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801959195
[十位:7801959191]
页数:187
定价:¥32.00
店铺售价:¥22.40
十成新
(为您节省:¥9.60)
店铺库存:1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165232901
店主推荐图书:
-
¥118.40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9 15:53:22]
张**
广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20:22:51]
邱**
泰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7 20:14:57]
沈*
宜昌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4 22:47:14]
鄂尔多斯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12-23 21:17:39]
苑**
包头市
《中国古代预言》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预言有着广为流传的领域。帝王信奉预言,因为预言为他们的登基提供了无可辨驳的理论依据,使得他们心字理得地做起了“真命天子”。平民百姓相信预言,天灾人祸的动乱年代,预言给他们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有些是为了迎奉主子的阿谀之徒,有些是为了获取功名的钻营之士。言之凿凿者有之,含含混混者有之,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到处盛行预言,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地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即使是当权者禁止预言传播时,民间也会私下流行,屡禁不绝。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真相,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
《中国古代预言》图书目录:
绪言
**章 源远流长的预言
一 未卜先知的启示
二 引经据典的谶纬
三 禁而不绝的童谣
四 图文并茂的《推背图》
五 真假难辨的《烧饼歌》
第二章 天下预言面面观
一 从阴阳五行到五德终始
二 变化无穷的文字游戏
三 让图画来说话
第三章 预言真能昭示未来吗?
一 改朝换代的真相
二 模棱两可的猜测
三 改牵强附会的圆饰
四 预言与预言家
第四章 预言与社会
一 预言与宗教
二 预言与科学幻想
三 预言与预测学
结束语
附录一 古代预言纪事
附录二 马前课
《中国古代预言》文章节选:
**章 源远流长的预言
一 未卜先知的启示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早的预言是同占梦联系在一起的。
梦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做梦作出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在古人看来,梦是难以理解的。依稀朦胧、复杂多变、奇异荒诞的梦境神秘莫测,而有时出现动作表情、声音颜色乃至气味知觉各种细节,却又使人如身历其境。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梦的情节,**的途径就是把梦与做梦以后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区分何种梦是吉兆,何种梦是凶兆。《易经》称“梦主凶吉”。对梦的解释就成了以后发生事情的预告,同时有着形象生动的内容描述。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曾经昏睡了七天七夜,醒来以后,告诉身边的人,他是到上帝那儿去了,玩得很高兴。他说:“我之所以耽搁了好多天,是因为学了一些东西。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会大乱,五世不得安宁。等到国内平定后,就会在诸侯中称霸。对于秦国的将来,上帝也一一作了指点。”说完这些,秦穆公叫公孙支如实记了下来。这预言性质的记载以后果然应验了,于是,人们称之为“秦谶”。
从古代的传说来看,上帝知道人世间的未来,有机会便会告诉人类,但他有时却又不肯明白说出,只用一些比喻的东西来作些暗示,令人绞尽脑汁,颇费猜详。这种预言就叫做“谶”。
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在晋国也重复了一次。晋国的赵简子患病,一连五天不省人事,臣下慌了手脚,请来了名医扁鹊。扁鹊诊视后,连连说不碍事,必定像秦穆公一样,睡满七天就会醒来。果然,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如期醒来,绘声绘色地告诉身边的大夫:“我到了上帝那儿,同许多神灵在钧天游玩,听广乐,赏万舞,那种音乐舞蹈与人间的截然不同。我玩得快乐极了。突然,有一头熊要来抓我,上帝命令我射它,我一箭就射死了这头熊。接着,又有一头罴扑过来,我照样一箭,罴也死了。上帝非常高兴,赏了我不少东西。这时,我看见儿子站在上帝的身边,上帝指着一条狗对我说:‘等你儿子长大时再给他吧!’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衰落下去,过七世后就会亡国;赢姓将在范魁以西打败周人,但无法占有这些土地。”赵简子让董安于记下这些话,藏了起来。历史上称为“赵谶”。后来的事情居然丝毫不差地发生了。赵简子灭了晋国两家*有权势的**——范氏和中行氏,这才知道梦中射死的一熊一罴就是他们的象征;他的儿子赵襄子带兵灭了代国,应验了上帝赐狗的梦兆;而晋国居然也是在定公之后传了六代,到静公时灭亡了。至于赢姓打败周人,指的是赵氏本姓赢,周人是指与周王室同姓的卫国,晋亡国之后,赵成侯三年,起兵伐卫,攻占卫国乡邑。
通过做梦的形式,得到上帝的启示,转告上帝的预言,方法固然不错,可是,人人都要做梦,而每个人又要做许多梦,究竟谁的梦或者说哪个梦才能算是上帝的启示呢?如果说按照上述标准的话,那么只有睡了七天七夜不醒的人才有资格转告上帝的预言?显然,无论采用哪类梦兆,都会解释不清,要么预言多得数不胜数,要么预言少得出奇。
古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采用梦兆的形式既然不方便,那么就改为由**、由上帝的使者捎口信的办法吧,岂不更加直截了当?
