见她的原稿上涂 改的地方比不涂改的地方还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蓝墨水,构成很 有趣的图案。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她总在作新的尝试,从来不走旧路, 也不摹仿别人。她的作品细腻而精炼,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有 些人称之为“张爱玲笔触”。近年来摹仿她这种风格的人倒也不少。 有一次我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她很幽默地回答:“就好像看见一只 猴子穿了我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袭衣服,看上去有点像又有点不像, 叫人啼笑皆非。” 一般人总想,写小说的人,编出来的剧本多半是能读不能演 的。以前我没有看过张爱玲编的戏,因为当日她的《不了情》和 《太太万岁》在上海公映时,我还没有养成看国语片的习惯。所以 前一阵我听到《情场如战场》即将上映的消息时,多少有点担心。 但是这部片子优先献映那一夜,我亲眼看到她笔下的角色一个个 以生动的姿态在银幕上出现,亲耳听到那些流利俏皮的对白所引 起的良好反应(满院不绝的笑声,简直像美妙的音乐),我非常高 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初她希望演员们一个个“渡口生气”给 她的剧本,使它活过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爱玲赴美后的近况,是许多读者所关心的,我可以在这里 简单地说几句。她到了美国之后,*初住在纽约,后来有一段时 期住在纽哈姆夏州的一个“作家乐园”(MacDowellColony),当地 环境**,湖山环抱,松林在望,风光如画。《情场如战场》和《人 财两得》两剧就是在那边一所古雅的房子里完成的。几月前她写 完第三本英文小说Pink Tears[《粉泪》]后,接着就替电影懋业公 司编写第三出电影,暂名《拜倒石榴裙》。目前又在筹划另一新剧。P5-10
《张爱玲私语录》文章节选: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
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
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
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
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
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手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
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全书前言 宋以朗
**部分 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邝文美
第二部分 私语张爱玲 宋淇
第三部分 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 书信选录
我父母宋淇、邝文美跟张爱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国新闻处 相识,从此成为她“*好的朋友”(语见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张爱 玲致邝文美、宋淇书)。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在写给皇冠编辑 方丽婉的信中,宋淇谈及结识张爱玲的经过: 我入美新处译书部任职,系受特殊礼聘,讲明自一九五一 年起为期一年,当时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M Mccanhy(麦君) 合作整顿了无生气的译书部(五年一本书没出)。在任内我大 事提高稿费五、六倍,戋戋之数永远请不动好手。找到合适 的书后,我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主教(那时还 没有去意大利攻读神学)、汤新楣等名家助阵���不久接到华盛 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他 和我商量如何处理。我们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报公开 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 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 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 几章来,麦君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 一位女经纪,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为 她高兴。 尽管是无所不谈的知已,宋淇和邝文美一向不愿意“挟爱玲 以自重”(语见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宋淇致皇冠总编辑陈□华书), 所以交往四十多年,绝不随便向人提及张爱玲,而公开写她的文 章也只有寥寥数篇,而每一篇都是为了张爱玲而写(请参看本书 各文前的引言),它们包括:一九五七年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的《私语张爱玲》,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张爱 玲语录》。由于他们的低调,一般读者就只知道张爱玲跟姑姑、炎 樱关系亲密,却忽略了在她下半生,邝文美才是她*好的朋友, 而彼此书信来往也*频繁。正因为他们三人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 我们若想通过张爱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这批书 信就顺理成章成为关键。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五日,张爱玲才离港不久便给邝文美写信, 诉说别后的伤感: 在上船那天,直到*后一刹那我并没有觉得难过,只觉 得忙乱和抱歉。直到你们一转背走了的时候,才突然好像轰 然一声天塌了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detached[和疏 离],但是喉咙堵住了,眼泪流个不停。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 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没有那样的妄想, 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 有这样的人。 以后的半生缘,主要便靠书信维系。