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7 5 6 9 31 108 3499
本店铺共有 6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2
33%
商品问题
1
17%
发货问题
2
33%
其他
1
17%
已解决
6
100%
店主称呼:陈生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02085287516    地址:广东省 广州市 天河区 五山粤汉路22号笨牛图书
促销广告:满28元包邮,下午4点前付款当天发货。默认汇通 中通快递哦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特大好消息,小店满28元包邮(默认发汇通 中通快递)

包邮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山东省、河北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福建省、海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

不包邮偏远;地区

新疆,内蒙,青海,宁夏,西藏,地区均不包邮。

自2018年2月6日起停止发货,春节期间不定时上线处理订单,付款的订单将在2月24号左右陆续发出

平时下午4点前付的书一律当天发货,4点后的订单款第二天发货,谢谢大家选购我们的图书。
本店合作的快递是汇通快递。旧书库存不稳定,亲们拍之前最好咨询下客服是否有库存。
联系电话:02039354923 客服QQ:2910194587
店铺介绍
笨牛书店购书满18元包邮,本店为真实库存,查询有货的,可直接购买!需要请联系!本店同时承诺:本店售出的任何一本书都会先检查再发货,保证书籍无缺页,无破损等影响阅读的情况!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傅祖芸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信息论与编码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
ISBN:9787121024856 [十位:7121024853]
页数:394      
定价:¥35.00
店铺售价:¥35.00 (为您节省:¥0.00
店铺库存:3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02085287516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信息论与编码》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论述信息论与纠错编码的基本理论。共9章,内容包括:信息的定义和度量;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信息熵;信道和信道容量;平均失真度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三个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定理: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若干种常见实用的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以及信道纠错编码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方法。
本书文字通顺、概念清晰、系统性和可读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科研院所从事信息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研究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信息论与编码》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
1.2 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1.3 信息论发展简史与信息科学
第2章 离散信源及其信息测度
2.1 信源的数学模型及分类
2.2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2.2.1 自信息
2.2.2 信息熵
2.3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2.4 信息熵的惟一性定理
2.5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源
2.6 离散平稳信源
2.6.1 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定义
2.6.2 离散二维平稳信源及其信息熵
2.6.3 离散平稳信源的极限熵
2.7 马尔可夫信源
2.7.1 马尔可夫信源和m阶马尔可夫信源的定义
2.7.2 m阶马尔可夫信源的信息熵
2.8 信源冗余度与自然语言的熵
2.9 意义信息和加权熵
习题
第3章 离散信道及其道容量
3.1 信道的数学模型及分类
3.1.1 信道的分类
3.1.2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1.3 单符号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3.2 平均互信息及平均条件互信息
3.2.1 信道疑义度
3.2.2 平均互信息
3.2.3 平均条件互信息
3.3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3.4 信道容量及其一般计算方法
……
《信息论与编码》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书系统地论述信息论与纠错编码的基本理论。共9章,内容包括:信息的定义和度量;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信息熵;信道和信道容量;平均失真度和信息率失真函数;三个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定理: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若干种常见实用的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以及信道纠错编码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方法。 本书文字通顺、概念清晰、系统性和可读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科研院所从事信息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研究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