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1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18 6 10 6 23 88 3679
本店铺共有 9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1
11%
服务态度问题
1
11%
商品问题
2
22%
发货问题
3
33%
退款问题
2
22%
已解决
9
100%
店主称呼:未付款订单不保留库存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65232901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市南区 买书加微信17660908355电话不接哦
促销广告:买书加微信17660908355电话不接哦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微信:17660908355 常见问题回答如下:1.是否正版?答:正版 2.图书品相?答:原则上标十成新的是库存新书,未标明的是二手书,8成新左右,由于只能上传一种品相加上库存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中,介意品相的情提前说明,一律以本店最终确认为准!图书是特殊商品,不接受无理由退货等无理要求,看好再买,不同意的不要付款!二手书默认无盘,无答案附件等,有笔记划线不影响阅读,对二手书品相介意的慎拍,我们发货按付款顺序先发品相最佳的。3.可否包邮?答:正版图书微利经营,不议价不包邮。4.邮费多少?答:提交订单,系统会提示邮费,根据书的数量,距离等决定,无法笼统回答。5.可否自提?答:无法自提。6.可以发顺丰?发到付?答:不发顺丰,不发到付。7.运输方式?答:随机不指定,以实际收到为准。无法指定快递。8.付款后多久能发货?答:一般付款第二天即可安排发出【注:非发货时限承诺】9.发货后多久能收到?答:江浙沪京津冀等周边发货后一般3,4天左右到达,偏远地区无法承诺。
店铺介绍
本店库存不断更新,敬请收藏本店。因人手有限,还有大量的书暂未上传,如未找到所需图书,可联系本店订购。微信:17660908355 QQ: 2368168282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谢谢您再次光临!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书名:电路分析
作/译者:嵇英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路分析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
ISBN:9787121218583 [十位:7121218585]
页数:320      
定价:¥39.00
店铺售价:¥31.20  十成新  (为您节省:¥7.80
店铺库存:1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165232901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电路分析》新旧程度及相关说明:
全部正版,拍下付款即可,缺货会通知,不议价,不包邮,无法指定快递,谢谢亲的理解和支持,祝亲购书愉快!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电路分析》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电路分析”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着重讲述了线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内容包括:电路模型与基本规律,电路定理,电路的时域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拉普拉斯变换和网络函数,电路的矩阵分析初步,滤波器分析设计初步;*后简单介绍了Multisim仿真软件。本教材特别注重从电路理论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点衔接出发,承上启下,把理想运算放大器等器件知识贯穿于各章节中,为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电路分析_嵇英华_电子工业出版社_
《电路分析》图书目录:
第1章 电路模型和基本规律 1
1.1 电路模型和集中参数假设 1
1.1.1 电路模型 1
1.1.2 集中参数假设 1
1.2 电路的基本变量和关联参考方向 2
1.2.1 电流 2
1.2.2 电压 3
1.2.3 关联参考方向 4
1.3 电功率 5
1.4 基尔霍夫定律 7
1.4.1 电路中的几个常用名词 7
1.4.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7
1.4.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9
习题1 10
第2章 电路元件 12
2.1 理想二端电路元件的分类 12
2.2 理想二端电路元件 12
2.2.1 二端电阻元件 12
2.2.2 二端电感元件 18
2.2.3 二端电容元件 22
2.3 独立电源 25
2.3.1 理想独立电源 25
2.3.2 实际电源 28
2.4 基本信号 29
2.4.1 复指数信号 29
2.4.2 阶跃函数 30
2.4.3 冲激函数 31
2.5 多端元件 32
2.5.1 受控电源 32
2.5.2 回转器 35
2.5.3 理想变压器 36
2.5.4 耦合电感 38
2.6 运算放大器 40
2.6.1 运算放大器简介 40
2.6.2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 41
2.6.3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简单应用 42
习题2 44
第3章 电阻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 49
3.1 支路电流法 49
3.2 节点电压分析法 50
3.3 网孔电流分析法 57
习题3 62
第4章 电路定理 67
4.1 线性电路和叠加定理 67
4.2 替代定理 72
4.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74
4.3.1 戴维南定理 74
4.3.2 诺顿定理 75
4.3.3 定理应用分析 76
4.4 互易定理 81
4.5 *大功率传输定理 84
习题4 87
第5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90
5.1 动态电路的初始条件 90
5.2 常系数微分方程经典解法 93
5.3 一阶RC电路的响应 94
5.3.1 一阶RC电路的电路方程 94
5.3.2 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5
5.3.3 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97
5.4 一阶RL电路的响应 99
5.4.1 一阶RL电路的电路方程 99
5.4.2 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0
5.4.3 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1
5.5 一阶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 102
5.6 简单二阶动态电路 106
5.6.1 RLC串联电路方程的建立 106
5.6.2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8
5.6.3 RLC串联电路对阶跃函数的零状态响应 110
5.6.4 一般二阶电路分析 113
习题5 115
第6章 正弦稳态分析 118
6.1 正弦稳态分析基础 118
6.1.1 正弦量及其三要素 118
6.1.2 复数基础知识简介 121
6.1.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25
6.2 阻抗、导纳和相量模型 127
6.2.1 三种基本元件(R、L和C)的VCR的相量形式 127
6.2.2 阻抗和导纳 131
6.3 正弦稳态混联电路的分析 135
6.3.1 节点电压分析法 136
6.3.2 网孔电流分析法 138
6.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 140
6.3.4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图求解法 141
6.4 含有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的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42
6.4.1 耦合电感VCR的相量形式 142
6.4.2 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 142
6.4.3 含有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的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 144
6.5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146
6.5.1 二端网络的瞬时功率 146
6.5.2 二端网络的平均功率 146
6.5.3 二端网络的无功功率 147
6.5.4 二端网络的功率因数和视在功率 149