一九九二年二月廿五日, 张爱玲随函附上遗嘱,交代把遗产都给予我父母,一九九二年三 月十二日,张又来函道(文中的“Mae”就是邝文美); 前两天大概因为在写过去的事勾起回忆,又在脑子里向 Mae解释些事,(隔了这些年,还是只要是脑子里的大段独自, 永远是对Mae说的。以前也从来没第二个人可告诉。我姑姑说 我事无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遮遮掩掩]。)倒就收到Mac 的信。 可见这个“*好的朋友”,从来没有被张爱玲淡忘,而他们在 文字上或心灵上的联系也确是至死方休。 他们这段历时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谊,素来只是默存于心,以 致一般人都不大明了。出版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弥补这片空白。 上述三篇由宋淇、邝文美所撰的文章,就是此书的首三部分。尽 管它们都曾经发表,无奈知者不多,流通不广,故全数收录于此。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三篇文章只概括了这段友情的头二十年, 至于一九七六年后,彼此尚有二十年交往,宋、邝二人便再无片言 只语发表。所以我决定从家藏档案中――即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往 来信件,计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页,超过四十万字――编录 部分书信,成为此书的第四部分:选取的信札始于一九五五年张 爱玲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她逝世而止,涵盖了他们交往的各个时期, 而所编选的内容都以反映彼此友情为主,类似本书的其余三部分。 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及信札,希望能较完整地把他们仨的友 谊发展,向一般读者及张爱玲研究者交代清楚。另外全书中偶有 中美夹杂,为方便读者,我尽量添上中译,附于原文之旁,标以[]。 *后值得一提的是,困本书**是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友谊, 取材所限,故一般有关张爱玲创作、生活等的信札,都没有收录 在内(详见本书第四部分的引言)。他们的书信全集正在整理,将 于日后完整出版。 *近张爱玲所编的一出电影《情场如战场》在香港上映,一 连三周,盛况**,突破了年来国语片的*高卖座纪录,使人不 得不承认:“名家的作品,到底不同凡响!”这样一来,这位早已 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又引起了各方面浓厚的兴趣。“张爱玲到 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许多人好奇地问。 十五年来,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我都细细读过, 直到现在,还摆满案头,不时翻阅。但是老实说,在认识她以前, 尽管我万分倾倒于她的才华,我也曾经同一般读者一样,从报纸和 杂志上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她是个性情怪僻的女子,所以 不免存着“见面不如闻名”之心。直到几年前我们在一个偶然的 场合中相识,一见如故,后来时常往来,终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我才知道她是多么的风趣可爱,韵味无穷。照我猜想,外间传说 她“孤芳自赏”,“行止隐秘”,“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 由于误解。例如,她患近视颇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有时在马路 上与相识的人迎面而过,她没有看出是谁,别人却怪她故作矜持, 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轻性敏感症,饮食要特别小心,所以不能 随便出外赴宴。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往往以为她“架子很大”。再 加上她常在夜间写作,日间睡觉,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迥异,根 本没法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是事实。我相信“话不投机半句 多”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有过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 不擅辞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 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 互相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优美的部份 反映出来。” 张爱玲的人生经验不能算丰富,可是她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悟 性,并且懂得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材料, 因此她的作品永远多姿多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举一个实例:我 记得她离港赴美的前夕,曾叫我陪她到皇后大道去买些零星什物。 当她拣好一只闹钟叫店员包装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倘使等一 会我们坐电车回去的时候,这闹钟忽然响起来,吵得满车的人都朝 我们看,岂不滑稽?。她笑起来,说这倒是极好的戏剧资料。几 个月后,我读到她从美国寄来的《人财两得》电影剧本,看见剧 中男主角的闹钟竟在不应该响的时候响起来,闹出许多笑话,再 想起这些噱头是怎样产生的,不禁拍案叫绝。 在题材方面,她喜欢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因为“人在恋爱的 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她觉得人在恋 爱中*能流露真性,“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受人欢迎――不 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她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以前,总 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 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否则她说,“自觉心虚,写出来就不会 有真实感。”。怪不得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活龙活现,有血有肉, 呼之欲出。在行文运字上,她是极其用心的,写完后仍不惜一改 再改,务必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地步。有时我看见她的原稿上涂 改的地方比不涂改的地方还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蓝墨水,构成很 有趣的图案。