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9年04月
ISBN:9787220110504
[十位:7220110502]
页数:256
定价:¥49.00
店铺售价:¥26.00
(为您节省:¥23.0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3691496648
店主推荐图书:
-
¥4.20
-
¥9.60
-
¥58.00
-
¥58.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4 11:53:13]
叶**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07 14:35:39]
收****
石家庄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06 15:44:43]
杜**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9-27 09:06:31]
倪**
温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4-03 23:11:48]
衡阳市
《活在大清 精装读书会》内容提要:
毛帅著的《活在大清》讲述了生活在大清朝,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从宫廷朝堂到市井民间,都得懂得这其中的门道儿才行。男子的辫子可不像你在清官戏看到的那般乌黑粗壮,而是被局限在铜钱方孔大小的区域之内,名日“**鼠尾”;满族女子的旗装也没有你想象中凹凸有致、婀娜多姿,宽大平直才是它的主打风格。说到吃,你就充满期待,可惜满汉全席纯属虚构,不过香喷喷的“黄金肉”和乾隆皇帝挚爱的“如意菜”倒是可以让你一饱口福。皇位继承是个大事,“九子夺嫡”事件就让你多方面地感受皇位继承背后的权谋与风云。想和皇帝说点小秘密,奏折制度一准儿帮你达成愿望…… 清朝的娱乐生活也颇为多姿多彩,**成员可以去畅音阁听听曲,或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冰嬉”;民间百姓可以趁着举办花会的时候踢踢毽子、拔拔河,中秋时节在月下“偷个菜”,对着心上人表个白。可见,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微博微信,清朝人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玩转大清,就从此刻开始吧!
《活在大清 精装读书会》图书目录: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竟把公主喊格格,来人,叉出去 不得不知的称呼/2 关于发型,你怎么看 辫子也关乎政治/8 长袍马褂、各式补服 男装看门道/13 大拉翅加花盆底,够不够高冷 大话旗装/19 历史有风险,文学需谨慎 都是文字惹的祸/24 ****土豪蛋,臣家吃不起 大清物价工资了解一下/31 想下海致富?学学晋商的信与义 山西人的经商之道/40 **章 2 官场生态,各显神通 **阿哥多,到底谁是接班人 步步惊心的皇位继承/50 向朕打小报告,爱卿尽可放心 秘密奏折知多少/57 机遇比才华重要,有钱请走绿色通道 清代入仕攻略/62 为了博恩宠,他也是蛮拼的 和珅升职记/70 **生活的方方面面 朝服太隆“重”,平时穿龙袍 皇帝的衣柜/76 九五之尊的日常 皇帝的起居/81 下江南纯属工作需要,皇后断发是闹哪样 出巡的风波/86 木兰围场路太远,避暑山庄做行宫 练兵度假两不误/93 年方二八想成家?且慢,皇上先来 选秀也有规矩/99 阿哥不用功,老师告御状 皇子的教育问题/105 太监、宫女的服务之道 皇宫工作指引/112 第二章 第三章 3 在清朝,吃是一件幸福的事 汇集天下美味的超豪华套餐 满汉全席与千叟宴/118 乾隆的长寿之道,慈禧的不老秘诀 膳食养生/123 帝后和美食之间的那些事儿 奇菜趣闻/128 干粮成就彪悍,火锅彰显豪爽 满族特色饮食/134 做一个吃货?美洲作物帮您圆梦 食材大爆炸/140 苦令太为难学渣,还是甜令更受欢迎 酒令趣事/144 游戏娱乐,玩在大清 严肃点,这是军事演习,娱乐,那是以后的事 从战争中走来的游戏/150 盛也清朝,衰也清朝,借问天才何处有 围棋风云/155 大到文化输出,高到克尽孝道 超越赌博的打牌/161 本次游艺纯属公益表演,敬请观赏 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会/166 跑马不求快只求稳,口技既求真也求全 五花八门的杂艺/172 第四章 第五章 4 节令风俗,样样讲究 皇上有点忙,且过且珍惜 过年的讲究/178 那阑珊灯火,便是一线情缘 元宵宫灯/184 偷菜摸瓜,就在月明风清夜 中秋“偷”俗/190 努力为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做贡献 成长的洗礼/194 孩子,究竟是谁造成了你的不幸 嫁娶的喜与哀/201 吃碗寿面不算草率,讲究排场也未必太平 祝寿的讲究/209 此地风水正好,不如就此长眠 丧葬礼制/214 艺术技术,都是绝活 这年头,“非主流”才是王道 小说横行的时代/222 这画面不美,却处处透着倔强和孤傲道 八大山人/229 攻城略地的**“大杀器” 红夷大炮/235 不要问英国军舰从哪里来,连康熙都知道 地图的来龙去脉/242