战国时期,就有一些声称可以直接同鬼神来往的方士,宣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药等等。秦始皇是*相信**方术的,他在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没有结果后,于公元前215年继续派燕地方士卢生人海寻找仙人。卢生同样找不到**,也觅不到不死之药,却带回来一本图书,上面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秦始皇得知此事,立刻命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上击“胡”(即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他万万没想到,这句预言竟然在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身上应验,“胡”不是指胡人,而是胡亥!想传皇位于十世、百世、万世的始皇帝,传到二世就亡国了。
有件事却传得更玄奥。公元前211年,秦朝有个使者从东方来,晚上经过华阴时,突然被人从前面挡住去路,递给他一块玉璧,还说:“请你替我送给滈池君,还告诉他,今年祖龙要死了。”说完就不见了。当时长安西南确有一滴池,但谁是滈池君却无人知晓。使者向上汇报了此事,秦始皇非常不高兴,尤其是他得知那块璧竟是八年前渡江时沉在江里的,更得有点不安。他请人卜卦,答案是“游徙吉”,于是,他就出游南方,想避开这个恶运。事情竟然这么凑巧,第二年,秦始皇就病死在出游的路上。人们都认为,“祖”就是始祖,开始的意思,而“龙”指的就是皇帝,这则预言早就预测了秦始皇的死期。
看似神秘的预言有时却并不神秘。秦始皇病死前几个月,有流星坠落在东郡,陨石上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这种明目张胆的诅咒再也不用去绕弯子猜测了,秦始皇下令把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杀了,连那块陨石也销毁了。而历史的发展却表明这句谶言是十分准确的。
历史学家司马迁如实地记下了上述种种预言,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相信预言,恰恰相反,他是把一些预言产生的来龙去脉在《史记》一书中交代得明明白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为了使戌卒响应起义,便在鱼腹中塞进写有“陈胜王”三字的帛书,让人买鱼烹食时发现后感到吃惊,甚至让吴广晚上在驻地的神祠边丛林中像狐鸣似地呼叫“大楚兴,陈胜王”。正因为当时民间流行谶言,许多人相信谶言,所以,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手法居然有着神奇的功效。陈胜登高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
二 引经据典的谶纬
谶言的流行,可以招徕一批信徒,而偶然的应验,也会使人深信不疑。可是,光靠一些故事情节和梦兆编造的谶言,未免有些杂乱无章。因此,汉代的文人动足脑筋,掀起了宣扬预言的高潮。
相传《倜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等书都是孔子亲手删订的,传授给儒家学派的门生弟子。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地位日益巩固,这些书也就成了经典著作。于是,许多儒生就按照自己的意图写出解释经典的著作,说是孔子生怕经文内容深奥,后人难以理解其中的真实意义,所以要另立一类解释性的著作。 “经”如同纺织时的直丝,“纬”如同纺织时的横丝。经书和纬书配合使用,才能真正了解圣人的启示。因此,每一本经书都有不少与之相应的纬书。
纬书的内容和谶言一样,都是变相的隐语,可以由人作出各式各样的解释,所以,习惯上就合称为“谶纬”之学。在汉代,这是一门学问,有的文人就专门靠它吃饭,做博士,收学生,升大官。
既然是门学问,就要灵活应用。西汉昭帝时,人们纷纷传说泰山下的一块卧石自己站立起来,上林苑中的枯柳突然绽发新芽。于是,一个名叫眭弘的儒生就说根据书上的预言,皇帝应该让位给贤人。想不到昭帝大怒,说他妖言惑众。这样,眭弘就糊里糊涂掉了脑袋。
