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44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0 0 0 0 0 1 17
本店铺共有 0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店主称呼:董老师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339167916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岳麓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
促销广告:买书,就上东方甄选教材旧书店,特价正版,收藏店铺,优先发货!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开学季订单量比较大些,按照下单时间顺序发出,多仓发货,如果不便,敬请谅解!

1、本店书籍一般八成新左右,书籍不缺页少页,不影响阅读;一般二手书籍是没有光盘、手册,习题集等,有的话就一起赠送邮寄了,不保证有的;书籍有多封面的新老封面随机发货,内容一致,不影响使用,介意勿拍!
2、书价格很低,有满包邮活动,不指定快递;根据网站的特殊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旧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3、全国大部分地区1~3天到达,偏远地区3~5天到达!
4、订单已发货,由于买家原因:买错,不需要,其他,都需要承担发货快递费用6元(首件(多仓另算)),书籍拒收回来,收到后同意退款亲,因为我们发货也是需要给快递公司快递费用的,谁的责任谁承担!
PS:在本店购书的亲们,下单即视为遵守上述约定,有任何问题请麻烦及时联系客服友好协商解决,谢谢!!!
店铺介绍
1、本店书籍一般八成新左右,书籍不缺页少页,不影响阅读;一般二手书籍是没有光盘、手册的等,有的话就一起赠送邮寄了,不保证有的;书籍有多封面的新老封面随机发货,内容一致,不影响使用,介意勿拍!
2、书价格很低,有满包邮活动,多仓发货,不指定快递;根据网站的特殊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旧书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3、全国大部分地区1~3天到达,偏远地区3~5天到达!
4、订单已发货,由于买家原因:买错,不需要,其他,都需要承担发货快递费用, 书籍拒收回来,收到后同意退款亲,因为我们发货也是需要给快递公司快递费用的,谁的责任谁承担!
5、在本店购书的亲们,下单即视为遵守上述约定,有任何问题请麻烦及时联系客服友好协商解决,谢谢!!!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凌志军 马立诚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
ISBN:9787511502452 [十位:7511502458]
页数:342      
定价:¥39.80
店铺售价:¥16.40 (为您节省:¥23.40
店铺库存:1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8339167916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
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
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民族主义对
**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
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
主建设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
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
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图书目录:
这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
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
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民族主义对
**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
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
主建设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
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
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马立诚, **政论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次畅所欲言
“*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 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 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颔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不过,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做“旧社会留下来的”,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117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学无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纷纷死去,就剩下这117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 《交锋》和《呼喊》的初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后来经过多次重印, 又以繁体中文和几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2008年,也即《交锋》出版 10年之际,湖北人民出版社曾将这两本书收入《凌志军文集》,再行出版。 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重版这两本书,我们当然乐见其成。这家出版社 是我们供职的人民日报社的直属机构,和我们是同一个院子里的近邻。在历 经十几年的风雨坎坷之后,这两本书终于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这在我们多 少有一点意外。我们**的要求是依据原版重排,不加增删,为的是保留原 貌,以便今天关心我们**那一段历史的人们用作参照。 说到“那一段历史”,今天40岁以上的人大概很难忘怀。当年这两本书 的反响之大不是我们预先所能想象,争议之激烈尖锐就更加出乎我们的预料 。 赞扬者说它们是记录我们**改革开放进程的“经典”,反对者则认定这是 射 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毒箭”,公开呼吁将我们二人全都开除出 记 者队伍。后来又以“侵权”为名,把我们告上法庭。借助法律的力量来解决 意识形态问题,这种故事在我们**并不是**次发生,可是这一回法律宣 告不裁决意识形态的争端,却是****。这场官司因此以原告的一审败诉 、 再审再败而告终。有论者说,这两本书无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还是司法史上 , 都将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不独是因为它们描述了发生在20 世纪*后20年里我们**的历史进程,也是因为,它们的出版以及出版后发 生的故事,也构成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一切都已过去,包括所有的赞扬和所有的批判,也包括我们经历 过的种种压力。唯有这两本书,依然在这里。它们并非我们*好的作品,却 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于一个拥有自己信念的人来说, “勇气”必不可少,但“坚持”才是*难的。 