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5年06月
ISBN:9787557000738
[十位:7557000730]
页数:368
定价:¥48.00
店铺售价:¥19.20
(为您节省:¥28.80)
店铺库存:1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997195&r=1739261649)
17786415053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7-23 15:33:20]
邰**
芜湖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6-15 09:25:46]
方*
固原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4-29 16:16:58]
马**
汉中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4-24 14:07:19]
周**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4-20 21:40:25]
吴**
黄冈市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是为向往西藏之行、西藏文化的人和即将启程去西藏旅行的人设计的西藏旅行百科全书。除了例行的示意图和交通情况、旅行提示等(大多经作者实地考察或对资讯进行核对更新)之外,书中的精美照片和资料图片,展现了西藏的特色风景和文化景观。另外,特别筛选提供了适当的背景和词汇解释,以使读者能够全面领略西藏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从而获得超脱尘世的体验。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图书目录:
前 言 怀一颗朝圣的心上路
**篇 不可不知的西藏
意象九九
西藏简史
第二篇 深入西藏的四种方式
他者的目光
西方人眼里的西藏
内地人眼里的西藏
禁地的传说
乘愿再来的圣者活佛
神王诗人风流情种
乐空双运欢喜佛
光荣随鹰背苍茫远去
暮色里的**世家
雪域奇葩藏医藏药
高原精灵藏羚羊
喜马拉雅雪人之谜
藏獒的前世今生
聆听唐卡的秘密
惊艳唐卡
唐卡知识
常见唐卡人物
香巴拉演义
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现实世界里的香巴拉或香格里拉
有关墨脱的香巴拉传说
第三篇 通向西藏的道路
藏地三域
卫藏:雪域境中的**庄严
康巴:孕育狮子的横断山区
安多:党项和鲜卑族的故地
沿着古道去圣城
唐蕃古道
茶马古道
泥婆罗道
麝香之路
条条大路通拉萨
青藏线
川藏线
滇藏线
新藏线
中尼线
第四篇 颠倒众生的圣城拉萨
圣城的诱惑
心中圣殿布达拉
药王山上千佛崖
朝觐大昭寺
八廓街传奇
园林**罗布林卡
**大寺哲蚌寺
色拉寺辩经
格鲁祖寺甘丹寺
热振寺帕邦塘廓节
直贡提寺天葬台
印度飞来的楚布寺
萨嘎达瓦转经穷人节
雪顿节藏戏晒佛
拉萨情人节仙女节
俗世的快乐
拉萨原乡人
拉萨的啤酒主义
午后的阳光甜茶
谁是谁的玛吉阿米
艳遇之城
拉萨私人地图
客栈:日光城下屋檐
酒吧:愈夜愈浮沉
知味:拉萨嘴巴风暴
搜店:发现购物快乐
*后的拉萨
拉萨的格桑幸福时光
拉萨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第五篇 从拉萨出发走遍西藏
拉萨向北—那曲
蓝宝石天湖纳木错
草原之神念青唐古拉
天葬台上的骷髅墙
山神的肠子冬虫夏草
那曲恰青赛马节
拉萨向东—林芝
雅鲁藏布大峡谷
名山之首南迦巴瓦峰
雪域明珠巴松错
“西藏江南”边城察隅
下毒被误解与妖魔化的人
拉萨向东—昌都
康区**寺强巴林
苯教丁青孜珠寺
岭格萨尔的传奇
绝世风光然乌湖
拉萨向南—山南
猕猴变人的古老传说
**座宫殿雍布拉康
去昌珠寺看珍珠唐卡
叶落归根藏王墓
超出意想桑耶寺
不走回头路青朴修行地
桑丁寺西藏**女活佛
天上仙境羊卓雍错
观相湖拉姆拉错
拉萨向西—日喀则
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第二敦煌萨迦寺
英雄城宗山遗址
十万佛塔白居寺
藏戏之神汤东杰布
夕阳斜照帕拉庄园
仰望珠穆朗玛峰
兵家必争之地亚东
通向尼泊尔的樟木口岸
拉萨向西—阿里
众山**冈仁波齐
永恒不败之湖玛旁雍错
札达土林奇观
古格银眼东嘎和皮央石窟
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
不败的莲花—墨脱
墨脱景点细数
徒步墨脱须知
徒步墨脱路线
我的墨脱
走进神秘墨脱
女神的肚脐
少年活佛西绕
遇见上师晋美
朝圣贡堆颇章
附录1 西藏旅游全攻略
附录2 行走西藏的100个理由
后 记 逃跑的孩子去西藏
致谢辞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文章节选:
香格里拉神话
西方人*初为寻找“长老约翰的国土”而来到西藏,却发现西藏是一个“有暴虐的喇嘛和恶魔及地震、天花、野狼和土匪”的原始蒙昧地区;而当西藏获得禁地的声誉后,在各种因素的结合下,西藏的形象彻底为之一变,“香格里拉神话”遂横空出世。