王莽时候的文人要幸运得多。作为太后的侄子,王莽扶立了九岁的平帝登基,自己做了“安汉公”。接着就不断有人报告出现祥瑞,五年之中出了七百余件,都说预示着汉朝气数已尽,新的天子将会出现。于是王莽干脆毒死了小皇帝,另立一个两岁的婴儿做天子。当月,就有入送上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说是开井时掘得,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红字。依据这条预言,王莽顺顺当当地做起了“摄皇帝”。后来,奇迹越来越多,巴郡出现石牛,扶风得到石文,还有人献上“天告帝符,献者封侯”字样的铜符帛图,无不表明王莽应做真命天子。接下来又有一位名叫哀章的人,他事先准备了两个铜柜,一个上面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个“某”,便是汉高祖刘邦,他是五帝中的赤帝,现在要把皇位传给黄帝。哀章准备的“金匮图”和“金策书”是既有图又有书,明言王莽应当做天子,而皇太后必须顺应天命。他还开列了一个名单,说是王莽登基后的辅佐大臣,除了原有的大臣八人之外,还加上两个吉祥名字的人物——王兴、王盛,未了还没忘记添上自己的名字,总共十一人,都已署定了官爵。那天晚上,哀章换上黄衣,亲自把铜柜送到高祖庙里,交给主管官员。王莽得到消息,翌日便���到庙里拜受了这两个“神柜”——接受汉高祖的禅让,当起了真命天子,刘姓的天下就转到了王姓的手中。出色的预言家哀章功劳不小,稳稳当当地做了国将,封为美新公,与当时**的国师刘歆同列于上公之位。
通过预言大肆宣扬改朝换代,利用预言来证明夺取别人皇位的合理,在中国历史上,王莽大概是*早的***。尽管他煞费苦心地倡导谶纬符命,自称承天受命,可惜好景不长,前后在位十多年,扰民伤财,引发了各地百姓的起兵造反,*后落到身首异处,被人割去舌头的下场。可叹的是当乱兵攻入首都长安时,王莽仍然怀抱符命不放,口中念念有词: “上天生德给我,汉兵敢对我怎么样?”
刘秀当皇帝也要利用预言。不过,他比王莽要有利得多,至少他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打着从外姓手中夺回汉朝天下的旗号,当然是名正言顺的了。
公元22年,南阳闹饥荒,打家劫舍风行,一个名叫李通的人找到刘秀,拿出**的图谶书,告诉他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预言,劝他立刻起兵,光复大业。虽然起初刘秀犹豫不决,可是看到天下已经大乱,群雄角逐,王莽垮台也是指日可待的,就决定顺应天命,替天行道,恢复刘姓的江山。
起兵需要寻找根据,做皇帝更要使人“口服心服”。刘秀起兵三年后,东征西战,势力急剧膨胀,各路英雄都无法与他抗衡,手下的将领就开始不断地劝他早日登基。他先前在长安读书时的同学强华及时送来了一份赤伏符,上面写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于是,臣下纷纷上前解释,说四七等于二十八,自高祖刘邦至刘秀起兵,正巧228年,不就是“四七之际”吗?另外,王莽时号称自己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继承汉朝的火德,而“火为主”不是分明说了刘秀应当以火德为天子吗?更何况符命上已经指名道姓地写明了上天的意思,“赤伏符”三字就是火德天子重建天下的意思。众口一辞的解释说得头头是道,也正合刘秀的心意,于是,他下令设坛场,祭天地,正式禀告上天,即位做了皇帝,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
应该承认,对光武帝来说,除了出身正宗之外,在天下大乱时能登上宝座,谶纬之学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久而久之,刘秀对预言的功能是深信不疑,变得言必称谶,事必依谶。有一次,他读到谶纬书中有一句“孙咸征狄”,恰好手下有人名叫孙咸,于是就任命他为平狄将军,行大司马事。他从赤伏符的“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中得到启发,认为卫国就是战国末年被迁到野王这个地方,玄武是水神之名而司空是水土之官,于是就联想到当时的野王县令叫王梁,便擢升他为大司空——“作玄武”!再如,他夜读《河图会昌符》,看到“帝刘之九,会命岱宗,诚善用之,奸伪不萌。赤汉德兴,九世会昌,巡岱皆当……封于泰山,刻石著纪,禅于梁父,退省五考”的语句后,立即下令择日举行封禅大典,率领臣下浩浩荡荡地开赴泰山。刘秀虔诚地信奉谶纬,甚至读谶纬书读得太多,居然发病昏了过去。