《活在大清 精装读书会》文章节选:
竟把公主喊格格, 来人,叉出去 不得不知的称呼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即将攻陷北京城,大明末代皇 帝崇祯心灰意冷,开始着手督促家属们在落入敌人之手之前以身 殉国。明熹宗之张皇后及崇祯周皇后、袁贵妃在皇帝的指令下纷 纷“自尽”,15岁���坤兴公主被招来后听到父皇感叹说:“不幸 出生在帝王之家,以致遭遇今天的亡国之祸,这或许是你今生所 犯下的*大错误了。”没等公主真正见识到什么是亡国之祸, 皇上已经亲手制造了女儿的杀身之祸:她的左臂被砍断,右肩也 中了一刀,顿时晕倒在血泊中。不过崇祯行事太过匆忙,以为公 主失血过多必然没救了,来不及补上几刀就去了煤山上吊。结果 公主在昏迷五天之后又醒了过来,后来被清朝收留,改封为“长 平公主”。您要是对此感到奇怪:怎么明朝的公主到了清朝还是 “公主”,而不是富有满族特色的“格格”呢?见了皇帝的女儿 不应该规规矩矩道一声“格格吉祥”吗?为了避免入宫时因为失 仪而被人用棍架起来以一道优美的弧线腾空扔出门外,您就需要 **章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3 补补课,认真学习一下清朝的封号制度和称呼礼仪了。 固伦、和硕,都是公主 关于风流天子乾隆帝,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当年乾隆帝前 往江南巡视期间,在大明湖畔与一位美丽的女子夏雨荷发生了一段露水 姻缘并珠胎暗结生下女儿紫薇。若干年后,紫薇带着亲生父亲当年留下 的信物前往京城寻亲,*终被封为了明珠格格。而京城中一名本来和皇 室血统毫无关系的女飞贼小燕子,也阴差阳错成了还珠格格。民间女子 华丽转身为**格格的故事满足了万千少女秒变白富美的美丽梦想,因 而大受欢迎。不过,如果您当真是皇帝流落在民间的女儿,恐怕这辈子 无缘做“格格”了,只能在认亲后继续当历代都有的“公主”。 《清史稿》里记载: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族人还只是一个在白山 黑水之间过着骑马打猎生活的游牧部族,族人之间没有细致烦琐的身份 讲究,首领、**的女儿跟平民家的闺女在称呼上没什么区别,所有的 父亲都叫阿玛,母亲为额涅或额娘,儿子是阿哥,只要还没有出嫁,年 轻小姑娘都可以被人称呼一句“格格”,相当于汉语中的姑娘、小姐。 那时候压根就不存在公主、郡主的名号,努尔哈赤的长女就叫“东果格 格”,次女则叫“嫩哲格格”。 可入关以后,当皇帝就得有天子的威严,皇亲国戚也得有**的气 派,怎么才能表现出尊贵优越的身份呢?于是皇太极在既参考汉族礼制 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制定了清朝的封号系统。 4 活在大清 皇帝的女儿小时候可以按照满族惯例被称为“格格”,但成年后就 要进行特定的册封仪式,由此获得正式封号,从此,奴婢或者外人进宫 觐见时,就要改口称“公主”了。公主也是有等级的:皇后乃是后宫正 主,她所生的女儿可以获得“固伦公主”的封号,“固伦”在满语中的 意思是“天下”,皇帝是天子,他的女儿自然也配得上“天下”二字; 妃子的女儿和皇帝的养女按规定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和硕”为 “一方”之意,相比于“天下”,代表的地理范围稍微小一点,但也尊 贵一方,气势非凡。 当然,女儿的封号*终还是由皇阿玛拍板钦定,如果您跟父皇关系 搞得好,特别受宠爱,体制也完全不是什么问题,照样有妃子所生女儿 被破格封为固伦公主的例子。比如乾隆帝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公主,是乾 隆帝65岁时的“老来女”,她出生的时候,姐姐们早就成年出嫁甚至一 大把年纪了,和孝公主自然成了掌上明珠。据说这位公主不但长相酷似 乾隆帝,而且不爱红装爱武装,一副标准的女汉子形象,经常女扮男装 跟随皇阿玛骑马打猎、拉弓射箭,这在讲究女子温柔贤惠的古代,实属 少见。虽然她的母亲惇妃汪氏不是皇后,理论上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这 一级别,但她13岁时就破格成了固伦公主,后来下嫁给了当朝大红人和 珅的长子丰绅殷德。 