在《交锋》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我们曾经提到,下一轮思想解放的 高潮,可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继续 深入”的时候。从那时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又已经历了两 届,可是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到来。它仍然只是我们的期待,或许也是我 们**的期待。这样看来,《交锋》的故事还未结束。 作者 2010年11月1日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 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 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 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 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颌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 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 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 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 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 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作“旧社会留下来的”,或 者是“役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 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 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三 十个省市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一百一十七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 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文革”当中,不学无 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 纷纷死去,就剩下这一百一十七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他们纷纷进入京城大街小巷,就如同一滴水汇进了一片大海,你无法在 普通人中把他们分辨出来。那时候没有人穿西服,街上也没有形形色色的流 行服装。这些人差不多全都穿着中山服,或者中式对襟袄,不是蓝色就是灰 色,皱皱巴巴。住在大饭店里,却又总是往四合院里钻时而从你身边走过, 像是匆匆过客;时而聚集在一起,半天也不会散去;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喋 喋不休;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吟诗,时而唱歌。叫旁人看来,这真是一群 不正常的人。那几天,反常的事情的确层出不尽。比如有**,郭沫若忽然 站了起来,一边喃喃说着三个字:“我要去。”医生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不 敢相信。这老人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很久,大家都说他从此不会再有站立起来 的那**了,可现在他却站着,虽然有些佝偻,却是活生生的。“俄要去, ”郭沫若说,“去参加科学大会。”医生们面面相觑,然后小心地劝说他不 能出门。但是,老人执拗得像个孩子,不容旁人劝说。医生们想来想去,实 在不敢担保他的身体能否受得了,相持不下,事情就闹到中南海里,结果党 **不仅批准他去参加会议三十分钟,还同意让他在大会上讲话。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大会才来的。具体地说,他们是希望共产党能 够给科学知识一个新的说法,进而也可以对他们这样的人稍微好一些。谈到 共产党对于科学知识的态度,春天似乎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十一年前, 也即1957年的春天,毛泽东写下《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然后又在《人 民日报》上撰写社论批评章伯钧、储安平的“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宣 布罗隆基、浦熙修是“民盟右派系统”,还说“资产**和资产**知识分 子发动这一场战争”,共产党的战术,是要“聚集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实 行反击。”然后是十四年前,也即1964年的那个春天,学校里开始斯文扫地 了。因为毛泽东说,他不赞成大学生读那么多书,还告诫他的上大学的侄子 毛远新:“**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教师就那么多本事,离开讲稿 什么也不行。”到了十二年前,也即1966年的那个春天,就更加不得了了。 毛泽东在杭州先后三次将康生和江青召到身边,对吴晗、翦伯赞、邓拓、廖 沫沙一千学者的资产**倾向严加申斥,还说吴晗、翦伯赞是两个“学阀”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像是在地狱里面过了一遍似的 。现在,大多数人终于活着过来了,不过,没有活过来的人也不少:老舍在 受尽凌辱之后投了太平湖,田家英吞金而死,还有邓拓、杨朔、闻捷、傅雷 、丰子恺、张恨水、周作人、李广田、田汉、陈寅恪、赵树理、邵荃麟…… 也都不在人世。诗人郭小川倒是挺了过来,看到“四人帮”被抓起来,他在 喜极之中又喝酒又抽烟,酒醉而卧,却不料烟头点燃被褥,他就这样去了。 毕竟还是活下来的人多些。现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已经不 在人世,为所欲为的“四人帮”也被逮捕收监。这些人劫后重逢,谁不在心 里想着向共产党要个“说法”呢?还在前一年的秋天,沙汀就从遥远的四川 来到京城,寻访他的那些旧友。这位老人已经七十三岁,但是他所寻访的那 些人似乎比他还要年长,他叫叶圣陶“叶老”,叫茅盾“茅公”,叫郭沫若 “郭老”,叫夏衍“夏公”。他整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串,有时候搭乘 人家的轿车,更多的时候只能坐公共汽车。颠沛流离之中,终于能够见到很 多旧友,还有不少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他走进何其芳家,就只能见到其芳遗 像。未及致敬,已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又去大佛寺七十一号看天翼。天翼 还活着,面色尚好,让人看不出他已经瘫痪。只是说话却不行了,唯能说出 “好”或者“是”,多了便含混不清。看来他有不少话憋在心里,说不出就 试图写。沙汀站在旁边默默看着,期待着,结果只有一个“艾”字算是写成 了。还有立波,两鬓已经斑白。还有夏衍夫人,已经相当衰老,她的腿在被 批斗的时候受伤了,现在就只能卧病在床。还有郭老,由人扶着出来,拄着 手杖,佝偻着身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沙汀说他看到这情形的时候很不 好受,不禁想起立群曾经说过的话:“见一面,算一面。”还有严文井,身 体看上去还不错,不过,手稿书信却全都没了,只余一信。这是沙汀在“文 革”前写给他的,他随手夹在字典里,这就成了历经浩劫而能幸存下来的唯 一一信。沙汀就这样在京城里面转来转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文坛旧友,看到的 就是这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他们全都是以写作为生命的人,却全都气息 奄奄,还能再写什么呢?不过,也有一个人例外,那是姚雪垠。他的身材似 乎比过去魁梧了,虽然已经谢顶,但却满面红光,情绪也不错,**不能满 意的事情是,抱怨市面上买不到他的巨著《李白成》。周扬身体也还好,还 能激动地谈论批判姚文元的两篇文章。所以夏衍留下一句话:“幸而周扬身 体还好,好多问题可以搞清楚。”这话听上去几分悲凉,几分期待。不过, 这悲凉和期待的心情并非夏衍所独有,至少沙汀就很有共鸣。又过了几天, 国庆节,他从报纸上看到周扬和夏衍出席国庆的国宴,激动不已,差点哭了 出来,颤声道:“这才叫落实政策。”