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9787300043494
[十位:7300043496]
页数:570
定价:¥39.80
店铺售价:¥8.00
(为您节省:¥31.8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062525075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新旧程度及相关说明:
下架
店主推荐图书:
-
¥11.20
-
¥11.20
-
¥15.80
-
¥26.0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7-20 15:59:50]
马**
青岛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0-02-12 01:37:54]
暗***
泉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11-10 19:44:45]
李**
温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8-31 18:35:34]
田**
济宁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19-06-08 17:59:15]
路**
孝感市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内容提要: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本书贯彻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取向,以社会运行论为理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力求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做到前沿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图书目录:
目录**编 社会运行概述
**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三篇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文章节选:
**编 社会运行概述
**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研究领域和范围。作为学科的社会学面临的一个理论困难,就是缺乏一根能把这些内容统起来、串起来的主线,因而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过去不少社会学家,为把这些内容贯通起来做了许多努力,有的获得了部分成功(如逻辑上可以,但不符合社会学形成的历史),但整个说来,收效不大。现在看来,把社会学的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似较符合社会学产生的历史,又较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这就是说,它能较好地为社会学提供一根贯通其全部内容的主线。
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作为本书前身的《社会学概论新编》,除**篇“社会学的对象和社会运行的类型”外,基本上就是按这三大块安排的。本书对理论社会学历史形成的内容做了稍稍不同的处理:**,有关社会运行微观分析的内容;第二,有关社会运行宏观分析的内容;第三,有关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第四,有关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本书的体系,除**编“社会运行概述”外,其余四编就是按上述四方面安排的。这两种处理,只是技术处理上不同,就贯串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来说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的。应用社会学,由众多的分科社会学,例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医学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等构成。现在,多种多样的分科社会学已多达70余种,而且数目还在增加。不论是理论社会学的三大块或四大块,还是众多的分科社会学,贯串的都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根主线。下面简略地从几个方面来做些说明。
……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作者介绍: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主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第三届、第四届成员,**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代表作有:《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社会运行导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学史新编》、《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