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她总在作新的尝试,从来不走旧路, 也不摹仿别人。她的作品细腻而精炼,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有 些人称之为“张爱玲笔触”。近年来摹仿她这种风格的人倒也不少。 有一次我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她很幽默地回答:“就好像看见一只 猴子穿了我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袭衣服,看上去有点像又有点不像, 叫人啼笑皆非。” 一般人总想,写小说的人,编出来的剧本多半是能读不能演 的。以前我没有看过张爱玲编的戏,因为当日她的《不了情》和 《太太万岁》在上海公映时,我还没有养成看国语片的习惯。所以 前一阵我听到《情场如战场》即将上映的消息时,多少有点担心。 但是这部片子优先献映那一夜,我亲眼看到她笔下的角色一个个 以生动的姿态在银幕上出现,亲耳听到那些流利俏皮的对白所引 起的良好反应(满院不绝的笑声,简直像美妙的音乐),我非常高 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初她希望演员们一个个“渡口生气”给 她的剧本,使它活过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爱玲赴美后的近况,是许多读者所关心的,我可以在这里 简单地说几句。她到了美国之后,*初住在纽约,后来有一段时 期住在纽哈姆夏州的一个“作家乐园”(MacDowellColony),当地 环境**,湖山环抱,松林在望,风光如画。《情场如战场》和《人 财两得》两剧就是在那边一所古雅的房子里完成的。几月前她写 完第三本英文小说Pink Tears[《粉泪》]后,接着就替电影懋业公 司编写第三出电影,暂名《拜倒石榴裙》。目前又在筹划另一新剧。P5-10
《张爱玲私语录》编辑推荐与评论: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
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
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
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
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
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手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
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全书前言 宋以朗
**部分 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邝文美
第二部分 私语张爱玲 宋淇
第三部分 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 书信选录
我父母宋淇、邝文美跟张爱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国新闻处 相识,从此成为她“*好的朋友”(语见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张爱 玲致邝文美、宋淇书)。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在写给皇冠编辑 方丽婉的信中,宋淇谈及结识张爱玲的经过: 我入美新处译书部任职,系受特殊礼聘,讲明自一九五一 年起为期一年,当时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M Mccanhy(麦君) 合作整顿了无生气的译书部(五年一本书没出)。在任内我大 事提高稿费五、六倍,戋戋之数永远请不动好手。找到合适 的书后,我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主教(那时还 没有去意大利攻读神学)、汤新楣等名家助阵。不久接到华盛 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他 和我商量如何处理。我们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报公开 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 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 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 几章来,麦君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 一位女经纪,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为 她高兴。 尽管是无所不谈的知已,宋淇和邝文美一向不愿意“挟爱玲 以自重”(语见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宋淇致皇冠总编辑陈□华书), 所以交往四十多年,绝不随便向人提及张爱玲,而公开写她的文 章也只有寥寥数篇,而每一篇都是为了张爱玲而写(请参看本书 各文前的引言),它们包括:一九五七年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的《私语张爱玲》,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张爱 玲语录》。由于他们的低调,一般读者就只知道张爱玲跟姑姑、炎 樱关系亲密,却忽略了在她下半生,邝文美才是她*好的朋友, 而彼此书信来往也*频繁。正因为他们三人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 我们若想通过张爱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这批书 信就顺理成章成为关键。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五日,张爱玲才离港不久便给邝文美写信, 诉说别后的伤感: 在上船那天,直到*后一刹那我并没有觉得难过,只觉 得忙乱和抱歉。直到你们一转背走了的时候,才突然好像轰 然一声天塌了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detached[和疏 离],但是喉咙堵住了,眼泪流个不停。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 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没有那样的妄想, 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 有这样的人。 以后的半生缘,主要便靠书信维系。一九九二年二月廿五日, 张爱玲随函附上遗嘱,交代把遗产都给予我父母,一九九二年三 月十二日,张又来函道(文中的“Mae”就是邝文美); 前两天大概因为在写过去的事勾起回忆,又在脑子里向 Mae解释些事,(隔了这些年,还是只要是脑子里的大段独自, 永远是对Mae说的。