所以,当一大清早奴婢们毕恭毕敬地向您打千行礼“给××格格请 安”时,千万不要梦幻般地以为自己身处皇宫之中,还是老老实实待在 **里享受自己“格格”的身份吧。 **章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5 格格也分市、县、乡三级 清朝仍是父系社会,女子的身份一般是由男子的地位来决定的,所 以有“母凭子贵”“女凭父贵”的说法。**之家的长女在成年后会由 **政府根据其父亲爵位而统一颁发正式封号,作为对其**身份的权 威认证,“格格”共分五级:和硕亲王的女儿称为“和硕格格”,汉名 为“郡主”;多罗郡王的女儿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 罗贝勒的女儿也叫“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固山贝子的女儿称 为“固山格格”,汉名为“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没有前缀,直 接称“格格”,汉名为“乡君”。 主大于君,郡大于县大于乡,根据地域面积大小对号入座,就很 容易区分身份了。不过要是再往下册封,整些个“村主”“村君”的名 号出来就完全不能体现**的**气质,所以镇国公、辅国公以下的女 子一律不授封号,统一称“宗女”,目的是报上名号能够让人清楚自己 好歹也是跟皇帝沾亲带故的宗室之女,在接待规格上和普通人有所区 别。虽说其中的**血统其实很淡很淡,但有一点也是有,因此含糊 不得。 您会反问:历史上苏麻喇姑作为孝庄文皇后的陪嫁侍女,为什么 也可以被称为格格呢?其实朝廷封号制度的存在并没有完全取代满族人 把未婚女子称为格格的习俗,所以倘若没有**血统,您也犯不着心 里不平衡,仰慕您朴素无华却清丽脱俗的邻家少年照样可以称呼您为 “格格”。 6 活在大清 德龄公主:真的只是传说 宣统三年(1911),大洋彼岸的美国读者迎来了一部讲述慈禧太后 神秘宫廷生活的回忆录——《我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两年》。此书一出, 立即引爆欧美书市,当时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感,但缺乏了 解的渠道,大家纷纷带着猎奇的心理来读这本书。翻开扉页,作者的身 份更是让外国读者非常疑惑:德龄公主。 众所周知,同治帝、光绪帝没有儿女,那什么时候出了这样一位公 主呢? 事实很快被调查清楚了:作者裕德龄,有六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具 有国际视野,精通八国语言,尤其熟悉西方的社交礼仪,1903年,回国 后和妹妹容龄一起由庆亲王奕劻**给慈禧太后担任宫中女官,因为业 务能力强而被誉为“清宫**女翻译官”。1905年,因父亲生病需要照 料而辞职离宫。后来结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撤迪厄斯·怀特,两人一 起去了美国定居。后来用英c文将自己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 三十一年(1905)清宫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写成回忆录。她的父亲是汉军 正白旗的裕庚,光绪十二年(1886)(德龄出生的那一年)还只是广东 省的一名从四品道员,后来去日本当了三年外交官,又在驻法国**工 作三年,这才升成了三品官,所以**没有能力把姐妹俩送进宫当差, 这完全是出于慈禧太后进行外交工作的需要。虽说是妇道人家,年纪也 不小了,但太后就是不愿意退休养老,把权力交给光绪帝,于是不得不 出面办一些茶话会或各类联谊活动,邀请各国驻华大使的夫人们来喝茶 **章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7 聊天逛花园,这样,夫人们回去了给丈夫吹吹枕边风,大使们也就不会 老是想着如何鼓动本国政府“欺负”大清了,这可是**时尚而且行之 有效的“夫人外交”路线。不过慈禧太后听不懂各国语言,这就需要一 些专业人员来介绍西方礼仪、从事翻译工作了。 因此经考证,德龄从来没有被赐予“格格”或“公主”封号的经 历,**可以认定的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翻译女官。裕庚无论是从身份 和从政经历来看,既不是满族出身,也没有**血统,品级更不算高, 女儿能被封为格格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别说只有努尔哈赤嫡系后裔才能 获得册封的公主了,所以“德龄公主”也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了。 “臣妾做不到”?这个真没有 清代后宫妃嫔跟皇帝说话时自称“妾”,而不会称“臣妾”。