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2年07月
ISBN:9787030347183
[十位:7030347188]
页数:149
定价:¥24.00
店铺售价:¥5.30
(为您节省:¥18.7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店主推荐图书:
-
¥10.50
-
¥15.9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8-12 11:38:28]
汤**
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4-03 15:13:38]
张*
上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3-29 11:08:30]
陈**
昆明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9-03 19:34:28]
陈**
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4-06 09:50:52]
梅*
无锡市
《细胞生物学实验》内容提要: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技术研究》研究记录危害广西红树林的害虫及害螨共32种,摸清主要害虫,如广州小斑螟、毛颚小卷蛾等10余种主要害虫在广西的发生、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和总结多种广西红树林害虫天敌,并对部分天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技术研究》分别从室内毒力测定、林间施药、灯光诱捕、机械与物理措施、虫霉菌治理等方面开展虫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树林害虫的综合**方法。《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技术研究》建立广州小斑螟等8种主要害虫的监测技术和预报方法、广西红树林害虫GIS信息系统。此外,书中还探讨异常气候、降雨、水淹、树高、红树林土壤、植物次生物质、天敌、植物叶片解剖结构、海岸景观、人为活动、红树林群落的复杂度、外来红树林树种、外来滨海陆生树种等因素对红树林虫害的可能影响,讨论红树林虫害对红树林繁衍、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技术研究》可作为红树林、森林保护、林业、生态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细胞生物学实验_肖义军张彦定林凤屏_科学出版社_
《细胞生物学实验》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国内外红树林害虫研究现状与项目研究区域概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情况
1.1.2 国外研究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广西海岸自然条件
1.3.2 广西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
1.3.3 广西海岸带植被基本情况
1.3.4 山口保护区概况
1.3.5 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概况
1.3.6 钦州湾的红树林概况
1.3.7 廉州湾及北海市的红树林概况
第2章 广西红树林害虫主要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
2.1 广西红树林害虫种类
2.2 发生和分布情况
2.2.1 广州小斑螟的分布
2.2.2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
2.2.3 小袋蛾的分布
2.2.4 蜡彩袋蛾的分布
2.2.5 褐袋蛾的分布
2.2.6 白囊袋蛾的分布
2.2.7 白骨壤蛀果螟的发生和分布
2.2.8 木麻黄枯叶蛾的主要分布
2.2.9 绿黄枯叶蛾的主要分布
2.2.10 无瓣海桑白钩蛾的主要分布
第3章 广西红树林害虫主要种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3.1 白骨壤主要害虫广州小斑螟的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广州小斑螟生物学特性
3.1.3 广州小斑螟生态学特性
3.1.4 广州小斑螟的林间寄生率调查
3.1.5 广州小斑螟的淹水试验
3.1.6 广州小斑螟的取食量试验
3.1.7 酸性硫酸盐土与红树林虫害的关系
3.1.8 潮汐与虫害的关系
3.1.9 海水水温与虫害的关系
3.1.10 人为干扰对红树林虫害的影响
3.1.11 广州小斑螟虫灾与异常气候的关系分析
3.2 桐花树主要害虫毛颚小卷蛾研究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3.2.3 毛颚小卷蛾生态学特性
3.2.4 野外寄生情况调查
3.3 秋茄主要害虫蜡彩袋蛾的研究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和分析
3.4 小袋蛾的研究
3.4.1 生物学特性
3.4.2 生态学特性
3.5 白囊袋蛾的研究
