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9787811132984
[十位:7811132982]
页数:451
定价:¥46.00
店铺售价:¥18.40
(为您节省:¥27.60)
店铺库存:77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7718307669
店主推荐图书:
-
¥12.20
-
¥18.80
-
¥19.20
-
¥11.6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7-12 13:32:21]
刘**
渭南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3 16:44:29]
宋**
苏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4-01 17:40:54]
杨**
廊坊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3-31 13:56:18]
李**
大庆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1-03-30 19:16:26]
郑**
杭州市
《建筑透视阴影(第四版)》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新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教学大纲(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适用,参考学时范围:90~ 110)和现行有关**制图标准,在**、第二、第三版基础上,总结了近几年来教学经验修订而成的。
本书的内容包括:绪论、建筑制图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原理、投影变换、曲线与曲面、建筑形体的表面交线、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轴测投影、建筑结构施工图、标高投影、建筑阴影的基本作法、平面建筑形体的阴影、曲面建筑形体的阴影、透视投影的基本作法、灭点法作建筑透视图、建筑透视图的选择、量点法作建筑透视图、曲面体的透视、透视图的实用画法、三点透视、建筑透视阴影、倒影和虚像、计算机绘图、建筑画配景共25章。与本书配套的《建筑透视阴影习题集》(第四版)也同时出版。
本书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地下建筑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建筑工程(工民建)专业及函授大学、电视大学、自考大学、成人高校有关专业用作教材,并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建筑透视阴影(第四版)》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学习建筑透视阴影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2 建筑透视阴影课程的学习方法
2 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
2.1 建筑制图**标准的基本知识
2.2 几何作图
3 投影的基本知识
3.1 投影及平行投影的特性
3.2 正投影及正投影规律
3.3 常用工程图的种类
4 投影的基本原理
4.1 点的投影
4.2 直线的投影
4.3 平面的投影
4.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4.5 点、直线、平面的基本作图问题和综合性作图问题
5 投影变换
5.1 概述
5.2 换面法
5.3 旋转法
6 曲线与曲面
6.1 曲线
6.2 曲面的基本知识
6.3 回转曲面
6.4 非回转直纹曲面
6.5 圆柱螺旋线、平螺旋面
7 建筑形体的表面交线
7.1 概述
7.2 平面体的截交线
7.3 曲面体的截交线
7.4 直线与建筑形体表面相交
7.5 同坡屋面的交线
7.6 两平面体的表面交线
7.7 平面体与曲面体的表面交线
7.8 两曲面体的表面交线
8 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8.1 概述
8.2 建筑形体投影图的画法
8.3 建筑形体投影图的尺寸标注
8.4 建筑形体的剖面图
8.5 建筑形体的断面图
8.6 建筑形体投影图的读法
9 轴测投影
9.1 概述
9.2 几种常用的轴测投影
9.3 平面体轴测图的画法
9.4 曲面体轴测图的画法
10 建筑结构施工图
10.1 概述
10.2 建筑总平面图
10.3 建筑平面图的读法
10.4 建筑立面图的读法
10.5 建筑剖面图的读法
10.6 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10.7 建筑详图
10.8 结构施工图简介
11 标高投影
11.1 概述
11.2 点、直线、平面的标高投影
11.3 地面的标高投影表示法
11.4 相交问题的工程实例
12 建筑阴影的基本作法
12.1 阴影的基本知识
12.2 阴影的基本作法
12.3 阴影的基本特性
12.4 直线的落影
12.5 平面的落影
12.6 圆的落影
12.7 基本形体的阴影
13 平面建筑形体的阴影
13.1 建筑细部的阴影
13.2 建筑形体的阴影
14 曲面建筑形体的阴影
14.1 圆柱和圆锥的阴影
14.2 形体在圆柱和圆锥面上的落影
14.3 回转体的阴影
14.4 形体在曲线回转面上的落影
15 透视投影的基本作法
15.1 概述
15.2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作法--视线迹点法
15.3 透视通则
16 灭点法作建筑透视图
16.1 灭点的概念与作法
16.2 用灭点法作建筑形体的透视图
16.3 透视平面图
16.4 灭点的一般通则
16.5 建筑细部的透视图
17 建筑透视图的选择
17.1 概述
17.2 视点选择
17.3 画面位置和角度的选择
17.4 合理选用透视种类
17.5 绘制建筑物透视图的一般步骤
18 点法作建筑透视图
18.1 量点的概念与作法
18.2 用量点法作透视图的实例
18.3 距点
18.4 室内透视
18.5 平面的灭线及其应用
