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0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3 3 4 2 18 52 1712
本店铺共有 14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1%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1
7%
商品问题
5
36%
发货问题
5
36%
退款问题
2
14%
其他
1
7%
已解决
14
100%
店主称呼:莹莹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814101068    地址: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区 广州番禺大学城
促销广告:满26包邮 ( 西北五部除外)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莹莹书店满48元部分地方包邮
店铺介绍
正版二手莹莹书店满26元部分地方包邮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通信原理(第2版)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111240594 [十位:7111240596]
页数:388      
定价:¥39.00
店铺售价:¥9.80 (为您节省:¥29.20
店铺库存:4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814101068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通信原理(第2版)》内容提要:
《通信原理》在模块级、系统级层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通信系统的原理。除包括通信系统原理的主体内容、习题和部分习题答案外,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还有几个突出特点:(1)便于自学,即通过每章的开始和小结,总结性地说明本章的学习方法、主要内容等,以期对读者学习起到一下的指导作用;(2)在习题中增加了仿真实验性内容,对加深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十分有益;(3)增加了新的内容,《通信原理》第10章介绍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方法,这是当前通信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信原理》共分10章,内容包括: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信道、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信号传输与*佳接收原理、正弦载波数字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同步原理和通信系统的数字化方法等。
《通信原理》可以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通信原理(第2版)》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1.2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2.1通信系统的分类
1.2.2通信方式
1.3信息及其度量
1.4主要性能指标
1.5通信发展简史
1.6小结
1.7思考题
1.8习题

第2章数学基础
2.1信号系统基础
2.1.1信号的分类及其典型信号
2.1.2信号的几种运算
2.1.3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工具--傅里叶级数
2.1.4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
2.2概率论基础
2.2.1 概率
2.2.2随机变量
2.2.3三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2.3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
2.3.1随机过程的概念
2.3.2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4平稳随机过程及其数字特征
2.5高斯噪声
2.5.1高斯随机过程
2.5.2窄带高斯噪声、白噪声、带限白噪声
2.6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8周期平稳随机过程
2.9数理统计简介
2.9.1信号检测准则
2.9.2*大似然估计
2.10小结
2.11思考题
2.12习题
2.13仿真实验题--随机过程实验

第3章信道
3.1恒参信道
3.1.1有线电信道
3.1.2微波中继信道
3.1.3卫星中继信道
3.2随参信道
3.2.1陆地移动信道
3.2.2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3.3信道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3.3.1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3.3.2 随参信道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3.3.3广义信道
3.4信道容量的概念
3.5小结
3.6思考题
3.7习题
3.8仿真实验题

第4章模拟通信系统
4.1 概述
4.1.1 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4.1.2调制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4.1.3调制系统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参数
4.2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调幅
4.2.2**载波双边带调制
4.2.3单边带调制
4.2.4残留边带调制
4.3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分析模型
4.3.2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4.3.3调幅信号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4.4非线性调制(角调制)的原理
4.4.1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频分复用技术
4.8小结
4.9思考题
4.10习题

第5章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5.1 概述
5.1.1问题的描述
5.1.2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5.1.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5.2数字基带传输中的码间串扰和噪声
5.2.1误码产生的原因
5.2.2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性
5.3部分响应系统
5.3.1第1类部分响应波形
5.3.2部分响应的一般形式
5.4二进制信号的*佳接收
5.4.1 问题的描述及*佳接收机结构
5.4.2*佳接收滤波器
5.4.3*佳检测
5.4.4二进制*佳接收机性能分析
5.4.5*佳基带传输系统
5.5 眼图
5.6均衡技术
5.6.1时域均衡原理
5.6.2均衡效果的衡量
5.6.3均衡器的实现与调整
5.7小结
5.8思考题
5.9习题
5.10仿真实验题
5.10.1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5.10.2匹配滤波器信号检测

第6章正弦载波数字调制
6.1 概述
6.2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2.1二进制振幅键控
6.2.2二进制频移键控
6.2.3二进制相移键控
6.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1 相干(相关)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2 非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3其他解调方法
6.4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4.1 误码率
6.4.2频带宽度
6.4.3对信道特性变化的敏感性
6.4.4设备的复杂程度
6.5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6.5.1 多进制振幅键控
6.5.2多进制频移键控
6.5.3多进制相移键控
6.5.4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6.5.5振幅相位联合键控系统
6.6小结
6.7思考题
6.8习题
6.9仿真实验题--正弦载波数字调制

第7章现代数字调制
7.1偏移(或交错)四相相移键控
7.1.1 QPSK及其存在的问题
7.1.2 OQPSK的调制
7.1.3 OQPSK的功率谱
7.1.4 OQPSK的解调及其误码性能
7.2 1π/4四相相对相移键控(π/4-DQPSK)
7.2.1π/4-DQPSK的调制、解调原理
7.2.2π/4-DQPSK系统误码率
7.3 *小频移键控、高斯*小频移键控
7.3.1连续相位的频移键控
7.3.2*小频移键控
7.3.3高斯*小频移键控
7.4正交频分复用模型
第8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差错控制编码
第10章同步原理
第11章现代数字通信理论与技术简介
附录
附录A Q函数及其近似计算
附录B仿真实验中M文件的说明
B.1 仿真环境
B.2 M文件说明
附录C CCK64-QPSK扩频补码集
附录D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E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功率谱密度推导
参考文献
……
《通信原理(第2版)》文章节选:
近十几年通信、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比人们预测的发展更加迅速,给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改革动力,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式必须不断改进、更新,以适应通信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本书第1版成书以来,已有4年多时间,期间数字通信技术又有一些新的发展,要体现这些新的内容,也是本次改版的宗旨之一。
“通信原理”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如何改,是放在通信领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我们通过十多年的“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认为对于这门课,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是在回答“是什么”的情况下,适当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定位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博士生层次的教学是要在了解前人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然而,在这三个层次上,“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又具有它的共性,都要培养学生在模块级、系统级层次上去研究、分析和设计通信系统,在分析设计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相关的数学知识,如: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等。但是,众所周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并驾齐驱,计算机不但早已成为通信系统的设计工具,同时也成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背景,我们主要力求突出如下几点:
1.新体系。以往“通信原理”的教材主要是阐述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设计通信系统和模块,没有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我们在阐述传统通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可以将计算机作为通信系统和模块的“实验室”,所以在教材中有意识地加入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但能掌握传统的通信理论,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可完成通信系统的系统级、模块级的设计型实验,从而加深对通信理论的理解,锻炼设计现代通信系统的能力。
2.精内容。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原则,同时在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思想指导下,精心选择了教材的内容,力争做到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真正在系统级、模块级层次上,从理论和计算机仿真两个方面,掌握分析和设计通信系统的方法。
3.易读性。为了便于自学,掌握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学习每个知识点的目的性,在教材中的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段简短的引言,以说明本章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学习本章,以及本章学习的目标。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对本章学习的内容给予了小结,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本章的内容,并给出一些建议。通过每一章的引言和小结,增强教材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