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58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1 1 0 5 22 939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小朋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26366612    地址:湖北省 武汉市 洪山区 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学海6舍南边门面
促销广告:最大的二手大学教材店铺 满29包邮!!!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满29包邮!本店售出的任何一本书都会先检查再发货,保证书籍无缺页,无破损等影响阅读的情况
店铺介绍
欢迎您来到武汉海文书店。本书店在武汉有规模最大的实体旧书店;经营各类古旧图书近5万余册。同时可以上门收购各类图书。手机;15926366612;提前声明;快递公司和邮电局的发货速度和服务质量与本书店无关;因为这是本店所不能掌控的。不要因为这样给本店不好的评价。订书时尽量请提前沟通;因为有实体书店;同步出售;谢谢。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
ISBN:9787040555806 [十位:7040555808]
页数:544      
定价:¥65.00
店铺售价:¥23.80 (为您节省:¥41.2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26366612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内容提要: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书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要求,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由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和煤烟复合型污染转变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科学研究的*进展,对第三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全书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各项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一些创新贡献,共包括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气象学、环境空气质量模型、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硫氧化物污染控制、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以及大气污染与全球环境等十二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图书目录:
前辅文
**章 概论
**节 大气与大气污染
一、大气及其组成
二、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大气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三、中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概况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对植物的伤害
三、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四、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一、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三、空气质量指数及报告
第五节 大气污染综合**
一、提高科学支撑能力,精准治理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依法加严环境管理
四、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
**节 燃料的性质
一、煤
二、石油
三、天然气
四、非常规燃料
第二节 燃料燃烧过程
一、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四、热化学关系式
第三节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一、烟气体积计算
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第四节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一、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
二、SO2和SO3之间的转化
第五节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一、碳粒子的生成
二、燃煤烟尘的形成
第六节 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一、有机污染物的形成
二、一氧化碳的形成
三、汞污染的形成与排放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节 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二、主要气象要素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三、大气稳定度
四、逆温
五、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三、近地层的风速廓线模式
四、地方性风场
五、大尺度环流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气候及天气的影响
一、温室效应
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第四章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
**节 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简介
一、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基本原理
二、箱模式
第二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湍流概念简介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第三节 高斯扩散模式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四、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五、颗粒物扩散模式
第四节 基于高斯扩散模式的污染物浓度估算
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第五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二、熏烟型扩散模式
第六节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及应用
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二、山区扩散模式
三、厂址选择
四、烟囱设计
第七节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模拟与决策应用
一、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模型及应用
三、未来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展望
四、面向健康效益的科学决策支持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节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二、粒径分布
三、平均粒径
四、粒径分布函数
五、源排放颗粒物和大气环境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第二节 粉尘的物理性质
一、粉尘的密度
二、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
四、粉尘的含水率
五、粉尘的润湿性
六、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七、粉尘的黏附性
八、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第三节 净化装置的性能
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一、流体阻力
二、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
三、重力沉降
四、离心沉降
五、静电沉降
六、惯性沉降
七、扩散沉降
第五节 颗粒污染物采样方法
一、总烟尘采样方法
二、PM10和PM2.5分级采样方法
第六章 除尘装置
**节 机械除尘器
一、重力沉降室
二、惯性除尘器
三、旋风除尘器
第二节 电除尘器
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二、电晕放电
三、粒子荷电
四、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五、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六、电除尘器的结构
七、粉尘电阻率
八、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九、热端电除尘器
第三节 袋式除尘器
一、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二、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三、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四、袋式除尘器的清灰
五、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六、电袋除尘器
第四节 湿式除尘器
一、概述
二、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三、喷雾塔洗涤器
四、旋风洗涤器
五、文丘里洗涤器
第五节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一、除尘器的合理选择
二、除尘设备的发展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节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吸收原理
二、物理吸收传质计算
三、化学吸收传质计算
四、吸收设备
第二节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吸附原理
二、吸附剂
三、吸附速率
四、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
第三节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催化原理与催化剂
二、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三、SO2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
四、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第八章 硫氧化物污染控制
**节 硫循环及硫排放
第二节 燃烧前燃料脱硫
一、煤炭的固态加工
二、煤炭的转化
三、重油脱硫
第三节 流化床燃烧脱硫
一、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
二、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化学过程
三、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
第五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一、烟气脱硫方法概述
二、石灰石/石灰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三、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技术
四、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五、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六、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七、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八、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比较
第六节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超低排放技术
一、双循环脱硫技术
二、单塔强化吸收脱硫技术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节 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
第二节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一、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
二、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泽利多维奇模型
三、瞬时型NOx的形成
四、燃料型NOx的形成
第三节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一、传统低NOx燃烧技术
二、先进的低NOx燃烧器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
一、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
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
三、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四、吸附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第五节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一、电子束辐射法
二、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三、干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第六节 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评价
第十章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节 定义与排放源
第二节 蒸气压及蒸发
一、蒸气压
二、挥发与溶解
第三节 VOCs排放标准
第四节 VOCs污染预防
一、高性能环保产品的替代
二、工艺改革
三、蒸发散逸控制
第五节 燃烧法控制VOCs污染
一、VOCs燃烧转化原理及燃烧动力学
二、燃烧工艺
第六节 吸收(洗涤)法控制VOCs污染
一、吸收工艺及吸收剂
二、吸收设备
第七节 冷凝法控制VOCs污染
一、冷凝原理
二、气态污染物的冷凝分离
三、VOCs的冷凝
四、冷凝类型和设备
第八节 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
一、吸附工艺
二、吸附容量
三、多组分吸附
四、活性炭的吸附热
五、沸石转轮吸附浓缩技术
第九节 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
一、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的原理
二、生物法处理VOCs工艺
三、生物法工艺性能比较及其应用前景
第十节 光催化法控制VOCs污染
一、光催化法控制VOCs污染的原理
二、光催化法控制VOCs污染的工艺
三、光催化法适用范围与应用前景
四、光催化组合工艺控制VOCs污染
第十一节 多技术联用控制VOCs污染
一、吸附浓缩-催化氧化技术
二、吸附-冷凝技术
三、吸附-吸收技术
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节 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
二、交通源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第二节 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一、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与污染来源
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四、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
五、曲轴箱的污染物排放与控制
六、燃油蒸发排放控制
七、汽油车污染排放控制的*新进展
第三节 柴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一、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二、柴油机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四、柴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
第四节 新能源汽车
一、混合动力汽车
二、纯电动汽车
三、燃料电池汽车
第五节 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
一、城市交通综合规划
二、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三、关键的战略措施
四、减少空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环境
**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
三、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问题
一、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和臭氧层破坏现象
二、平流层臭氧形成及破坏机理
三、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四、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五、制定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三节 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一、酸雨问题
二、致酸前体物
三、控制措施与策略
第四节 大气汞污染
一、全球大气汞污染
二、人为源大气汞排放
三、控制措施与策略
第五节 大气棕色云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空气的物理参数(101 325 Pa)
附录二 水的物理参数
附录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 3095—2012)
附录四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自GB 16297—1996)
附录五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 13271—2014)
附录六 美国发布的VOCs控制技术导则规范
附录七 欧盟发布的VOCs控制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