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9年07月
ISBN:9787510097737
[十位:7510097738]
页数:186
定价:¥28.00
店铺售价:¥10.10
(为您节省:¥17.90)
店铺库存:1
本
![](/images/new1/loading1.gif)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https://chat.youlu.net/online.aspx?memberid=716732&r=1739013578)
15135041234
店主推荐图书:
-
¥4.1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4 10:29:24]
韩**
齐齐哈尔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9 16:48:38]
呼和浩特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9 15:00:31]
顾**
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24 08:37:21]
李*
巴彦淖尔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0-21 15:08:20]
叶**
西安市
《正版2册 呼兰河传 萧红 城南旧事 林海音四五六年级初高中小学生青少年版原著全集完整无删减世界文学》内容提要:
《呼兰河传(青少彩绘版)/青少年必读丛书》是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全书共分七章,前有序后有尾声,**文学巨匠茅盾作序。**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章、四章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章、六章、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萧红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之作。
《正版2册 呼兰河传 萧红 城南旧事 林海音四五六年级初高中小学生青少年版原著全集完整无删减世界文学》图书目录:
**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二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四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五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六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七章
**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尾声
《正版2册 呼兰河传 萧红 城南旧事 林海音四五六年级初高中小学生青少年版原著全集完整无删减世界文学》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萧红在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女子中学就读,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并考入女师大附中,未婚夫汪恩甲尾随而至,两人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今靖宇街玛克威商厦西侧灰色小楼,现为小型纪念馆)同居。
1932年,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将怀孕中的萧红抛弃。同年7月,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部写信求救:她被困在旅馆里,没有钱缴付600多元的食宿费,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到妓院。几天后,她又给编辑部打电话,说想借几册书看,因为已经失去自由,所以希望他们能把书送到东兴顺旅馆。报社编辑萧军接受委托前往。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进入市区,报社编辑们开始惦记萧红。萧军赶到旅馆,但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萧军事先留下的地址逃走。此后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今红霞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42年,31岁的萧红在历尽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反映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