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6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3 8 14 13 46 160 11766
本店铺共有 2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发货问题
1
50%
退款问题
1
50%
已解决
2
100%
店主称呼:只卖正版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61483355    地址: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江苏大学
促销广告:圆通 满9元包邮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本店图书均为二手正版 78成新 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发货 有问题可以咨询QQ 530994338
店铺介绍
主营正版二手大学教材教辅类图书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何人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第5版)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
ISBN:9787040508840 [十位:7040508842]
页数:240      
定价:¥42.00
店铺售价:¥19.40 (为您节省:¥22.60
店铺库存:5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61483355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工业设计史(第5版)》内容提要:
《工业设计史(第5版)》不仅叙述了历史上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设计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设计师及其作品,而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了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这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必要的。
《工业设计史(第5版)》着重分析了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因、大致过程、各时期工业设计的特点、思潮变化和典型实例,以期勾画出一条工业设计发展的主要脉络。这对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五版对部分文字及图片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21世纪以来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进展。《工业设计史(第5版)》配套的数字课程教学资源也同步进行了修订。
《工业设计史(第5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
作者简介
何人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1958年3月出生,1984年12月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赴丹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工业设计系访问进修,1998—1999年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问进修。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
《工业设计史(第5版)》图书目录:
绪论
篇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概述
章 设计的萌芽阶段
节 设计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生存设计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节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
第二节 国外的手工艺设计
第二篇 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
概述
第三章 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节 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
第二节 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
第三节 18世纪的设计风格
第四节 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
第五节 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
第六节 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
第七节 新条件下的设计
第四章 机械化与设计
节 英国的纺织工业
第二节 技术与设计
第三节 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
第四节 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
第五节 标准化与合理化
第五章 设计改革
节 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第三节 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
第四节 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
第五节 芝加哥学派
第六节 新艺术运动
第七节 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
第八节 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三篇 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
概述
第六章 工业、技术与设计
节 美国的工业与设计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与设计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的手工艺与设计
第四节 新材料与现代设计
第五节 技术与设计
第七章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
节 美术革命
第二节 风格派
第三节 构成派与俄罗斯先锋艺术
第四节 走向现代主义
第五节 柯布西埃与机器美学
第六节 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
第八章 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节 艺术装饰风格
第二节 流线型风格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第九章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节 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
第二节 欧洲的工业设计师
第四篇 1940年至当代硇工业设计
概述
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
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第七节 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第八节 公司识别计划
第九节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第十节 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节 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第二节 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第三节 波普风格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
第五节 解构主义
第六节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第十二章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 美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第三节 欧洲及日本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第四节 中国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