因为 臣妾乃是古代对奴隶的一种称呼,男奴叫臣,女奴叫妾,后来泛指地位 比说话对象要低的人。比如官员在和皇帝对话时会称对方为“皇上”, 而自称“臣”;皇子对皇阿玛私下里可以称“儿臣”,但在正式场合也 要称“臣”;皇上的兄弟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也不会自称“臣弟”,正 式场合也要称“臣”;而女子相对应地只能称自己为“妾”。就像不能 把一男或一女称作“男女”一样,古代并没有“臣妾”的自称,所以所 谓“臣妾做不到”,妃嫔们确实不能做到既当臣又当妾。 8 活在大清 关于发型, 你怎么看 辫子也关乎政治 《孝经》里宣扬一种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表面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赐予,应该爱惜使之不受 损伤。更深层的含义是劝诫人们安分守己,不要作奸犯科,以免 领受皮肉之苦、牢狱之灾,那样就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尽孝了。后 来大家很认真地听从教诲,把头发小心翼翼呵护起来,成年后 绾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戴上很高的帽子,形成了蓄发积髻的悠 久传统,因此封建时代汉族男子都拥有一头长可及腰的秀发。三 国时期曹操曾因战马受惊误入农田毁坏了庄家,为了表示军纪严 明,特地割下一缕头发替代斩首,可见头发在人们心中几乎等同 于身家性命。 史上*严格标准:留头不留发 从党项、契丹到蒙古、满族,北方游牧民族有一种习惯,剃掉大部 分头发,剩下部分或披散或扎辫。当年党项人笃信佛教,干脆全国男人 **章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9 都落发剃头,于是西夏有了“僧国”的别称。后来金朝在北方也曾大力 推广本民族发型,许多汉人因为不愿剃发而直接脱离国籍、投奔南边的 宋朝,金为了缓和因为剃发引发的政治危机,就没有再强制执行了。 尽管有过些许先例,但汉族广大民众基于传统文化观念和自己的审 美眼光,表示难以接受清军强制推行的发型:把头顶四周的头发全部剃 掉,留下面积只有一枚铜钱大小的一小撮在脑袋后面收拢,梳成一根又 细又长的小辫子。垂着的辫子要能穿过铜钱中间的方孔才算合格,看上 去像是老鼠尾巴,这种发型被汉人称为“**鼠尾式”。为了搭配这种 发型,满族人的胡须也只保留上唇左右两边的十几根。 剃头梳辫看似比蓄发积髻更简单方便,洗发水也能省下不少,但为 了时刻保持头部的光亮度,每十天左右就得剃一次头,伺候这款发型所 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少。辫子垂在脑袋后边也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顺治二年(1645)“剃发令”正式颁布,要求从公告发布之日起, 十天之内必须完成发型的更换,坚持不剃发或者剃发之后仍不符合** 发辫演变特点 **,发式沿着蓄发越来越多的固定趋势演变。从前期**鼠尾式 到中期的掌心大蓄发面积,再到后期绝大部分头发被保留下来。第二, 由鼠尾变猪尾,再由猪尾变牛尾,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第 三,发式的演变过程并非匀速,蓄发虽然也是沿着逐渐增多的趋势,但 速度很慢,到嘉庆四年(1799)蓄发*多时也不超过全发的三分之一。 10 活在大清 鼠尾式规格的,全部视为不愿服从清朝统治的乱臣贼子予以处死,绝不姑 息。于是执法中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简单粗暴的口号。 自然而然,剃发令引起全国上下的一片骚动,大量的明代遗民坚决 不从。当时甚至连孔子的第六十二代孙孔闻謤也想为保留汉族传统习俗 争取一下,于是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说:“皇上您一向尊重孔子,现在却 下令变更由圣贤创立并延续了几千年的衣冠制度,恐怕天下人会因此无 视您对孔子的一片尊崇之心啊。”他搬出孔子这块无往而不利的金字招 牌,满以为可以抵挡一阵,不料碰了个大钉子,多尔衮借顺治帝的名义 回复说:“朕意已决,剃发政策不会更改。看在孔子的面子上,免你一 死,但正如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朝廷不需要你效力了,回家歇着 去吧。”不久,孔闻謤就在家中郁郁而终了。 皇帝对孔圣人的后代至少态度上还算客气,对平民就是“违者杀 无赦”了。顺治四年(1647),浒墅关有一位叫丁泉的男子,头发只剃 了很少一点,不用拿铜钱来测量都看得出不符合**鼠尾式的标准。