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2年05月
ISBN:9787300156781
[十位:7300156789]
页数:260
定价:¥39.00
店铺售价:¥31.20
(为您节省:¥7.80)
店铺库存:1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165232901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研究》新旧程度及相关说明:
全部正版,拍下付款即可,缺货会通知,不议价,不包邮,无法指定快递,谢谢亲的理解和支持,祝亲购书愉快!
店主推荐图书:
-
¥118.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7 01:33:08]
石**
大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23 20:58:42]
吴**
东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9 21:37:47]
王*
重庆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7 19:01:41]
毕**
上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1-16 09:54:07]
赵**
咸阳市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研究》内容提要:
《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教材系列/心理学译丛》编著者约瑟夫·福加斯。
《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教材系列/心理学译丛》是一部研究人与人之间日常交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题包括我们人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社会影响过程和群体中的交际。本书对以往的心理学知识没有采用臆断或生吞活剥的做法,而是通过大量练习、活动、数据和例证,使具有各种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些资料。本书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这些材料与日常社会生活问题的关联。 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_(澳)福加斯 ,张保生 等译_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_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研究》图书目录:
**章 绪论:人类交际心理学
一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 社会交际的过去和现状:历史pl顾
四 社交技能与羞怯
五 研究社会交际的途径
六 人性模型和社会交际
七 人类交际的科学理论
八 使用本书的一些建议
第二章 观察他人:准确性问题
一 物理知觉与社会知觉
二 对人知觉的研究范围
三 对人知觉判断的准确性
四 什么是“准确的”判断
五 情绪观察的准确性
六 个性晶质知觉的准确性
七 情绪对人物知觉判断的影响
八 定型--不准确性之源
九 一些具体结论
第三章 按照期望观察人:内隐个性观
一 内隐个性观
二 个人构念和角色积贮测验
三 关于内隐个性观的研究
四 个性文化论
五 知觉和分类
六 对人知觉和人物类型
七 那人具有多少“典型性”
八 “典型”人物总是更易判断吗
九 人物分类的偏见影响
十一 些实际意义
十二 小结
第四章 印象形成
一 格式塔方法和**品质假说
二 印象形成的算术模型
三 信息整合研究
四 算术模型的一些问题
五 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六 光环效应
七 首位和近位效应
八 定型和分类偏见
九 其他由期望而生的偏见
十 否定性偏见
十一 宽厚偏见
十二 小结
第五章 对人进行推论:归因理论
一 海德和归因逻辑
二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
三 凯利的多维归因模型
四 归因模型的某些假定
五 归因研究
六 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七 对富有和贫穷的解释
八 责任归因
九 归因中追求因果关系的偏向
十 追求内部归因的偏向
十一 行为者一观察者偏向
十二 突出性效应
十三 反一致性信息的偏向
十四 利己偏向
十五 虚假一致性偏向
十六 “公平世界”假说
十七 概要和小结
第六章 自我归因: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一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二 自我归因过程
三 作为观察者的行为者:客观自我觉察
四 自我归因对动机的影响
五 自设障碍策略
六 习得性无助
……
第七章 人际交流:语言的使用
第八章 非言语交流
第九章 各种非言语信息
第十章 给人以好的形象:印象整饰
第十一章 人类社交性:亲和与吸引
第十二章 个人关系的发展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
第十四章 社会影响:从众、服从和领导
第十五章 群体中的交际
第十六章 社会交际的生态学、方法论和应用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研究》文章节选:
这种交际环境与我们所经历的西方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的社会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置身于陌生人的包围之中,要在大街上或公共场所中看见一张熟识的面孔真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许多社会学家已对小规模村社向大规模社会的巨大变迁给人类交际带来的影响做过考察。在小村社或“初级群体”(参见第十五章)中,大家彼此都互相认识,经常见面,群体生活和个人生活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社会交际是生活的**,每个人都在数不清的场合中与他人建立关系,任何人都别想隐居起来或使自己与他人隔绝。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他人交往大概就像吃喝或呼吸那样自然--对大多数个人来说,它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难以应付的事情。
当然,初级群体中少数人之间的持续交往,并不像田园诗那般和谐。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性适应的代价是社会奴役与个人自由的丧失。尽管今天嬉皮士等的群居村或村社中的生活也许唤起了某些人的怀旧感,但那些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可以证实:这种小的初级群体往往比在陌生人社会中可能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更加专制。
从小村社的灭亡到大社会的诞生是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历史学家们把法国大革命定为这一发展历程的转折点。直到18世纪,小群体、家庭、氏族或村社等原始的社会单位的统治,对大多数人来说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国大革命和启蒙哲学为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启蒙的理性主义哲学主张,个人只有从村社生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初级群体”的哺养(和束缚),才能成为独立的、理性的和幸福的人。
人类大概花了数万年的时间来适应那种小的熟人群体的生活要求,相比之下,*近这几百年或许太短暂了,所以使得我们对社会关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革还不能适应。在这里,争论理性主义哲学、法国大革命的资产**政治理想以及工业革命的需求,哪一个是造成简单面对面交际的村社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工业化社会中,这种古老的社会生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全都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即在作为一个物种的我们尚未经历太多时间去适应的环境中,继续我们的社会生活。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出现的那种大社会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我们在街道上看见的是千姿百态的陌生面孔,一转脸就记不清了,我们同这些人甚至永远也不会说上一句话、交换一个手势。我们认识的那些人,比如朋友、亲戚或熟人,散布在各个地区和各行各业;我们只是周期性地见到他们,彼此的生活只有很小的交集。我们可以和他人在一起工作、娱乐、过家庭生活或满足业余爱好,但很难有哪一个人能够满足我们在所有这些不同的活动中的需要。我们都过着高度特殊化的、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生活,同某些人一起工作,同另一些人一起娱乐,又同其他一些人组成了家族和家庭。
……
《社会交际心理学 人际行为研究》编辑推荐与评论:
《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研究/教材系列/心理学译丛》编著者约瑟夫·福加斯。本书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这些材料与日常社会生活问题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