3.5.1 生物学特性
3.5.2 白囊袋蛾空间分布的研究
3.5.3 低温寒害对无瓣海桑白囊袋蛾的影响
3.6 褐袋蛾的研究
3.6.1 研究样地基本情况
3.6.2 材料和方法
3.6.3 结果和分析
3.7 三斑广翅蜡蝉的研究
3.7.1 材料和方法
3.7.2 结果和分析
3.8 无瓣海桑白钩蛾
3.8.1 材料和方法
3.8.2 形态特征
3.8.3 生物学特性
3.9 木麻黄枯叶蛾
3.9.1 形态特征
3.9.2 生物学特性
3.9.3 不同滩位木麻黄枯叶蛾的分布情况
3.10 绿黄枯叶蛾
3.10.1 形态特征
3.10.2 生活习性
3.10.3 不同滩位绿黄枯叶蛾的分布情况
3.11 棉古毒蛾
3.11.1 形态特征
3.11.2 生活史
3.12 白骨壤蛀果螟
3.13 危害秋茄的4种盾蚧
3.13.1 矢尖盾蚧
3.13.2 椰圆盾蚧
3.13.3 考氏白盾蚧
3.13.4 黑褐圆盾蚧
3.14 其他害虫
3.14.1 海桑豹尺蛾
3.14.2 叉带棉红蝽
3.14.3 黄槿瘿螨
3.14.4 红树林扁刺蛾
3.14.5 白骨壤潜叶蛾
3.14.6 蓝绿象
3.14.7 紫蓝丽盾蝽
3.14.8 黄蟪蛄
3.14.9 伯瑞象蜡蝉
3.14.10 双叶拟缘螽
3.14.11 白骨壤瘿螨
3.14.12 大袋蛾
3.14.13 吹棉蚧
3.14.14 黛袋蛾
3.14.15 丽绿刺蛾
3.14.16 茶袋蛾
第4章 广西红树林主要害虫天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调查方法
4.1.2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调查方法
4.1.3 蜘蛛类天敌的调查方法
4.1.4 虫霉菌的调查处理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寄生蜂类
4.2.2 捕食性天敌
4.2.3 寄生蝇类
4.2.4 蜘蛛类
4.2.5 虫霉菌
第5章 害虫与红树植物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5.1 与害虫有关的红树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
5.1.1 叶片寿命
5.1.2 叶片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
5.1.3 盐分调节机制
5.1.4 生物化学
5.1.5 授粉生物学
5.2 害虫对红树林的危害方式
5.3 不同地区白骨壤次生物质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5.3.1 叶片上的内含物与广州小斑螟虫口密度的关系
5.3.2 枝条上内含物与广州小斑螟的虫口密度的关系
5.4 红树植物叶片的理化特性与虫害的关系
5.4.1 红树植物叶子理化特性的测定
5.4.2 测定结果和分析
5.5 蜡彩袋蛾取食不同红树植物后体内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5.5.1 试虫处理方法
5.5.2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5.5.3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5.5.4 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5.5.5 结果和分析
第6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发生的成因评估
6.1 生物灾变机制分析
6.2 红树林虫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红树林自身的生物学原因
6.2.2 异常气候影响
6.2.3 酸性硫酸盐土酸害的暴发
6.2.4 人为活动的影响
6.2.5 外来树种的大面积引种
第7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的研究
7.1 广州小斑螟**试验
7.1.1 广州小斑螟室内农药药效试验
7.1.2 生物农药对红树林底栖动物影响的检测
7.1.3 广州小斑螟的野外**试验
7.1.4 广州小斑螟灯诱试验
7.1.5 高压水枪喷打、喷洒石灰和灯光诱捕**广州小斑螟
7.1.6 广州小斑螟幼虫虫霉菌试验
7.2 蜡彩袋蛾**试验
7.2.1 蜡彩袋蛾农药**试验
7.2.2 蜡彩袋蛾**试验
7.2.3 蜡彩袋蛾野外**试验
7.2.4 蜡彩袋蛾低龄幼虫的室内**试验
7.2.5 蜡彩袋蛾低龄幼虫的室内**试验
7.2.6 蜡彩袋蛾幼虫虫霉菌试验
7.3 褐袋蛾**试验
7.3.1 褐袋蛾农药**试验
7.3.2 褐袋蛾老熟幼虫室内**试验
7.3.3 褐袋蛾低龄幼虫的室内**试验
7.3.4 褐袋蛾低龄幼虫的室内**试验
7.3.5 褐袋蛾野外烟剂熏蒸**试验
7.4 木麻黄枯叶蛾和绿黄枯叶蛾**试验
7.4.1 木麻黄枯叶蛾和绿黄枯叶蛾老熟幼虫室内**试验
7.4.2 木麻黄枯叶蛾幼虫虫霉菌试验
7.4.3 绿黄枯叶蛾幼虫虫霉菌试验
7.5 小袋蛾**试验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6 海漆粗提液**蜡彩袋蛾、小袋蛾、褐袋蛾低龄幼虫试验
7.6.1 材料与方法
7.6.2 结果与分析
7.7 讨论
第8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的综合**途径与建议
8.1 广西红树林虫害监测的研究