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周扬躲过了这一 劫,却没有躲过另一劫。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邓小平的确正在忙着“落实政策”。他自己的“政策”是在1977年7月 落实的。然后他就在8月8日一个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会上说:“知识分子 的名誉要恢复。”他还说,他在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后要做的**件事就是 “懈放知识分子”,他愿意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是在1977年8月8日说 这些话的。他的口气叫满场的科学家听上去既亲切又真诚,与过去那些年他 们耳朵里面充斥的“反动”、“改造”、“右派”、“嗅老九”之类的话真 是天壤之别,所以他们全都由衷地鼓起掌来。在说了这些之后,邓小平就直 言不讳地批评这些年大学的教育质量太差,他的话听上去没有一句不是和“ 文化大革命”,针锋相对:不是搞了十年的“教育革命”么?邓小平却说, 清华大学“变成了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是认定“教育领域里是资产阶 级专了无产**的政”么?邓小平却说,“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不是 说“大多数教师和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的”么?邓小平就说 “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好样的”。他就这样不停地说,听得人们欣喜若狂 而又心惊肉跳,因为他所批评的这些东西,不是毛泽东亲口说的,就是毛泽 东画圈认定的。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邓小平还有更要紧的话呢。他反对 科学家们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政治,对那些批判资产**的运动也没有兴趣, 他号召大家“至少要用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还说,“有人七天七夜搞 科研,为什么不可以?”他听说知识分子们都不能算作劳动者,他们在农业 科学院里种庄稼也不能算是劳动,如果有哪个知识分子想把自己的工作算作 劳动,就要到农村去种庄稼。他觉得真是愚昧,就说:“无论从事科研工作 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还说“科学试验也是劳动”。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 真是天经地义,年轻人听了难免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他们会说:这道理还 用得着说吗?不过,他们的父辈在当日可是一点也没有笑,很多人甚至还当 场哭了起来。为了这些根本用不着说的道理,这些人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所 以,邓小平的这一番话竟让文人们听了激动不已。掌声又一次动地而来:他 们追随共产党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终于感到共产党把他们当自家人了! 邓小平的讲话立即轰动了全中国的知识界。用刘西尧的话说,“八八讲 话’。震动很大。”不过,这些话毕竟只是从邓小平嘴里说出来的,讲话的 场合太小,也不是那么正式,能够算数么?如果邓小平说的算数,难道毛泽 东说的那些就都不算数了?所以,刘西尧又承认他“心有余悸”。刘在当时 主管着全国的教育,这个人要是整天心惊胆战,别人的日子还能好过么?有 鉴于此,邓小平就觉得有必要再接再厉,彻底地将知识分子当中的唯唯诺诺 扫除干净。又过了几个星期,9月19日,邓把刘西尧等人找来,说了一番更 加大胆的话:“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099邓 小平又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 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邓坐在轮椅上面,被 人推着上了主席台。就在几天以前,他还能用颤抖的手写下会议的横幅,现 在,这几个字就高高地悬挂在他的头顶上。 这是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日子。大家全都来到人民大 会堂。别看这些人都是名人,十二年来他们却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大厅里面 依旧灿烂辉煌,世间多少悲剧已经发生,仅仅这一点,就叫他们好一阵激动 。然而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邓小平在这**把他的“真八八讲话 ”大加发挥,也把这些文人中间弥漫着的唯唯诺诺一扫而光。他说,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 他认定“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由此也 就连带地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 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邓小平不肯回避 毛泽东以往对于知识分子的蔑视。毛泽东曾经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 子,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还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是按照**分析的办法来区分的,意思是说,不同的**是不同的皮,而 知识分子只不过是一些“毛”,依附在工人**身上,就是革命的,依附在 资产**身上,就是反革命的。现在,邓小平在列举了毛泽东的这个“指出 ”之后。跟着就说: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是劳动 人民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劳动者。”他这一番话真是非同小可。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90年代,工人们 不再认为自己是“领导**”,只要不下岗就谢天谢地了,大学生毕业之后 都要争着做“白领’,你要让哪一个去干体力劳动,他就觉得见不得人了, 只有闯荡进城无依无靠的农民才会做那些又累又脏的事情。70年代的人们, 都是以体力劳动者而自豪的,如果不是做“工人**”,至少也要做一个工 人**的“天然盟友”贫下中农。眼前的这些人既然有了知识,也就不敢奢 望人家把他们当作“工人**”,只要不再把他们当作坏蛋挂木牌戴高帽游 街示众,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些人在科学的天地间有着无穷的想像力,但 却怎样也不会想到,就在1978年3月18曰这**,这上千万知识分子,一下 子就成了劳动者,甚至还能成为“工人**一部分,。这些“臭老九’们原 本只是希望党来安抚他们一下子,真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么多。 这一下不免掌声雷动,说是受宠若惊也罢,还是如释重负也罢,反正会 场上所有的人都激动起来,许多老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个春天里,他们的 眼泪流得真是不少。尽管他们过去二十年是在眼泪中过来的,但是,把那些 眼泪加在一起,恐怕也没有在这个春天里流得多。活着的人劫后重逢,哭了 多少回?悼念悲惨地故去的亲友,又哭了多少回?说起邓小平的“八八讲话 ”到“三一八讲话”,又哭了多少回?数也数不清了。 大会连续开了好几天。尽管郭沫若坚持参加,但是他在开幕那天以后就 再也不能来了,他在*后**的发言也只能采用书面的方式。他先是用了不 少话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然后就用他那种诗人一样的激 情说道: 科学工作者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 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 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 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国科学 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 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 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这一发言的题目就叫作《科学的春天》。