6.5.5 二端网络的复功率 150
6.5.6 正弦稳态电路中的二端网络的*大功率传输 151
6.6 非正弦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稳态电路的分析 154
6.6.1 电路与电子技术中常见的非正弦周期性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表示 154
6.6.2 非正弦周期性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156
6.6.3 非正弦周期性信号激励下的电路的稳态响应 157
习题6 158
第7章 三相电路 163
7.1 三相交流电路 163
7.1.1 对称三相电源 163
7.1.2 三相电源的连接法 164
7.1.3 三相电路 166
7.2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67
7.2.1 Y0 -Y0连接的对称三相电路 167
7.2.2 Y-△连接的对称三相电路 168
7.3 不对称三相电路 170
7.4 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 173
7.4.1 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功率因数 173
7.4.2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功率因数 174
7.4.3 三相功率的测量 174
习题7 176
第8章 电路复频域分析法 179
8.1 拉普拉斯变换 179
8.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80
8.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82
8.4 运算电路 185
8.4.1 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表达式 185
8.4.2 理想电路元件VCR的运算表达式及运算模型 186
8.4.3 运算分析方法 187
8.5 网络函数 189
8.6 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 192
8.6.1 正弦稳态的网络函数 192
8.6.2 网络函数的频率特性 193
8.6.3 RLC串联谐振电路 193
8.6.4 RLC并联谐振电路 196
习题8 198
第9章 双口网络 200
9.1 双口网络的参数 200
9.1.1 双口网络的导纳矩阵与Y参数 201
9.1.2 双口网络的阻抗矩阵与Z参数 203
9.1.3 双口网络的混合矩阵与混合参数 204
9.1.4 双口网络的传输矩阵与传输参数 206
9.1.5 双口网络的各种参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209
9.2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12
9.2.1 Z参数等效电路 213
9.2.2 Y参数等效电路 213
9.2.3 H参数等效电路 214
9.3 双口网络的连接 216
9.3.1 双口网络的级联 216
9.3.2 双口网络的串联 217
9.3.3 双口网络的并联 219
9.3.4 双口网络的混联 220
9.4 负阻抗变换器 221
习题9 222
第10章 图论 227
10.1 图论的基本定理 227
10.2 回路分析 229
10.2.1 回路分析的两个基本规律 229
10.2.2 线性时不变网络的回路分析 231
10.2.3 回路阻抗矩阵的性质 232
10.3 割集分析 233
10.3.1 割集分析的两个基本规律 233
10.3.2 线性时不变网络的割集分析 235
10.3.3 割集导纳矩阵的性质 236
10.4 B和Q之间的关系 236
10.5 支路电压、电流关系的矩阵形式 238
10.5.1 用支路阻抗矩阵表示的支路电压、电流关系的矩阵形式 238
10.5.2 用支路导纳矩阵表示的支路电流、电压关系的矩阵形式 240
习题10 243
第11章 滤波器设计 246
11.1 滤波器的设计基础 246
11.1.1 分贝 246
11.1.2 滤波器的定义与分类 247
11.1.3 频率和阻抗的归一化 249
11.2 无源滤波器 250
11.3 有源滤波器 254
11.3.1 一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254
11.3.2 一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254
11.3.3 有源带通滤波器 255
11.3.4 带阻滤波器 256
11.3.5 巴特沃思逼近的概念 257
11.3.6 有源二阶电路的频率特性 259
11.4 滤波器的快速设计方法 261
习题11 267
第12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 269
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简介 269
12.2 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基础 270
12.2.1 仿真软件 Multisim 2001简介 270
12.2.2 仿真软件 Multisim 2001的电路应用实例 272
12.3 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在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应用 274
12.4 Multisim 2001仿真软件在电路中的**应用 279
12.4.1 直流工作点的分析 279
12.4.2 瞬态分析 280
12.4.3 交流分析 282
12.4.4 扫描分析 283
习题12 288
习题参考答案 292
附录A 常用电阻电容电感的分类与识别 300
参考文献 309
《电路分析》文章节选: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电路分析”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应用、实用为原则,适应知识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既便于教师教学参考又便于学生自学。
电路理论是根据电路模型探讨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电路的电气特性。电路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电路分析,二是电路综合设计。
电路分析是根据给定电路的结构及有关参数,计算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及电流,研究电路的激励(输入)与响应(输出)之间的关系,分析电路的电气特性。电路综合是在给定电路系统的输入(激励)与输出(响应)之间的规律(或技术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设计电路的形式并计算电路元件的参数,从而确定电路的结构。本书在**介绍电路分析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应用综合能力,也简要讨论了电路综合(设计)。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电路分析基础:主要介绍了电路模型和电路分析的基本规律(电路元件约束规律、电路拓扑结构约束规律);电阻电路分析方法、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分析的基本方法,电路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2)频域分析与网络系统:**阐述了拉普拉斯变换与网络函数、双口网络和线性电路矩阵分析法。
(3)现代电路系统设计:简要介绍滤波器设计基础与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与电路设计技术。
在保证教材结构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注重从电路分析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点衔接出发,承上启下,把二极管、晶体管、理想运算放大器等器件知识贯穿在相应的章节中,尤其是运算放大器作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器件,理想器件的运用与分析在各章节部分都有体现。
全书共分12章,江西师范大学的嵇英华编写第1章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张国平编写第3、6、9、12章,刘淑琴编写第4、7、10、11章,蔡十华编写5章、附录,并主要负责全书电路图的编辑工作,井冈山大学的刘清编写第2、8章。
江西师范大学“电路分析”课程是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是江西师范大学电气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感谢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师范大学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多位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有错误或不完善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