以前也从来没第二个人可告诉。我姑姑说 我事无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遮遮掩掩]。)倒就收到Mac 的信。 可见这个“*好的朋友”,从来没有被张爱玲淡忘,而他们在 文字上或心灵上的联系也确是至死方休。 他们这段历时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谊,素来只是默存于心,以 致一般人都不大明了。出版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弥补这片空白。 上述三篇由宋淇、邝文美所撰的文章,就是此书的首三部分。尽 管它们都曾经发表,无奈知者不多,流通不广,故全数收录于此。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三篇文章只概括了这段友情的头二十年, 至于一九七六年后,彼此尚有二十年交往,宋、邝二人便再无片言 只语发表。所以我决定从家藏档案中――即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往 来信件,计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页,超过四十万字――编录 部分书信,成为此书的第四部分:选取的信札始于一九五五年张 爱玲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她逝世而止,涵盖了他们交往的各个时期, 而所编选的内容都以反映彼此友情为主,类似本书的其余三部分。 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及信札,希望能较完整地把他们仨的友 谊发展,向一般读者及张爱玲研究者交代清楚。另外全书中偶有 中美夹杂,为方便读者,我尽量添上中译,附于原文之旁,标以[]。 *后值得一提的是,困本书**是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友谊, 取材所限,故一般有关张爱玲创作、生活等的信札,都没有收录 在内(详见本书第四部分的引言)。他们的书信全集正在整理,将 于日后完整出版。 *近张爱玲所编的一出电影《情场如战场》在香港上映,一 连三周,盛况**,突破了年来国语片的*高卖座纪录,使人不 得不承认:“名家的作品,到底不同凡响!”这样一来,这位早已 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又引起了各方面浓厚的兴趣。“张爱玲到 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许多人好奇地问。 十五年来,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我都细细读过, 直到现在,还摆满案头,不时翻阅。但是老实说,在认识她以前, 尽管我万分倾倒于她的才华,我也曾经同一般读者一样,从报纸和 杂志上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她是个性情怪僻的女子,所以 不免存着“见面不如闻名”之心。直到几年前我们在一个偶然的 场合中相识,一见如故,后来时常往来,终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我才知道她是多么的风趣可爱,韵味无穷。照���猜想,外间传说 她“孤芳自赏”,“行止隐秘”,“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 由于误解。例如,她患近视颇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有时在马路 上与相识的人迎面而过,她没有看出是谁,别人却怪她故作矜持, 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轻性敏感症,饮食要特别小心,所以不能 随便出外赴宴。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往往以为她“架子很大”。再 加上她常在夜间写作,日间睡觉,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迥异,根 本没法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是事实。我相信“话不投机半句 多”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有过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 不擅辞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 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 互相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优美的部份 反映出来。” 张爱玲的人生经验不能算丰富,可是她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悟 性,并且懂得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材料, 因此她的作品永远多姿多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举一个实例:我 记得她离港赴美的前夕,曾叫我陪她到皇后大道去买些零星什物。 当她拣好一只闹钟叫店员包装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倘使等一 会我们坐电车回去的时候,这闹钟忽然响起来,吵得满车的人都朝 我们看,岂不滑稽?。她笑起来,说这倒是极好的戏剧资料。几 个月后,我读到她从美国寄来的《人财两得》电影剧本,看见剧 中男主角的闹钟竟在不应该响的时候响起来,闹出许多笑话,再 想起这些噱头是怎样产生的,不禁拍案叫绝。 在题材方面,她喜欢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因为“人在恋爱的 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她觉得人在恋 爱中*能流露真性,“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受人欢迎――不 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她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以前,总 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 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否则她说,“自觉心虚,写出来就不会 有真实感。”。怪不得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活龙活现,有血有肉, 呼之欲出。在行文运字上,她是极其用心的,写完后仍不惜一改 再改,务必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地步。有时我看见她的原稿上涂 改的地方比不涂改的地方还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蓝墨水,构成很 有趣的图案。