19世纪,在西方社会曾出现了一种时尚,当不能确定某人下落时,人们就习惯地说他去了西藏。比如有人声称,耶稣消失后的岁月就是在西藏度过的。在小说《空中楼阁的冒险》中,福尔摩斯是这样向华生解释他与莫利亚迪一起跳下瀑布后他的去向的:“我在西藏旅行了两年,在那里以访问拉萨来消遣,并且与喇嘛首领度过了一些日子。”到了20世纪30年代,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出版,明确提出了“香格里拉”概念。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藏在西方人眼里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基于某种理念铸就的僵化形象。在根据《消失的地平线》改编的电影里,来自欧洲的大喇嘛主持香格里拉,并矢志要在香格里拉实现“基督教伦理”,突出表明在西方人眼里,西藏只不过是一个虚置的背景之下白种人的香格里拉。
20世纪,“香格里拉神话”得到强化。这一点从下面两个典型例子即可看出。1956年,一名英国水暖工哈斯金斯,假借洛桑然巴的藏名出版了畅销书《第三只眼睛》,哈斯金斯在书的开头大言不惭地写道:“我是一个西藏人,是为数不多曾到过陌生的西方世界的一员。”许多西方人在洛桑然巴的身份被揭穿后,仍相信他捏造的种种谎言。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纳粹分子、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从印度的英国战俘营逃出,潜入西藏并到达拉萨。好莱坞后来根据哈勒的回忆录《西藏七年》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影片的末尾,郑重其事地宣布当年有100万藏族人被屠杀。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弥天大谎在西方却很少受到质疑。时至**,大部分西方人仍像驼鸟一样把头埋入沙里,不愿面对真实存在的西藏,而宁肯继续沉浸在自己制造的“香格里拉神话”里。
西藏:归来的“流放者”们
艺术的*后故乡,即使不在西藏高原,也是在上刚果的某个地方。
——罗素《婚姻革命》
陈丹青。他的《西藏组画》,大概是在新时期*早使西藏题材受到内地广泛关注的。如陈丹青所言:“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关注人而不是物,顺应了内地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丽华。以西藏题材的“大散文”名世的马丽华,创造了一个“马丽华的西藏”,而“马丽华的西藏”,又成就了“西藏的马丽华”。《走过西藏》的她无限感慨:“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被征服了。”从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到中年的现实主义者,马丽华似乎很快地将西藏传统宗教和现代文明二者对立起来,对一般文人无病呻吟式地赞颂藏族人对宗教的虔诚,她却感到忧心如焚,“如果没有来世,今生可不就亏了?”来自儒家文化之乡的作家,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纵然有着27年的西藏生活经历,她与佛教的西藏,却注定隔着虽薄却永远无法洞穿的一层不可见的膜。“我的良心不允许自己津津乐道于基本生存线上下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欣赏把玩那种愚钝和迷茫的目光”,无论如何,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马原。写过《冈底斯的诱惑》等书的西藏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因体质不适应高原气候,内心对西藏既眷恋又敬畏。居拉萨7年离开西藏,之后不再是原先的马原。无论如何曾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之主角的他,是有福的。
马容。一位才女。20世纪80年代,她曾向往着西藏,和大部分人一样,怕去了后会失望。果然,她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我在拉萨生活、工作。一旦落入现实,所有的俗套照样重演……我已经看不见那个被我臆造的拉萨,看不见被我虚构的西藏了。”当马容离开西藏回到内地,她却很快成了一名一心向佛的居士。写下诗句“逃跑的孩子去西藏/我学习/失踪的方式”的马容,是我所知的少有的进入西藏而别无目的的纯粹者。
海子。本名查海生,当代**诗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去过两次西藏,先后写了《西藏》《远方》两首与西藏有关的诗。海子还省吃俭用几个月,买过一本定价150元,当时看来价格过分昂贵的唐卡画册。他从西藏千里迢迢背回去的两块玛尼石,如今镶嵌在他的墓碑上。他向往的西藏,矗立在遥远的远方,和他一样孤独—