通过播音员的抑扬顿挫 的声音,这几个字瞬间便已传遍我们**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描述那个 春天的*常用的语言。这位在历史、考古、戏剧、诗歌、语言各个领域都有 **建树的老人,在过去这些年始终沿着党指引的道路亦步亦趋,左右逢源 ,在党的**们当中从来没有失宠,其命运与其他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真有 天壤之别,但是,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没有任何惨痛的感觉么?就在十二 年前毛泽东严厉指斥吴晗和翦伯赞是“学阀”之后,他不是连想都没有想一 想便对自己的学问痛下杀手么?他当着许许多多的人喃喃地说:“?今天的 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 值。”那时候他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如惊弓之鸟,那副模样和今天的豪情相 比照,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么? 现在,就算是*不谙于政治的学问老人们,也意识到政治的气候变了。 尽管,他们对于周围一切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对他们的老院长郭沫若也会 抱有不同的念头,但是谁都相信他所说的“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不是 二十年以前的那个春天。那一次,用费孝通的话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 。糟就糟在那个“春天”之后,是延续了二十年的漫漫“严冬”。这一次, 也即1978年,的确不同了。连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也能在这个春天里面 部分刊出,接着又全文出版其代表作《论再生缘》。陈寅恪是中山大学教授 ,双目失明却有满腹学问,一向标榜“独决心要召开一个更大规模的会议, 把全国*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都找来。 P3-6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文章节选:
这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
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
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民族主义对
**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
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
主建设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
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
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马立诚, **政论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次畅所欲言
“*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 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 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颔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不过,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做“旧社会留下来的”,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117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学无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纷纷死去,就剩下这117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 《交锋》和《呼喊》的初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后来经过多次重印, 又以繁体中文和几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2008年,也即《交锋》出版 10年之际,湖北人民出版社曾将这两本书收入《凌志军文集》,再行出版。 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重版这两本书,我们当然乐见其成。这家出版社 是我们供职的人民日报社的直属机构,和我们是同一个院子里的近邻。在历 经十几年的风雨坎坷之后,这两本书终于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这在我们多 少有一点意外。我们**的要求是依据原版重排,不加增删,为的是保留原 貌,以便今天关心我们**那一段历史的人们用作参照。 说到“那一段历史”,今天40岁以上的人大概很难忘怀。当年这两本书 的反响之大不是我们预先所能想象,争议之激烈尖锐就更加出乎我们的预料 。 赞扬者说它们是记录我们**改革开放进程的“经典”,反对者则认定这是 射 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毒箭”,公开呼吁将我们二人全都开除出 记 者队伍。后来又以“侵权”为名,把我们告上法庭。借助法律的力量来解决 意识形态问题,这种故事在我们**并不是**次发生,可是这一回法律宣 告不裁决意识形态的争端,却是****。这场官司因此以原告的一审败诉 、 再审再败而告终。有论者说,这两本书无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还是司法史上 , 都将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不独是因为它们描述了发生在20 世纪*后20年里我们**的历史进程,也是因为,它们的出版以及出版后发 生的故事,也构成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一切都已过去,包括所有的赞扬和所有的批判,也包括我们经历 过的种种压力。唯有这两本书,依然在这里。它们并非我们*好的作品,却 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于一个拥有自己信念的人来说, “勇气”必不可少,但“坚持”才是*难的。 在《交锋》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我们曾经提到,下一轮思想解放的 高潮,可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继续 深入”的时候。从那时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又已经历了两 届,可是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到来。它仍然只是我们的期待,或许也是我 们**的期待。这样看来,《交锋》的故事还未结束。 