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她总在作新的尝试,从来不走旧路, 也不摹仿别人。她的作品细腻而精炼,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有 些人称之为“张爱玲笔触”。近年来摹仿她这种风格的人倒也不少。 有一次我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她很幽默地回答:“就好像看见一只 猴子穿了我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袭衣服,看上去有点像又有点不像, 叫人啼笑皆非。” 一般人总想,写小说的人,编出来的剧本多半是能读不能演 的。以前我没有看过张爱玲编的戏,因为当日她的《不了情》和 《太太万岁》在上海公映时,我还没有养成看国语片的习惯。所以 前一阵我听到《情场如战场》即将上映的消息时,多少有点担心。 但是这部片子优先献映那一夜,我亲眼看到她笔下的角色一个个 以生动的姿态在银幕上出现,亲耳听到那些流利俏皮的对白所引 起的良好反应(满院不绝的笑声,简直像美妙的音乐),我非常高 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初她希望演员们一个个“渡口生气”给 她的剧本,使它活过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爱玲赴美后的近况,是许多读者所关心的,我可以在这里 简单地说几句。她到了美国之后,*初住在纽约,后来有一段时 期住在纽哈姆夏州的一个“作家乐园”(MacDowellColony),当地 环境**,湖山环抱,松林在望,风光如画。《情场如战场》和《人 财两得》两剧就是在那边一所古雅的房子里完成的。几月前她写 完第三本英文小说Pink Tears[《粉泪》]后,接着就替电影懋业公 司编写第三出电影,暂名《拜倒石榴裙》。目前又在筹划另一新剧。P5-10
《张爱玲私语录》作者介绍:
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
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
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
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
!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
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
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手资料;同时,这本书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
(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
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全书前言 宋以朗
**部分 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邝文美
第二部分 私语张爱玲 宋淇
第三部分 张爱玲语录
第四部分 书信选录
我父母宋淇、邝文美跟张爱玲于一九五二年底在美国新闻处 相识,从此成为她“*好的朋友”(语见一九五七年二月二日张爱 玲致邝文美、宋淇书)。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日,在写给皇冠编辑 方丽婉的信中,宋淇谈及结识张爱玲的经过: 我入美新处译书部任职,系受特殊礼聘,讲明自一九五一 年起为期一年,当时和文化部主任RichardM Mccanhy(麦君) 合作整顿了无生气的译书部(五年一本书没出)。在任内我大 事提高稿费五、六倍,戋戋之数永远请不动好手。找到合适 的书后,我先后请到夏济安、夏志清、徐诚斌主教(那时还 没有去意大利攻读神学)、汤新楣等名家助阵。不久接到华盛 顿新闻总署来电通知取得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文版权,他 和我商量如何处理。我们同意一定要隆重其事,遂登报公开 征求翻译人选,应征的人不计其数,*后名单上赫然为张爱玲。 我们约她来谈话,印象深刻,英文有英国腔,说得很慢,很得体, 遂决定交由她翻译。其时爱玲正在用英文写《秧歌》,她拿了 几章来,麦君大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并代她在美物色到 一位女经纪,很快找到大出版商Scribner接受出版,大家都为 她高兴。 尽管是无所不谈的知已,宋淇和邝文美一向不愿意“挟爱玲 以自重”(语见一九八七年三月九日宋淇致皇冠总编辑陈□华书), 所以交往四十多年,绝不随便向人提及张爱玲,而公开写她的文 章也只有寥寥数篇,而每一篇都是为了张爱玲而写(请参看本书 各文前的引言),它们包括:一九五七年的《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的《私语张爱玲》,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的《张爱 玲语录》。由于他们的低调,一般读者就只知道张爱玲跟姑姑、炎 樱关系亲密,却忽略了在她下半生,邝文美才是她*好的朋友, 而彼此书信来往也*频繁。正因为他们三人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 我们若想通过张爱玲本人的文字、角度去了解其下半生,这批书 信就顺理成章成为关键。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五日,张爱玲才离港不久便给邝文美写信, 诉说别后的伤感: 在上船那天,直到*后一刹那我并没有觉得难过,只觉 得忙乱和抱歉。直到你们一转背走了的时候,才突然好像轰 然一声天塌了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detached[和疏 离],但是喉咙堵住了,眼泪流个不停。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 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没有那样的妄想, 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 有这样的人。 以后的半生缘,主要便靠书信维系。一九九二年二月廿五日, 张爱玲随函附上遗嘱,交代把遗产都给予我父母,一九九二年三 月十二日,张又来函道(文中的“Mae”就是邝文美); 前两天大概因为在写过去的事勾起回忆,又在脑子里向 Mae解释些事,(隔了这些年,还是只要是脑子里的大段独自, 永远是对Mae说的。以前也从来没第二个人可告诉。我姑姑说 我事无大小都不必要地Secretive[遮遮掩掩]。)倒就收到Mac 的信。 可见这个“*好的朋友”,从来没有被张爱玲淡忘,而他们在 文字上或心灵上的联系也确是至死方休。 他们这段历时四十多年的深厚情谊,素来只是默存于心,以 致一般人都不大明了。出版本书的目的,正是要弥补这片空白。 上述三篇由宋淇、邝文美所撰的文章,就是此书的首三部分。尽 管它们都曾经发表,无奈知者不多,流通不广,故全数收录于此。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三篇文章只概括了这段友情的头二十年, 至于一九七六年后,彼此尚有二十年交往,宋、邝二人便再无片言 只语发表。