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1年08月
ISBN:9787229043582
[十位:7229043581]
页数:398
定价:¥38.00
店铺售价:¥30.40
(为您节省:¥7.6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969862975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3 02:07:28]
廊坊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2 13:34:48]
刘*
莱芜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1 07:56:23]
周**
成都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7 22:41:48]
马**
沈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6 18:34:38]
倪**
温州市
《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 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内容提要:
《坚不可摧》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励志小说,被誉为“感动整个美国的励志巨著”,
主人公赞贝里尼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战胜苦难,重燃生活的希望。
作者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大量翻阅资料,还原了一段尘封85年之久的记忆。
★二战中,赞贝里尼海上坠机,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漂浮了整整47天,漂流了漫漫2000英里。
★被俘后,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二战后,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凭着坚忍走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战争带来的苦难才算彻底告一段落。
★今天,赞贝里尼仍然健在,94岁。
《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 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图书目录:
致中国读者信
权威媒体**
地图
引言
**部分 少年:跑出托兰斯
1.叛逆少年
2.奔跑如飞
3.托兰斯旋风
4.故态复萌
5.愤而从戎
第二部分 二战:绝命飞行
6.会飞的棺材
7.“到了,伙计们!”
8. “只有洗衣工知道我当时有多害怕。”
9. 594个弹孔
《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 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编辑推荐与评论:
●《坚不可摧》2010年11月由美国兰登书屋出版,出版6个月总**已经突破100万册。 ●《坚不可摧》长踞亚马逊、《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至今仍然在榜 ●《坚不可摧》被《时代周刊》《出版商周刊》《洛杉矶时报》授以各种图书大奖 ●《坚不可摧》持续半年北京开卷环球月榜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
《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 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作者介绍:
劳拉·希伦布兰德(Laura Hillenbrand) 《纽约时报》头号畅销书《奔腾年代》作者 21世纪*杰出的纪实作家之一 作家、专栏作者 希伦布兰德两度成为新闻界*高奖项日蚀奖获得者。希伦布兰德2001年出版畅销书籍《奔腾年代》,**超过600万册,包括《纽约时报》《人物》和《经济学人》在内的20多种出版物将其评为年度*佳小说。该书先后登上15家畅销书排行榜,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60余周。2003年被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奔腾年代》,全球票房1.5亿美元。荣获包括*佳影片奖在内的七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她与演员加里?辛尼斯共同创立了国际儿童活动组织。希伦布兰德现定居于华盛顿特区。 希伦布兰德是一位激情四射、极富说服力的作家……她带给我们的故事恰充满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更有众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时刻和峰回路转的关头……毫无疑问,这**是**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令人震撼,耐人寻味……把如此丰富而细致入微的情节贯穿于一书之中,的确让人难以想象……她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讲述路易(目前已经90多岁)的生平时,希伦布兰德还为我们呈现了无数被遗忘的战争受害者的故事。这个充满英雄、残忍、生命与死亡、快乐与痛苦、冷漠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出版商周刊》 希伦布兰德则用绝妙的笔触和敏锐的视角,用冷静和沉思为我们重新诠释了赞贝里尼所经历的那段炼狱般的岁月。 ——《时代周刊》 一部永恒的巨作……令人牵肠挂肚,让人如痴如醉。希伦布兰德的文笔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她所描述的事件同样令人痴迷,相信读者都不会放过如此恢弘的杰作。 ——《人物》 希伦布兰德的写作风格依旧是那么淋漓畅快,犀利敏锐,和《奔腾年代》一样,本书同样是一部让人一旦拿起便爱不释手的杰作。 ——《书单杂志》 一篇赞美探索精神和坚韧意志的宏伟史诗……赞贝里尼的故事惊险曲折,令人窒息,但 《坚不可摧》显然是一本值得不断揣摩的佳作,不仅因为故事本身精彩纷呈,而且故事的讲述方式同样令人称道。这本堪比《奔腾年代》的作品在激荡汹涌之中不乏涓涓细流。希伦布兰德用她独到的慧眼生动重现了这个昔日的故事。 ——《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