作者 2010年11月1日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 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 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 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 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颌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 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 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 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 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 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作“旧社会留下来的”,或 者是“役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 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 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三 十个省市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一百一十七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 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文革”当中,不学无 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 纷纷死去,就剩下这一百一十七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他们纷纷进入京城大街小巷,就如同一滴水汇进了一片大海,你无法在 普通人中把他们分辨出来。那时候没有人穿西服,街上也没有形形色色的流 行服装。这些人差不多全都穿着中山服,或者中式对襟袄,不是蓝色就是灰 色,皱皱巴巴。住在大饭店里,却又总是往四合院里钻时而从你身边走过, 像是匆匆过客;时而聚集在一起,半天也不会散去;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喋 喋不休;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吟诗,时而唱歌。叫旁人看来,这真是一群 不正常的人。那几天,反常的事情的确层出不尽。比如有**,郭沫若忽然 站了起来,一边喃喃说着三个字:“我要去。”医生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不 敢相信。这老人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很久,大家都说他从此不会再有站立起来 的那**了,可现在他却站着,虽然有些佝偻,却是活生生的。“俄要去, ”郭沫若说,“去参加科学大会。”医生们面面相觑,然后小心地劝说他不 能出门。但是,老人执拗得像个孩子,不容旁人劝说。医生们想来想去,实 在不敢担保他的身体能否受得了,相持不下,事情就闹到中南海里,结果党 **不仅批准他去参加会议三十分钟,还同意让他在大会上讲话。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大会才来的。具体地说,他们是希望共产党能 够给科学知识一个新的说法,进而也可以对他们这样的人稍微好一些。谈到 共产党对于科学知识的态度,春天似乎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十一年前, 也即1957年的春天,毛泽东写下《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然后又在《人 民日报》上撰写社论批评章伯钧、储安平的“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宣 布罗隆基、浦熙修是“民盟右派系统”,还说“资产**和资产**知识分 子发动这一场战争”,共产党的战术,是要“聚集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实 行反击。”然后是十四年前,也即1964年的那个春天,学校里开始斯文扫地 了。因为毛泽东说,他不赞成大学生读那么多书,还告诫他的上大学的侄子 毛远新:“**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教师就那么多本事,离开讲稿 什么也不行。”到了十二年前,也即1966年的那个春天,就更加不得了了。 毛泽东在杭州先后三次将康生和江青召到身边,对吴晗、翦伯赞、邓拓、廖 沫沙一千学者的资产**倾向严加申斥,还说吴晗、翦伯赞是两个“学阀”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像是在地狱里面过了一遍似的 。现在,大多数人终于活着过来了,不过,没有活过来的人也不少:老舍在 受尽凌辱之后投了太平湖,田家英吞金而死,还有邓拓、杨朔、闻捷、傅雷 、丰子恺、张恨水、周作人、李广田、田汉、陈寅恪、赵树理、邵荃麟…… 也都不在人世。诗人郭小川倒是挺了过来,看到“四人帮”被抓起来,他在 喜极之中又喝酒又抽烟,酒醉而卧,却不料烟头点燃被褥,他就这样去了。 毕竟还是活下来的人多些。现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已经不 在人世,为所欲为的“四人帮”也被逮捕收监。这些人劫后重逢,谁不在心 里想着向共产党要个“说法”呢?还在前一年的秋天,沙汀就从遥远的四川 来到京城,寻访他的那些旧友。这位老人已经七十三岁,但是他所寻访的那 些人似乎比他还要年长,他叫叶圣陶“叶老”,叫茅盾“茅公”,叫郭沫若 “郭老”,叫夏衍“夏公”。他整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串,有时候搭乘 人家的轿车,更多的时候只能坐公共汽车。颠沛流离之中,终于能够见到很 多旧友,还有不少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他走进何其芳家,就只能见到其芳遗 像。未及致敬,已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又去大佛寺七十一号看天翼。天翼 还活着,面色尚好,让人看不出他已经瘫痪。只是说话却不行了,唯能说出 “好”或者“是”,多了便含混不清。看来他有不少话憋在心里,说不出就 试图写。沙汀站在旁边默默看着,期待着,结果只有一个“艾”字算是写成 了。还有立波,两鬓已经斑白。还有夏衍夫人,已经相当衰老,她的腿在被 批斗的时候受伤了,现在就只能卧病在床。还有郭老,由人扶着出来,拄着 手杖,佝偻着身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沙汀说他看到这情形的时候很不 好受,不禁想起立群曾经说过的话:“见一面,算一面。”还有严文井,身 体看上去还不错,不过,手稿书信却全都没了,只余一信。这是沙汀在“文 革”前写给他的,他随手夹在字典里,这就成了历经浩劫而能幸存下来的唯 一一信。沙汀就这样在京城里面转来转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文坛旧友,看到的 就是这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他们全都是以写作为生命的人,却全都气息 奄奄,还能再写什么呢?不过,也有一个人例外,那是姚雪垠。他的身材似 乎比过去魁梧了,虽然已经谢顶,但却满面红光,情绪也不错,**不能满 意的事情是,抱怨市面上买不到他的巨著《李白成》。周扬身体也还好,还 能激动地谈论批判姚文元的两篇文章。所以夏衍留下一句话:“幸而周扬身 体还好,好多问题可以搞清楚。”这话听上去几分悲凉,几分期待。不过, 这悲凉和期待的心情并非夏衍所独有,至少沙汀就很有共鸣。又过了几天, 国庆节,他从报纸上看到周扬和夏衍出席国庆的国宴,激动不已,差点哭了 出来,颤声道:“这才叫落实政策。”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周扬躲过了这一 劫,却没有躲过另一劫。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邓小平的确正在忙着“落实政策”。他自己的“政策”是在1977年7月 落实的。然后他就在8月8日一个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会上说:“知识分子 的名誉要恢复。”他还说,他在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后要做的**件事就是 “懈放知识分子”,他愿意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是在1977年8月8日说 这些话的。他的口气叫满场的科学家听上去既亲切又真诚,与过去那些年他 们耳朵里面充斥的“反动”、“改造”、“右派”、“嗅老九”之类的话真 是天壤之别,所以他们全都由衷地鼓起掌来。在说了这些之后,邓小平就直 言不讳地批评这些年大学的教育质量太差,他的话听上去没有一句不是和“ 文化大革命”,针锋相对:不是搞了十年的“教育革命”么?邓小平却说, 清华大学“变成了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是认定“教育领域里是资产阶 级专了无产**的政”么?