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502558154
[十位:7502558152]
页数:216
定价:¥23.00
店铺售价:¥4.00
(为您节省:¥19.00)
店铺库存:1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33916791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23 11:32:08]
吴**
宁德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8 17:51:50]
杨*
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7 12:48:24]
吴**
厦门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1 20:16:46]
崔**
临沂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0 12:42:30]
邓**
天津市
《环境法规》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和法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介绍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管理制度,对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污染**法律、法规做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层次分明、明确易懂、资料翔实。
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文科、理科各专业教材,也可供非环境类专业师生选用,以及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法规》图书目录:
**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分类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四、环境问题的本质
五、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历程
四、环境保护的意义
练习题
第二章 中国环境法概论
**节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法的概念
二、环境法的特征
第二节 环境法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一、环境法的目的
二、环境法的任务
三、环境法的作用
第三节 环境法律关系
一、环境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环境法的体系
一、中国环境法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的环境法体系
练习题
第三章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三同时”制度
三、排污收费制度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五、限期治理制度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二、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三、环境标准工作的发展
练习题
第四章 中国环境污染**法
**节 环境污染**法概述
一、中国环境污染**的立法
二、环境污染**法的立法原则和作用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大气污染与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第三节 **水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水污染与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二、**水污染的法律规定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
一、固体废物的污染和危害
二、**固体废物污染的法律规定
第五节 **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环境噪声污染及危害
二、**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第六节 **海洋污染损害的法律规定
一、海洋污染损害
二、**海洋污染的法律规定
练习题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其他法律规定
**节 环境影响评价法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目的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主要内容
三、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法律责任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第二节 清洁生产促进法
一、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法律规定
第三节 防止放射性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
一、放射性污染问题
二、**放射性污染的立法
三、放射性污染**法
四、放射性污染**的管理
第四节 **有毒化学品和农药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有毒化学品的污染与危害
二、**对化学品管理的立法
三、有毒化学品管理的法律规定
四、**农药污染的法律规定
练习题
第六章 环境法律责任
**节 环境法律责任概述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主体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
第二节 环境行政责任
一、环境行政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二、环境行政处罚的形式
三、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机构和实施程序
四、环境行政处罚与环境行政处分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 环境民事责任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二、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
三、环境民事责任的形式及承担
第四节 环境刑事责任
一、环境刑事责任的概念
二、危害环境的犯罪及其犯罪构成要件
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章 环境纠纷的处理
**节 环境纠纷
一、环境纠纷的概念
二、环境纠纷的特点
三、环境纠纷的种类
四、环境纠纷的解决途径
第二节 环境诉讼
一、环境诉讼的概念
二、环境行政诉讼
三、环境民事诉讼
四、环境刑事诉讼
练习题
第八章 中国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
**节 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
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二、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二节 土地管理法
一、土地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内容
第三节 水土保持法
一、水土保持状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森林法、草原法和防沙治沙法
一、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沙化状况
二、《森林法》的法律规定要点
三、《草原法》规定要点
四、《防沙治沙法》规定要点
第五节 物种保护法
一、物种保护及其目的意义
二、中国物种资源状况
三、物种濒危现状及原因
四、
《环境法规》文章节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某一**事物的周围事物。**事物不同,环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事物的空间及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又可将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称为人类环境。生态学上的环境则是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事物的并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及无生命物质,如大气、阳光、水等。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各自的环境定义中可以看出,生态学所称的环境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包括了人类环境。
环境立法应该遵循环境自然科学的原则和规律,法律上环境的概念也应该以环境科学上环境的定义为依据,但是二者有所不同,法律上环境的概念,是指法律条文或有权法律解释所明确规定或阐释的环境概念,它反映的是立法机关的认可,其范围要小于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矢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里所称的环境其特点在于如下3个方面。
(1)法律上环境的概念,不仅有定义,而且有列举,明确又具体。
根据人类对环境内涵的知识,把组成环境的各个成分叫做环境因素,由于环境因素很多,将重要的环境因素叫做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单元。它是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依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的定义后,又具体列举了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4类环境要素,作为中国环境保护法的保护对象,这样使环境的概念由定义和列举两部分组成,明确又具体。当然也应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法》保护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
(2)作为法律上环境概念中的环境要素,除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外,还必须是法律能够保护到的。
环境科学上环境的定义,不受人类支配能
…… 自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执法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依法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本书对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和法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介绍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管理制度,对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污染**法律、法规做了详细的介绍。对2003年正式实施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放射性污染**法》、《防沙治沙法》也做了详细介绍。根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教材中还安排了大量习题和思考题,供教学实践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书层次分明、明确易懂、资料翔实,主要适用于高职高专环境类文科、理科各专业,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用,也可供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九章,由郭正担任主编,并负责统稿。**章、第二章、第三章由卢莎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由郭正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由凌云编写,第八章由胡汉民编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并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文献、书籍和资料,在此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致以谢意。
虽然编审者做了较大努力,但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诚挚地期望使用本书的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修订、完善。
《环境法规》编辑推荐与评论:
本套教材适用于各级各类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使用。希望各用书学校积极选用这批经过系统论证、严格审查、正式出版的规划教材,并组织本校教师以对事业的责任感对教材教学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推动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