8.1.1 广州小斑螟的监测
8.1.2 毛颚小卷蛾的监测
8.1.3 小袋蛾和褐袋蛾的监测
8.1.4 蜡彩袋蛾和白囊袋蛾的监测
8.1.5 绿黄枯叶蛾和木麻黄枯叶蛾的监测
8.2 基于GIS的广西红树林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
8.2.1 系统分析
8.2.2 系统功能设计
8.2.3 数据库设计
8.2.4 系统的实现
8.2.5 总结与展望
8.3 红树林害虫的危险性评价
8.4 构建综合**体系
8.4.1 红树林害虫**的综合**措施
8.4.2 红树林滨海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8.4.3 加强科学研究、监测与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细胞生物学实验》文章节选:
第1章 国内外红树林害虫研究现状与项目研究区域概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情况
吴寿德**报道福建云霄县彰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危害白骨壤的食叶害虫螟蛾,后经鉴定,该虫系螟蛾科斑螟亚科蜂斑螟属的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cantonel-la)。2005年5月下旬,在广西山口保护区靠近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新村两地,暴发了40年来*严重的广州小斑螟危害白骨壤的灾情,有的受灾树95%的叶子成为枯叶,远观呈火烧状。虫害蔓延速度惊人,仅仅两周时间,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虫害面积就从*初发现的几公顷,迅速蔓延到近20hm2。灾情不断扩延,防城港及广东廉江的红树林也发现了类似的灾情。广西林业部门调查表明,这次灾情涉及1600km海岸线的整个北部湾红树林,面积达650多公顷,其中以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永安村的40hm2*为严重。
李云报道在海南和深圳等地调查发现红树林豹蠹蛾(Zeuzerasp)、棉古毒蛾(Orgyiapostica)及介壳虫等5种害虫危害海桑、红海榄和秋茄等红树林植物。据记载古毒蛾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幼虫孵化后群栖于寄主植物上危害,后再分散,猖獗时可将寄主叶子全部吃光。蒋国芳对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昆虫的4次调查,结果表明昆虫物种组成较丰富,1年内共有194种(含亚种)昆虫在该地区出现,同时其季节变化也很明显。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昆虫物种数分别为69种、166种、94种和33种。春季的昆虫以双齿多刺蚁(Polyhachisdiws)、淡紫异色粉蝶(Ceporanadina)等占优势,夏季以黄?蚁(Oecophyllasmaragdina)、竹木蜂(Xylocopanasalis)等占优势,秋季以黄?蚁、白带黛眼蝶中泰亚种(Letheconfu-saapara)等占优势,冬季则以小红瓢虫(Rodoliapunilla)、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tus)等占优势。1995~1996年蒋国芳在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调查昆虫群落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英罗港红树林昆虫种类有195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褐举腹蚁(Cre-mastogasterrogenhoferi)、东京弓背蚁(Camponotustokioensis)和三种螟蛾。此后,蒋国芳又对钦州港红树林昆虫群落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调查发现的昆虫种类为7目16科19属20种,优势种为黑褐圆盾蚧(Chrysomphalusaonidum)、白囊袋蛾(Chalioideskondonis)和海滨伊蚊(Aedestogoi)。在秋季,卷蛾科一种发生猖獗,造成大面积桐花树受害,经鉴定,这种卷蛾为桐花树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cellif-era)。丁?报道近年来该虫在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级、龙海和惠安洛阳江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生日趋严重,造成红树林顶端叶片枯黄脱落、长势衰弱。丁?通过调查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级自然保护区和龙海市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节肢动物群落,在漳江口采集到昆虫纲分属12目72科88种,蜘蛛纲13种,蜱螨目2种,九龙江口采集到昆虫纲分属10目42科52种,蜘蛛纲5种,蜱螨目1种。