19 曲面体的透视
19.1 概述
19.2 圆、圆柱和圆锥的透视
19.3 曲面相贯体的透视
19.4 球的透视
19.5 螺旋线和螺旋楼梯的透视
20 透视图的实用画法
20.1 概述
20.2 灭点在图板外的实用画法
20.3 一种新透视图的实用画法
20.4 建筑细部的实用画法
20.5 小透视图放大
20.6 网格法作透视图
20.7 用网格法绘制建筑群的鸟瞰透视图
21 点透视
21.1 概述
21.2 灭点法作三点透视
21.3 量点法作三点透视
21.4 三点透视的实用画法
22 建筑透视阴影
22.1 概述
22.2 透视阴影的光线
22.3 光线与画面平行时的透视阴影
22.4 光线与画面相交时的透视阴影
22.5 曲面体的透视阴影
22.6 三点透视中的透视阴影
23 倒影和虚像
23.1 概述
23.2 水中倒影
23.3 镜中虚像
24 计算机绘图
24.1 AutoCAD概述
24.2 二维图形的绘制和修改
24.3 工程图形的绘制
24.4 三维图形的绘制
24.5 透视图的绘制
25 建筑画配景
25.1 概述
25.2 配景的原则
25.3 配景的对象
25.4 配景的表现技巧
参考文献
……
《建筑透视阴影(第四版)》文章节选:
《建筑透视阴影》教材是作者长期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是:《建筑透视阴影》讲稿(恢复高考后**届建筑学专业当时称建筑学专门化班阴影透视课程的讲稿)一《建筑透视阴影》油印讲义(1981年底完成,共使用5届)一送湖南大学出版社审批出版**版(1987年10月,共使用9届)一第二版(1996年12月,共使用6届)一第三版(2002年8月)至今,前后30余年,被全国多所高等学校作为教材使用,深受读者和用户的好评。**版于1990年1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首届**建筑科技图书二等奖。2()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专家组,根据本书**、第二、第三版的使用效果和社会效益,以及第四版的修订大纲和内容进行评审,本教材第四版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第四版是在第三版基础上修订的。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的要求和指导思想;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本科各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有关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本科生应达到的*低要求);*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图标准及有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新设计标准。
修订本版教材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考虑各校使用本教材的连续性,与第三版教材配套制作的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软件的可用性,对第三版教材的体系、内容不作大的更改,并保留第三版的特点和优点。
(2)原则上继续遵循第三版教材在编写时的注意事项。
(3)全体编写组同仁特别是主编再一次仔细审读了第三版全书的文字和插图,进一步精选内容、修正错误、补充遗漏。
(4)针对全书中的工程实例,再次深入工程现场,校核和修改例图,例如多处修改了第10章插图,使之更符合工程实际。
(5)更换了部分插图和例题,使之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建设成就,为此更换了20余个透视效果图。修改了欠佳的插图近20个。在不增加太多版面的情况下,增加了实例和效果图。
(6)全书插图用计算机重绘,力求全书插图缩比统一,线型粗细统一,汉字、数字、字母的字号大小统一,尽量保证插图精美。
(7)根据绘图软件*新版本Auto CAD 2008修订计算机绘图一章。
(8)修订后的第四版教材,力求文字叙述更加正确、准确、精练、流畅;版面布置更加匀称、合理、紧凑;图形更加美观。使全书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具有可观赏性,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地下建筑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类各专业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教材,还可供函授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大学的同类专业师生选用,也可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各校在选用本教材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学时多寡,对内容酌情取舍。
参加第四版修订工作的人员有:湖南大学乐荷卿(主编,第1、第7、第16、第18、第19、第20、第22、第23章)、陈关华(主编,第9、第15、第17、第21、第24章)、彭明霞(第12、第13、第14章)、曹麻如(第25章)、聂旭英(第2、第4、第5章)、袁果(第3、第8章)、王英姿(第10章),长沙理工大学李杰(第6、第1l章),湖南城市学院夏伟仪(副主编,第8、第21章)、武汉科技大学朱丽华(第3、第7章)、刘雯林(第4章)。
本教材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专家的著作(详见书末参考文献),在此向国内外专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的不足之处,敬请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来信请寄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或湖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