邓小平却说,“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不是 说“大多数教师和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的”么?邓小平就说 “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好样的”。他就这样不停地说,听得人们欣喜若狂 而又心惊肉跳,因为他所批评的这些东西,不是毛泽东亲口说的,就是毛泽 东画圈认定的。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邓小平还有更要紧的话呢。他反对 科学家们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政治,对那些批判资产**的运动也没有兴趣, 他号召大家“至少要用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还说,“有人七天七夜搞 科研,为什么不可以?”他听说知识分子们都不能算作劳动者,他们在农业 科学院里种庄稼也不能算是劳动,如果有哪个知识分子想把自己的工作算作 劳动,就要到农村去种庄稼。他觉得真是愚昧,就说:“无论从事科研工作 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还说“科学试验也是劳动”。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 真是天经地义,年轻人听了难免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他们会说:这道理还 用得着说吗?不过,他们的父辈在当日可是一点也没有笑,很多人甚至还当 场哭了起来。为了这些根本用不着说的道理,这些人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所 以,邓小平的这一番话竟让文人们听了激动不已。掌声又一次动地而来:他 们追随共产党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终于感到共产党把他们当自家人了! 邓小平的讲话立即轰动了全中国的知识界。用刘西尧的话说,“八八讲 话’。震动很大。”不过,这些话毕竟只是从邓小平嘴里说出来的,讲话的 场合太小,也不是那么正式,能够算数么?如果邓小平说的算数,难道毛泽 东说的那些就都不算数了?所以,刘西尧又承认他“心有余悸”。刘在当时 主管着全国的教育,这个人要是整天心惊胆战,别人的日子还能好过么?有 鉴于此,邓小平就觉得有必要再接再厉,彻底地将知识分子当中的唯唯诺诺 扫除干净。又过了几个星期,9月19日,邓把刘西尧等人找来,说了一番更 加大胆的话:“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099邓 小平又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 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邓坐在轮椅上面,被 人推着上了主席台。就在几天以前,他还能用颤抖的手写下会议的横幅,现 在,这几个字就高高地悬挂在他的头顶上。 这是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日子。大家全都来到人民大 会堂。别看这些人都是名人,十二年来他们却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大厅里面 依旧灿烂辉煌,世间多少悲剧已经发生,仅仅这一点,就叫他们好一阵激动 。然而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邓小平在这**把他的“真八八讲话 ”大加发挥,也把这些文人中间弥漫着的唯唯诺诺一扫而光。他说,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 他认定“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由此也 就连带地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 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邓小平不肯回避 毛泽东以往对于知识分子的蔑视。毛泽东曾经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 子,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还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是按照**分析的办法来区分的,意思是说,不同的**是不同的皮,而 知识分子只不过是一些“毛”,依附在工人**身上,就是革命的,依附在 资产**身上,就是反革命的。现在,邓小平在列举了毛泽东的这个“指出 ”之后。跟着就说: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是劳动 人民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劳动者。”他这一番话真是非同小可。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90年代,工人们 不再认为自己是“领导**”,只要不下岗就谢天谢地了,大学生毕业之后 都要争着做“白领’,你要让哪一个去干体力劳动,他就觉得见不得人了, 只有闯荡进城无依无靠的农民才会做那些又累又脏的事情。70年代的人们, 都是以体力劳动者而自豪的,如果不是做“工人**”,至少也要做一个工 人**的“天然盟友”贫下中农。眼前的这些人既然有了知识,也就不敢奢 望人家把他们当作“工人**”,只要不再把他们当作坏蛋挂木牌戴高帽游 街示众,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些人在科学的天地间有着无穷的想像力,但 却怎样也不会想到,就在1978年3月18曰这**,这上千万知识分子,一下 子就成了劳动者,甚至还能成为“工人**一部分,。这些“臭老九’们原 本只是希望党来安抚他们一下子,真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么多。 这一下不免掌声雷动,说是受宠若惊也罢,还是如释重负也罢,反正会 场上所有的人都激动起来,许多老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个春天里,他们的 眼泪流得真是不少。尽管他们过去二十年是在眼泪中过来的,但是,把那些 眼泪加在一起,恐怕也没有在这个春天里流得多。活着的人劫后重逢,哭了 多少回?悼念悲惨地故去的亲友,又哭了多少回?说起邓小平的“八八讲话 ”到“三一八讲话”,又哭了多少回?数也数不清了。 大会连续开了好几天。尽管郭沫若坚持参加,但是他在开幕那天以后就 再也不能来了,他在*后**的发言也只能采用书面的方式。他先是用了不 少话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然后就用他那种诗人一样的激 情说道: 科学工作者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 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 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 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国科学 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 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 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这一发言的题目就叫作《科学的春天》。通过播音员的抑扬顿挫 的声音,这几个字瞬间便已传遍我们**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描述那个 春天的*常用的语言。这位在历史、考古、戏剧、诗歌、语言各个领域都有 **建树的老人,在过去这些年始终沿着党指引的道路亦步亦趋,左右逢源 ,在党的**们当中从来没有失宠,其命运与其他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真有 天壤之别,但是,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没有任何惨痛的感觉么?就在十二 年前毛泽东严厉指斥吴晗和翦伯赞是“学阀”之后,他不是连想都没有想一 想便对自己的学问痛下杀手么?他当着许许多多的人喃喃地说:“?今天的 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 值。”