出 门时被官府的巡逻人员发现,立刻作为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逐级上报中 央,请示处置办法。皇帝亲自批示——就地处决!就连丁泉的家长、邻 居一干人等也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和举报而受到牵连,当地县官也因监管 不到位而被追究失察之罪。可见这个剃头令执行得是非常严格的。 从清兵入关到嘉庆五年(1800)前后的一百五六十年时间里,男子 的“鼠尾”始终保持在一枚铜钱之内。大约从嘉庆帝即位开始,政策才 出现了松动,剃头的面积慢慢缩小,保留的辫子越编越粗。到了清末, **章 物价、服饰,先来了解基本常识 11 头发只用剃去头顶边缘的一寸左右,超过2/3的头发都被保留下来,分成 三绺编成一条辫子垂在脑后,俗称“阴阳头—半瓢”式,为了增添威武 雄壮的气势,辫子进一步改称“牛尾”。 猪尾遭嘲笑,悄悄剪辫子 随着**被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对这里的发型投以 异样的眼光。虽说这时候我们自认为辫子已经粗到“牛尾”了,但老外 却仍然叫作“pigtail”(猪尾巴),这就明显含有一层讥笑和蔑视了。 走出**的中国人更是难以承受这种精神压力,很多人把辫子盘在 头顶用帽子盖得严严实实,生怕被人看见,胆子大的干脆悄悄把辫子剪 掉。*早一批剪辫子的“假洋鬼子”出现在选派美国的公费留学生里。 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朝廷从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选派10岁左 右的小孩子前往美国留学深造。这些小孩从小学开始先学习英语、熟悉 外国文化,再读专科或本科,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后学成归来为大 清朝的建设增砖添瓦。当**批孩子穿着一身长袍马褂、拖着乌黑油 亮的辫子登陆大洋彼岸,立马引起美国人的强势围观:哇,来了好多 “Chinese girl”啊,热烈欢迎!咱这才明白,这大辫子让人家以为我们 是女孩子呢,这让清一色的纯爷们儿情何以堪。一去就感到很憋屈,后 来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了,慢慢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四 书五经不读了,长袍马褂也换成了英伦小西装或是西部牛仔风,有人索 性把辫子也剪掉,和当地的小姑娘谈起了自由恋爱。 12 活在大清 朝廷一看,大逆不道,完全丧失了大清朝应有的气度和矜持。于是赶 紧把派出去的留学生全部撤了回来,大部分孩子都没来得及完成学业。这 些人回国后只好弄条假辫子应付一下,给官老爷们磕头行礼的时候要格外 小心,免得用力过猛把辫子磕掉了,追究起来可真的要大祸临“头”了。 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纵观国际形 势,认为身穿奇装异服会导致友邦把我们当成异类,不利于改善邦交和 提高大清国际地位,于是从迈向现代生活、服饰与国际接轨的高度提议 剪辫子、换服饰。光绪帝欣然接受,打算颁道圣旨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可皇上忘了,慈禧太后声明的两条底线——只要大清国号不改、辫子不 剪,其他的随你怎么改。看来老太后仍然是把辫子放在统治象征的战略 高度,既然皇上的改革太不像话,她只好从后台走出来主持大局了。所 以没等皇帝下达剪辫令就被囚禁在了瀛台,沦为大清***别的囚犯。 直至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发布 剪辫文告,要求国民二十日以内把辫子剪除干净,否则以违法论处。从 此,国人终于把拖在脑后两百多年的辫子剪掉,迎来了民国的新时代。
《活在大清 精装读书会》作者介绍:
毛帅,祖籍山西平陆,1986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就职于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担任高中历史教师。酷爱历史与文字,曾在《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4篇,并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其文笔流畅深刻,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且善用诙谐幽默的笔法书写看似沉重的历史,将现实事件与个人见解**地融合于一体,让人在莞尔一笑之间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