云霄县以膜翅目的物种数*多,占该类群总物种数的27.27%,其次是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这5个目累计物种数占类群总物种数的84.09%;龙海市也以膜翅目物种*多,占该类群总物种数的29.09%,其次是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鞘翅目,这5个目累计物种数占类群总物种数的88.46%。不同红树林分的优势昆虫种类也不相同,混交林昆虫群落的稳定性高于纯林,均匀性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潮汐和风暴是决定红树林昆虫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徐家雄等从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红树林采集到害虫种类26种,其中15种为**报道的危害红树林的害虫,并对白骨壤、桐花树和木榄造成严重危害的广州小斑螟、柑橘长卷蛾(Homonacoffearia)、桐花树毛颚小卷蛾、荔枝异形小卷蛾(Cruptophlebiaombrodelta)和白缘蛀果斑螟(Assaraalbi-costalis)5种主要害虫的林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
贾凤龙于1994年和1999年的春夏两季,对深圳福田红树林害虫展开调查研究。1994年调查发现危害红树林的害虫有3种,其中主要危害白骨壤的害虫2种,危害秋茄和桐花树的1种;至1999年发现,在短短的5年内,红树林的害虫种类增加了4种。深圳红树林引种区1995年秋冬季至1996年4月发现红树林无瓣海桑遭豹蠹蛾危害,危害株率达12.9%。2004年范航清报道危害北部湾白骨壤的主要害虫是广州小斑螟幼虫、双纹白草螟(Pseudcatharylladuplicella)幼虫和广翅蜡蝉(Euricaniasp)成虫。庞林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林**级生态保护区的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海桑毛虫将有大面积成灾、严重危害广西区红树林的可能。
张锦新等对红树植物病虫害的观测结果表明,幼龄时期红树植物抗逆性较差,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尤其是害虫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存活。其中危害性*大的害虫是发生在桐花树的毛颚小卷蛾及发生在秋茄的棉古毒蛾,红树林植物混种有利于减低害虫蔓延速度,提高抵抗能力;而海桑较少发生病虫害,较之秋茄、桐花树具有更好的抗逆性。从害虫发生情况看,一种害虫一般只发生在一个品种的红树林植物,与其相邻的其他品种红树林植物却没有发生或危害不大。丁?研究云霄县红树林昆虫群落发现,除了飞虱在各种红树植物上均有栖息和危害外,多数优势种对寄主植物具有高度选择性。例如,有种蚂蚁只在桐花树和秋茄的树冠层上筑巢栖息,并与盾蚧生活在一起;毛颚小卷蛾取食桐花树;丽绿刺蛾(Latoialepida)仅危害高潮位的秋茄和桐花树;海榄雌瘤斑螟仅取食危害白骨壤。
丁?研究了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表明温度的变化与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各虫态发生历期有一定关系;林间调查发现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在*前沿入海口高潮水位的桐花树危害率达****,而在靠近岸边低潮水位的桐花树上分布较少,危害率仅8%左右。2006年张飞萍在福建厦门**发现考氏白盾蚧(Pseudaulacaspiscock-erelli)危害红树植物秋茄,在林分中具有极高的种群密度,造成严重危害,在对考氏白盾蚧的海水浸泡试验中,表明海水浸泡时数对考氏白盾蚧种群存活无显著影响,可能说明考氏白盾蚧具有极强的耐受高渗透压、低氧和高盐度的能力;同时发现,经过海水浸泡后考氏白盾蚧的介壳内基本没有海水进入,证明介壳能够抵御海水对考氏白盾蚧的直接侵入。丁?**记载丽绿刺蛾在福建以红树植物为寄主,危害秋茄和桐树,并对丽绿刺蛾进行海水浸泡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浸泡在海水中4h后仍有较高的存活率,说明该虫对海水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丽绿刺蛾在高潮位的红树林上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表1.1)。
灰霉病的**技术是红树林海桑属植物育苗成败的关键,钟才荣等结合多年的育苗实践经验,研究报道了在海桑属植物育苗中灰霉病的发生、症状、传播途径、发病规律以及**技术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雨水传播、气流传播、海水涨退潮传播、螃蟹等动物活动传播、苗木之间直接接触传播等。灰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残体、枯枝落叶、土壤中越冬,次年遇到适合的环境条件时,菌核便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李云在秋茄上用对鱼类低毒的乐果、敌敌畏、马拉硫磷和贝螺杀对藤壶进行了化学药剂**试验,**效果不明显,但将农药加入到油漆中涂在黏有藤壶的树干上,半个月后藤壶死亡率达****,**效果极好。但这种方法只适宜于将油漆涂在树干和枝上,涂在叶片上有碍光合作用,而且费时费力;油漆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的应用。
