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8.85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0 2 13 25 56 223 4302
本店铺共有 27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1%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1
4%
商品问题
15
56%
发货问题
7
26%
其他
4
15%
已解决
27
100%
店主称呼:王健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062525075    地址:湖北省 武汉市 洪山区 文化大道李桥1号库
图书分类
图书标签
店铺公告
正版旧书 满42多省包邮
店铺介绍
主营二手旧书 库存百吨 团购优惠 满42多省包邮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张秋利 周军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AutoCAD应用基础(第2版)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ISBN:9787122146182 [十位:7122146189]
页数:222      
定价:¥29.00
店铺售价:¥11.60 (为您节省:¥17.4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062525075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化工AutoCAD应用基础(第2版)》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AutoCAD 2013(中文版)软件平台,以**、**绘制化工专业工程图为目的,**介绍了制图标准及方法,绘图准备及环境设置,二维绘图基本操作命令,化工设备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绘制,三维绘图等基础知识。书中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化工专业及CAD教学经验,结合化工工程图例,对AutoCAD绘图基本操作方法及应用开发进行了详细讲解,特别在二维和三维基本绘图讲解中均给出了详细的实例操作过程,每章后都配有思考与上机练习题,便于初学者轻松快速掌握、理解运用AutoCAD 2013工具软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工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高职)院校、专科院校化工类各专业或其他工科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自学者学习参考。 化工AutoCAD应用基础-第2版_张秋利,周军 主编_化学工业出版社_
《化工AutoCAD应用基础(第2版)》图书目录:
第1章 制图标准及方法
11 **标准关于制图的基本规定
111 图纸幅面和格式
112 标题栏和明细栏
113 比例
114 字体
115 图线
116 尺寸标注
12 常用制图方法
13 AutoCAD绘图软件简介
131 基本功能
132 计算机系统需求
133 AutoCAD 2013 文件格式
134 AutoCAD 2013 的工作空间
135 AutoCAD绘图的一般步骤
14 思考与上机练习
第2章 绘图准备及环境设置
21 系统选项设置
22 AutoCAD的坐标系统
221 世界坐标系(WCS)和用户坐标系(UCS)
222 确定点的方式
23 绘图单位
24 绘图界限
25 绘图辅助工具
251 捕捉和栅格
252 对象捕捉
253 正交与极轴
254 对象捕捉追踪
255 动态输入
26 图层、线型和颜色
261 图层、线型和颜色的概念
262 图层管理
27 思考与上机练习
第3章 二维绘图
31 基本绘图命令
311 直线
312 构造线
313 多段线
314 多边形
315 矩形
316 圆弧
317 圆
318 修订云线
319 样条曲线
3110 椭圆
3111 椭圆弧
3112 创建块与插入块
3113 点
3114 图案填充与渐变色
3115 面域
3116 文字与表格
3117 添加选定对象
32 基本编辑修改命令
321 删除
322 复制
323 阵列
324 镜像
325 偏移
326 移动
327 旋转
328 缩放
329 拉伸
3210 修剪
3211 延伸
3212 打断与打断于点
3213 合并
3214 倒角
3215 圆角
3216 光顺曲线
3217 分解
33 图形显示控制