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 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巴荒。本名蔡蓉,藏名才让拉姆。因西藏而成就的画家,因《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而闻名的作家。“我并不想把西藏美化成一个纤尘不染的地方,但是它确实能成为精神上、意义上的符号和象征。”巴荒在1987至1988年三次独行西藏阿里,寻找创作灵感。她的作品,对内地的“西藏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温普林。风马旗丛书的作者。一个渴望入赘做拉萨女婿的东北汉子,人称“江湖老大”“尊贵盲流”。他似乎是**一个“融入”藏地生活的内地艺术家。只是他的“融入”,不知是否与其满族身份有关。“我深深地怀念有酒有狼有姑娘笑声的夜晚,那一切是我们人生中的珍藏”。
余纯顺。这是一个你不能忽略的人。一个在大地上执著行走了8年的上海男人,在走了42000公里后,死在了穿越罗布泊的路上。余纯顺曾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这样的成绩对西藏某些地区的山民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西藏之外的人,却是惊世骇俗的壮举。
朱哲琴。在1995年的《阿姐鼓》和1997年的《央金玛》里,朱哲琴创造了西藏未曾有过、却非常西藏的声音。她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吟唱,不像凡间的人声,而更接近某种天籁。与她合作的音乐家何训田亦功不可没,甚至他作的词《信徒》,竟被许多人误以为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杰出的情歌。
祝勇。与前面的人相比,他是一位姗姗来迟的观光客。在青藏铁路开通,新的一轮西藏热到来之际,他的《西藏,远方的上方》一书登上了畅销书榜。但与那些先行者的作品相比,此书颇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书中的许多记述诸如“一位同行者只因在珠峰脚下的绒布寺门口说了几句不敬神灵的话,他的汽车水箱就被发动机的叶片割破”一类,尚未摆脱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趣味和夸张风格。书中末尾的那句话,更近乎呓语:“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实际上,在“发现西藏”的路上一直涌动着一条暗流。一位曾在西藏工作过的作家高叶梅,在10年前已然叹息:“西藏已今非昔比。随着西藏旅游热潮而来的人们,我确信他们的目光看到的一切会使他们唏嘘不已。但他们触摸到布达拉宫墙砖的手是不会触摸到西藏的灵魂的。”青藏铁路尚未开通之时,马原就在抱怨:“在我们这些作家艺术家眼里,拉萨正在失去特色,失去它独有的光彩。”温普林也不甘落后地痛惜:“那曾经是一座信仰之城,而这一切在80年代似乎都有保持和延续下去的可能。今天想起却仿佛恍若隔世了。”
当温普林看穿了西方对西藏人施以的廉价政治同情之时,另一个叫杨早的人也在提醒着内地人:“外人见到和同情的不过是半饥不饱,破衣烂裳;对于西藏人那种极度的宗教虔诚,他们一致赞叹莫名,全没想到要多么空虚的心灵,多么无告的灵魂,才会需要这样的虔诚去填补……所以,请不要再虚伪地赞叹和同情。在地球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我们正在同受煎熬。”
西藏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后一个需要去解构和去魅的地方。马丽华曾忧心忡忡地说:“要是终有**,他们确凿无疑地知道,千百年来拼命抓住的维系过祖祖辈辈生命和希望的绳子的终端空无一物呢?”如此说来,谁的绳子终端又不是空无一物呢?以唯物的立场去否定宗教,进而质疑藏族人的人生,恐怕不是认识西藏的一条恰当途径。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编辑推荐与评论:
西藏,对于没去的人来说,它是一方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去过的人来说,它是一个令人怀想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可以作为你旅游西藏的行程指南。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作者介绍:
尼玛达娃(藏名),本名邢环中——一个被西藏改变了人生道路的人。十多年前,走出大学校门,他遁去���西藏。再遁逸,拉萨也有霓虹灯,于是他去了墨脱。
“八年援藏”,在西藏待了八年(含墨脱三年)之后,他选择返回大都市上海。
在上海读研,兼职做律师,五年后出人意料但又意料之中地重返西藏。
他的命运充满波折,他的灵魂不肯安歇,他的脚步从未停止。
“直到高寒*处犹不肯结冰的一滴水”,他喜欢;“三十年愤世嫉俗,三十年悲天悯人”,他印证;“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去走,那么就选*难的一条”,他一直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