所以我决定从家藏档案中――即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往 来信件,计有六百多封,一千四百余页,超过四十万字――编录 部分书信,成为此书的第四部分:选取的信札始于一九五五年张 爱玲赴美,至一九九五年她逝世而止,涵盖了他们交往的各个时期, 而所编选的内容都以反映彼此友情为主,类似本书的其余三部分。 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及信札,希望能较完整地把他们仨的友 谊发展,向一般读者及张爱玲研究者交代清楚。另外全书中偶有 中美夹杂,为方便读者,我尽量添上中译,附于原文之旁,标以[]。 *后值得一提的是,困本书**是张爱玲与我父母间的友谊, 取材所限,故一般有关张爱玲创作、生活等的信札,都没有收录 在内(详见本书第四部分的引言)。他们的书信全集正在整理,将 于日后完整出版。 *近张爱玲所编的一出电影《情场如战场》在香港上映,一 连三周,盛况**,突破了年来国语片的*高卖座纪录,使人不 得不承认:“名家的作品,到底不同凡响!”这样一来,这位早已 拥有大量读者的女作家,又引起了各方面浓厚的兴趣。“张爱玲到 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许多人好奇地问。 十五年来,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她的作品我都细细读过, 直到现在,还摆满案头,不时翻阅。但是老实说,在认识她以前, 尽管我万分倾倒于她的才华,我也曾经同一般读者一样,从报纸和 杂志上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为她是个性情怪僻的女子,所以 不免存着“见面不如闻名”之心。直到几年前我们在一个偶然的 场合中相识,一见如故,后来时常往来,终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我才知道她是多么的风趣可爱,韵味无穷。照我猜想,外间传说 她“孤芳自赏”,“行止隐秘”,“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可能是 由于误解。例如,她患近视颇深,又不喜欢戴眼镜,有时在马路 上与相识的人迎面而过,她没有看出是谁,别人却怪她故作矜持, 不理睬人。再者,她有轻性敏感症,饮食要特别小心,所以不能 随便出外赴宴。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往往以为她“架子很大”。再 加上她常在夜间写作,日间睡觉,与一般人的生活习惯迥异,根 本没法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也是事实。我相信“话不投机半句 多”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有过的。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 不擅辞令;可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 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 互相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优美的部份 反映出来。” 张爱玲的人生经验不能算丰富,可是她有惊人的观察力和悟 性,并且懂得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在日常生活中抓取写作的材料, 因此她的作品永远多姿多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举一个实例:我 记得她离港赴美的前夕,曾叫我陪她到皇后大道去买些零星什物。 当她拣好一只闹钟叫店员包装时,我无意中说了一句:“倘使等一 会我们坐电车回去的时候,这闹钟忽然响起来,吵得满车的人都朝 我们看,岂不滑稽?。她笑起来,说这倒是极好的戏剧资料。几 个月后,我读到她从美国寄来的《人财两得》电影剧本,看见剧 中男主角的闹钟竟在不应该响的时候响起来,闹出许多笑话,再 想起这些噱头是怎样产生的,不禁拍案叫绝。 在题材方面,她喜欢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因为“人在恋爱的 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她觉得人在恋 爱中*能流露真性,“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受人欢迎――不 论古今中外都如此。”。她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以前,总 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 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否则她说,“自觉心虚,写出来就不会 有真实感。”。怪不得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活龙活现,有血有肉, 呼之欲出。在行文运字上,她是极其用心的,写完后仍不惜一改 再改,务必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地步。有时我看见她的原稿上涂 改的地方比不涂改的地方还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蓝墨水,构成很 有趣的图案。 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她总在作新的尝试,从来不走旧路, 也不摹仿别人。她的作品细腻而精炼,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有 些人称之为“张爱玲笔触”。近年来摹仿她这种风格的人倒也不少。 有一次我问她对此有何感想。她很幽默地回答:“就好像看见一只 猴子穿了我自己精心设计的一袭衣服,看上去有点像又有点不像, 叫人啼笑皆非。” 一般人总想,写小说的人,编出来的剧本多半是能读不能演 的。以前我没有看过张爱玲编的戏,因为当日她的《不了情》和 《太太万岁》在上海公映时,我还没有养成看国语片的习惯。所以 前一阵我听到《情场如战场》即将上映的消息时,多少有点担心。 但是这部片子优先献映那一夜,我亲眼看到她笔下的角色一个个 以生动的姿态在银幕上出现,亲耳听到那些流利俏皮的对白所引 起的良好反应(满院不绝的笑声,简直像美妙的音乐),我非常高 兴她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初她希望演员们一个个“渡口生气”给 她的剧本,使它活过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张爱玲赴美后的近况,是许多读者所关心的,我可以在这里 简单地说几句。她到了美国之后,*初住在纽约,后来有一段时 期住在纽哈姆夏州的一个“作家乐园”(MacDowellColony),当地 环境**,湖山环抱,松林在望,风光如画。《情场如战场》和《人 财两得》两剧就是在那边一所古雅的房子里完成的。几月前她写 完第三本英文小说Pink Tears[《粉泪》]后,接着就替电影懋业公 司编写第三出电影,暂名《拜倒石榴裙》。目前又在筹划另一新剧。P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