331 平移和缩放显示
332 重画
333 重生成和全部重生成
334 自动重新生成
335 填充显示命令
34 尺寸标注
341 基本概念
342 设置尺寸标注样式
343 尺寸标注关联性
344 标注尺寸方法
35 图形打印输出
351 从模型空间输出图形
352 从图纸空间输出图形
36 思考与上机练习
第4章 化工专业图形绘制
41 化工设备图
411 概述
412 化工设备图的图示特点
413 化工设备图中的简化画法
414 化工设备图中焊缝的表示方法
415 化工设备的标准化零部件简介
416 典型实例1——法兰盘
417 典型实例2——泵体
418 典型实例3——塔设备
42 工艺流程图
421 概述
422 工艺流程图的视图
423 工艺流程图的标注
424 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43 设备布置图
431 概述
432 建筑图简介
433 设备布置图的视图
434 设备布置图的标注
435 设备布置图的绘制
44 管道布置图
441 概述
442 管道布置图的视图
443 管道布置图的标注
444 管道布置图的绘制
45 思考与上机练习
第5章三 维绘图
51 三维绘图基础
511 三维世界坐标系
512 三维用户坐标系
513 管理三维用户坐标系
514 设置三维视点
515 三维动态观察
516 多视口观察
517 全导航控制盘
52 创建三维实体
521 长方体
522 圆柱体
523 圆锥体
524 球体
525 棱锥体
526 楔体
527 圆环体
528 多段体
529 通过拉伸创建实体
5210 通过旋转创建实体
53 编辑三维实体
531 实体并集
532 实体差集
533 实体交集
534 圆角边
535 倒角边
536 倾斜面
537 拉伸面
538 偏移面
539 抽壳
5310 三维镜像
5311 三维旋转
5312 三维移动
54 典型三维实例——三通
541 绘制圆形接头
542 绘制通孔
543 绘制分支接头
55 思考与上机练习
附录AutoCAD常用快捷(功能)键
参考文献
《化工AutoCAD应用基础(第2版)》文章节选:
版权页:

插图:

在实际绘图中,用鼠标定位虽然方便快捷,但精度不高,绘制的图形极不**,远远不能满足化工制图的要求。AutoCAD提供了对象捕捉、追踪、极轴、栅格、正交等功能,以实现**绘图。AutoCAD提供的**绘图工具主要显示在状态栏上,包括捕捉和栅格、对象捕捉、正交与极轴、对象捕捉追踪、动态输入等。
2.5.1 捕捉和栅格
栅格是显示在用户定义的图形界限内的点阵,它类似于在图形下面放置一张坐标纸。例如,如果将栅格的间距设置为20,在图形中就很容易找到坐标为(60,100)的位置。使用栅格可以对齐对象并直观显示对象之间的距离,使用户可以直观地参照栅格绘制草图。
捕捉则使光标只能停留在图形中指定的点上,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将图形放置在特殊点上,便于以后的编辑工作。一般来说,栅格与捕捉的间距和角度都设置为相同的数值,打开捕捉功能之后,光标只能定位在图形中的栅格点上。
系统提供了两种捕捉模式供用户选择:栅格捕捉和极轴捕捉。究竟使用哪一种捕捉模式,要根据图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栅格和捕捉的打开与关闭,可以通过单击状态栏中的“栅格显示”按钮和“捕捉模式”按钮来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功能键F7(切换栅格)和F9(切换捕捉)控制。
用户可通过单击“工具(T)”→“绘图设置(F)”命令,或命令行输入命令名“DSETTINGS”,或者在状态栏上的“捕捉模式”或“栅格显示”按钮上单击鼠标右键,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S)”,在弹出的“草图设置”对话框中选择“捕捉和栅格”选项卡,如图2—12所示,进行捕捉和栅格的类型与参数设置。
选取“启用栅格”复选框,在“栅格X轴间距”和“栅格Y轴间距”框中输入栅格间距(栅格间距按图形单位计算)。如果间距设置得太小,可能在屏幕上无法显示。默认的X、Y方向的栅格间距会自动设置成相同的数值,也可以改变为行、列不同的间距值。
选取“启用捕捉”复选框打开捕捉工具,在“捕捉X轴问距”和“捕捉Y轴间距”框中输人间距;选取“X和Y间距相等”复选框,将强制捕捉间距使用相同的X和Y值。
“捕捉类型”选项组用来设置捕捉的模式,系统默认为“栅格捕捉”。栅格捕捉模式中还包含了“矩形捕捉”和“等轴测捕捉”两种方式。在二维绘图中常用的是矩形捕捉,等轴测捕捉在绘制等轴测图形时使用。若激活“极轴捕捉”,需要在“极轴距离”中设置捕捉增量距离,系统将按设置的距离倍数沿极轴方向捕捉。如果该值为0,则极轴捕捉距离采用“捕捉x轴间距”中设置的值。通常“极轴距离”设置与极坐标追踪和对象捕捉追踪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