在刘秀的大力倡导下,东汉时期的谶纬书多得数不清,远远超过了王莽时颁布天下的四十二篇符命,仅官方核准的就有八十一篇,无论是数量还是地位,都占了儒家经书的上风。 谶纬符命的流行,使得王莽、刘秀都能做皇帝。当时任蜀郡太守的公孙述,乘王莽败亡、天下大乱之机,不甘据守四川一隅,遂自立为蜀王,后又自称天子,国号“成”。公孙述声称,谶书里早就写明“孔子作《春秋》,为赤制作,断十二公”,赤是汉,从高祖到平帝(包括吕后在内)正好是十二代,可见汉的历数已尽,不可能再有天命,即使刘秀有什么赤伏符,也是无效。他还援引了其他谶书的预言,说《录运法》有“废昌帝,立公孙”的句子《括地象》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授神契》则有“西太守,乙卯金”的说法,所有这些都证明姓公孙的应当受天命,尤其是他以西方的太守起家,应当去乙(轧)绝卯金(到)。为了与谶言相印证,他还宣称有龙从他房中飞出,晚上看到闪闪发光,同时,他手上的掌纹也有“公孙帝,,三字。公孙述多次散发檄文,大肆宣扬这些谶言祥瑞,想使人相信只有他才是真命天子。
面对公孙述的舆论攻势,刘秀不得不认真对付,他从心底里害怕万一谶纬里真的有别人做天子的证据。于是,当上皇帝的刘秀给自称为皇帝的公孙述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我也看了书,《西狩获麟谶》上说“乙子卯金”是指汉高祖刘邦乙未年受命称帝,“光废昌帝,立子公孙”是指当年霍光废掉昌邑王而另立皇孙病己(即汉宣帝),至于“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这句话是指姓公孙的黄帝做了土德之君,以上的预言都与你无关。刘秀在信中还说,谶书中早有记载,汉朝得天下共920年,亡在名叫蒙孙的皇帝手中,取代汉的是丞相当涂高,难道你公孙述就是当涂高?你说掌心有奇纹,无非是从王莽那儿学来的把戏,不足为奇。你的年纪大了,不为自己,也该替妻子儿女想想,不要来争夺这天下的神器了。公孙述收到刘秀的信后,并没有回信,还是做他的皇帝。可是,毕竟地处偏僻,力量悬殊,公孙氏*终还是被刘氏灭了。
刘秀的后代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凡事多以谶言决定。明帝时,下诏把祭宗庙的音乐改名为“大予乐”,乐官也改称为“大予乐官”。他说:“《尚书璇玑钤》有‘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的语句,所以必须改名,这样才符合谶书。”章帝时,制定汉代礼仪一百五十篇,多处引用谶纬书作为根据。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整个社会风气由于皇帝的倡导而转变为相信图谶学说,相信预言。皇帝公开宣布谶纬是一门学问,谶纬书是读书人今后做官的必读之书。于是,东汉时期的文人大多精通图谶,有的父子相传,成为家学,有的开门收徒,学生常有几百人之多。
……
《中国古代预言》编辑推荐与评论: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间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予以否定。
本书追溯中国古代预言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产生预言的理论依据、预言的基本结构和流传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千百年来预言盛行衰的原因,全面阐述了预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预言》作者介绍:
薛明扬,1953年生,上海人。1978年3月始,先后就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复旦大学历史系,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任教。现在上海市教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