那时候他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如惊弓之鸟,那副模样和今天的豪情相 比照,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么? 现在,就算是*不谙于政治的学问老人们,也意识到政治的气候变了。 尽管,他们对于周围一切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对他们的老院长郭沫若也会 抱有不同的念头,但是谁都相信他所说的“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不是 二十年以前的那个春天。那一次,用费孝通的话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 。糟就糟在那个“春天”之后,是延续了二十年的漫漫“严冬”。这一次, 也即1978年,的确不同了。连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也能在这个春天里面 部分刊出,接着又全文出版其代表作《论再生缘》。陈寅恪是中山大学教授 ,双目失明却有满腹学问,一向标榜“独决心要召开一个更大规模的会议, 把全国*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都找来。 P3-6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编辑推荐与评论:
这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
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
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民族主义对
**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
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
主建设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
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
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马立诚, **政论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次畅所欲言
“*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 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 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颔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不过,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做“旧社会留下来的”,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117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学无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纷纷死去,就剩下这117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 《交锋》和《呼喊》的初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后来经过多次重印, 又以繁体中文和几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2008年,也即《交锋》出版 10年之际,湖北人民出版社曾将这两本书收入《凌志军文集》,再行出版。 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重版这两本书,我们当然乐见其成。这家出版社 是我们供职的人民日报社的直属机构,和我们是同一个院子里的近邻。在历 经十几年的风雨坎坷之后,这两本书终于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这在我们多 少有一点意外。我们**的要求是依据原版重排,不加增删,为的是保留原 貌,以便今天关心我们**那一段历史的人们用作参照。 说到“那一段历史”,今天40岁以上的人大概很难忘怀。当年这两本书 的反响之大不是我们预先所能想象,争议之激烈尖锐就更加出乎我们的预料 。 赞扬者说它们是记录我们**改革开放进程的“经典”,反对者则认定这是 射 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毒箭”,公开呼吁将我们二人全都开除出 记 者队伍。后来又以“侵权”为名,把我们告上法庭。借助法律的力量来解决 意识形态问题,这种故事在我们**并不是**次发生,可是这一回法律宣 告不裁决意识形态的争端,却是****。这场官司因此以原告的一审败诉 、 再审再败而告终。有论者说,这两本书无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还是司法史上 , 都将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不独是因为它们描述了发生在20 世纪*后20年里我们**的历史进程,也是因为,它们的出版以及出版后发 生的故事,也构成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一切都已过去,包括所有的赞扬和所有的批判,也包括我们经历 过的种种压力。唯有这两本书,依然在这里。它们并非我们*好的作品,却 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于一个拥有自己信念的人来说, “勇气”必不可少,但“坚持”才是*难的。 在《交锋》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我们曾经提到,下一轮思想解放的 高潮,可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继续 深入”的时候。从那时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又已经历了两 届,可是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到来。它仍然只是我们的期待,或许也是我 们**的期待。这样看来,《交锋》的故事还未结束。 作者 2010年11月1日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 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 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 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 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颌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 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 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 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 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 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作“旧社会留下来的”,或 者是“役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 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 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三 十个省市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一百一十七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 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文革”当中,不学无 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 纷纷死去,就剩下这一百一十七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他们纷纷进入京城大街小巷,就如同一滴水汇进了一片大海,你无法在 普通人中把他们分辨出来。