吴寿德探讨了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不同生物**技术对螟蛾进行室内浸染力测定和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外适宜条件下应用苏云金杆菌和阿维菌素复配而成的蔬丹**效果*理想,室内可达****,林间达98.1%,采用白僵菌效果较差,室内外均在70%左右,从环境保护和海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选择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措施控制螟蛾的发生和蔓延。李罡等在林间用8~10IU/mL的苏云金杆菌微生物杀虫剂Bt稀释液喷雾对广州小斑螟进行**实验,平均**效果为90.61%。贾凤龙应用灭幼脲Ⅲ号、苏云金杆菌**广州小斑螟药效试验,表明林间叶背喷洒100mg/L的灭幼脲Ⅲ号,5d后广州小斑螟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2.7%,杀灭效果相当理想;苏云金杆菌对广州小斑螟的**效果不很理想,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线虫对**广州小斑螟无效。丁?采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对螟蛾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适宜条件下苏云金杆菌**效果很理想,可达****,白僵菌侵染效果在*高浓度(10亿孢子/ml)时,仅为73.33%,需进一步分离提纯**螟蛾的白僵菌菌株,同时林间采用生物**和化学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应用蔬丹、菜农2号等苏云金杆菌类生物制剂的**效果可达98.1%和92.78%。
范航清等通过室内培养发现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sp)、啮小蜂(Tetrasti-chussp)可寄生于广州小斑螟的蛹,终止其羽化过程。张飞萍通过室内饲养收集到考氏白盾蚧寄生蜂2种,均属于小蜂总科;捕食性天敌3种,其中2种属于鞘翅目瓢虫科,1种属于蜱螨目盲走螨科,而被寄生是考氏白盾蚧种群*重要的死亡原因。丁?通过对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的室内饲养和林间观察发现,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以寄生蜂、自然感染的绿僵菌为主,寄生率高达20%(第3代),此外,还有捕食性天敌,如蚂蚁、鸟类等,它们能捕食卷叶中的幼虫和静伏的成虫。
1.1.2 国外研究情况
全球的红树林区系被划分为两种生物地理区,即印度尼西亚西太平洋和大西洋东太平洋(Duke,1992)。前者包括从非洲东海岸到亚洲、澳大利亚、西太平洋岛屿;后者包括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印度尼西亚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植物多样性丰富,而被认为其昆虫多样性高于大西洋东太平洋,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者昆虫种类的缺乏反映的不是昆虫多样性低,而是我们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MacintoshandAsh-ton,2002)。大体上说,印度尼西亚西太平洋红树林昆虫的研究相对较多。国外关于红树林的研究,滨海红树林湿地以北美洲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生境特点和效率、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湿地植被、开发利用等;欧洲在湿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迁移、环境净化功能等方面研究较多。关于红树林病虫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美国、
《细胞生物学实验》编辑推荐与评论:
div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id="bjtj">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包括各种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和结构的观察、细胞化学、细胞膜生理、细胞分裂、细胞培养、生物大分子的原位检测、细胞的分选和分析及细胞凋亡的检测共9章36个实验,这里面既有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经典实验,也有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是*能代表本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