那时候没有人穿西服,街上也没有形形色色的流 行服装。这些人差不多全都穿着中山服,或者中式对襟袄,不是蓝色就是灰 色,皱皱巴巴。住在大饭店里,却又总是往四合院里钻时而从你身边走过, 像是匆匆过客;时而聚集在一起,半天也不会散去;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喋 喋不休;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吟诗,时而唱歌。叫旁人看来,这真是一群 不正常的人。那几天,反常的事情的确层出不尽。比如有**,郭沫若忽然 站了起来,一边喃喃说着三个字:“我要去。”医生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不 敢相信。这老人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很久,大家都说他从此不会再有站立起来 的那**了,可现在他却站着,虽然有些佝偻,却是活生生的。“俄要去, ”郭沫若说,“去参加科学大会。”医生们面面相觑,然后小心地劝说他不 能出门。但是,老人执拗得像个孩子,不容旁人劝说。医生们想来想去,实 在不敢担保他的身体能否受得了,相持不下,事情就闹到中南海里,结果党 **不仅批准他去参加会议三十分钟,还同意让他在大会上讲话。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大会才来的。具体地说,他们是希望共产党能 够给科学知识一个新的说法,进而也可以对他们这样的人稍微好一些。谈到 共产党对于科学知识的态度,春天似乎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十一年前, 也即1957年的春天,毛泽东写下《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然后又在《人 民日报》上撰写社论批评章伯钧、储安平的“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宣 布罗隆基、浦熙修是“民盟右派系统”,还说“资产**和资产**知识分 子发动这一场战争”,共产党的战术,是要“聚集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实 行反击。”然后是十四年前,也即1964年的那个春天,学校里开始斯文扫地 了。因为毛泽东说,他不赞成大学生读那么多书,还告诫他的上大学的侄子 毛远新:“**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教师就那么多本事,离开讲稿 什么也不行。”到了十二年前,也即1966年的那个春天,就更加不得了了。 毛泽东在杭州先后三次将康生和江青召到身边,对吴晗、翦伯赞、邓拓、廖 沫沙一千学者的资产**倾向严加申斥,还说吴晗、翦伯赞是两个“学阀”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像是在地狱里面过了一遍似的 。现在,大多数人终于活着过来了,不过,没有活过来的人也不少:老舍在 受尽凌辱之后投了太平湖,田家英吞金而死,还有邓拓、杨朔、闻捷、傅雷 、丰子恺、张恨水、周作人、李广田、田汉、陈寅恪、赵树理、邵荃麟…… 也都不在人世。诗人郭小川倒是挺了过来,看到“四人帮”被抓起来,他在 喜极之中又喝酒又抽烟,酒醉而卧,却不料烟头点燃被褥,他就这样去了。 毕竟还是活下来的人多些。现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已经不 在人世,为所欲为的“四人帮”也被逮捕收监。这些人劫后重逢,谁不在心 里想着向共产党要个“说法”呢?还在前一年的秋天,沙汀就从遥远的四川 来到京城,寻访他的那些旧友。这位老人已经七十三岁,但是他所寻访的那 些人似乎比他还要年长,他叫叶圣陶“叶老”,叫茅盾“茅公”,叫郭沫若 “郭老”,叫夏衍“夏公”。他整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串,有时候搭乘 人家的轿车,更多的时候只能坐公共汽车。颠沛流离之中,终于能够见到很 多旧友,还有不少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他走进何其芳家,就只能见到其芳遗 像。未及致敬,已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又去大佛寺七十一号看天翼。天翼 还活着,面色尚好,让人看不出他已经瘫痪。只是说话却不行了,唯能说出 “好”或者“是”,多了便含混不清。看来他有不少话憋在心里,说不出就 试图写。沙汀站在旁边默默看着,期待着,结果只有一个“艾”字算是写成 了。还有立波,两鬓已经斑白。还有夏衍夫人,已经相当衰老,她的腿在被 批斗的时候受伤了,现在就只能卧病在床。还有郭老,由人扶着出来,拄着 手杖,佝偻着身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沙汀说他看到这情形的时候很不 好受,不禁想起立群曾经说过的话:“见一面,算一面。”还有严文井,身 体看上去还不错,不过,手稿书信却全都没了,只余一信。这是沙汀在“文 革”前写给他的,他随手夹在字典里,这就成了历经浩劫而能幸存下来的唯 一一信。沙汀就这样在京城里面转来转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文坛旧友,看到的 就是这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他们全都是以写作为生命的人,却全都气息 奄奄,还能再写什么呢?不过,也有一个人例外,那是姚雪垠。他的身材似 乎比过去魁梧了,虽然已经谢顶,但却满面红光,情绪也不错,**不能满 意的事情是,抱怨市面上买不到他的巨著《李白成》。周扬身体也还好,还 能激动地谈论批判姚文元的两篇文章。所以夏衍留下一句话:“幸而周扬身 体还好,好多问题可以搞清楚。”这话听上去几分悲凉,几分期待。不过, 这悲凉和期待的心情并非夏衍所独有,至少沙汀就很有共鸣。又过了几天, 国庆节,他从报纸上看到周扬和夏衍出席国庆的国宴,激动不已,差点哭了 出来,颤声道:“这才叫落实政策。”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周扬躲过了这一 劫,却没有躲过另一劫。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邓小平的确正在忙着“落实政策”。他自己的“政策”是在1977年7月 落实的。然后他就在8月8日一个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会上说:“知识分子 的名誉要恢复。”他还说,他在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后要做的**件事就是 “懈放知识分子”,他愿意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是在1977年8月8日说 这些话的。他的口气叫满场的科学家听上去既亲切又真诚,与过去那些年他 们耳朵里面充斥的“反动”、“改造”、“右派”、“嗅老九”之类的话真 是天壤之别,所以他们全都由衷地鼓起掌来。在说了这些之后,邓小平就直 言不讳地批评这些年大学的教育质量太差,他的话听上去没有一句不是和“ 文化大革命”,针锋相对:不是搞了十年的“教育革命”么?邓小平却说, 清华大学“变成了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是认定“教育领域里是资产阶 级专了无产**的政”么?邓小平却说,“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不是 说“大多数教师和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的”么?邓小平就说 “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好样的”。他就这样不停地说,听得人们欣喜若狂 而又心惊肉跳,因为他所批评的这些东西,不是毛泽东亲口说的,就是毛泽 东画圈认定的。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邓小平还有更要紧的话呢。他反对 科学家们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政治,对那些批判资产**的运动也没有兴趣, 他号召大家“至少要用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还说,“有人七天七夜搞 科研,为什么不可以?”他听说知识分子们都不能算作劳动者,他们在农业 科学院里种庄稼也不能算是劳动,如果有哪个知识分子想把自己的工作算作 劳动,就要到农村去种庄稼。他觉得真是愚昧,就说:“无论从事科研工作 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还说“科学试验也是劳动”。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 真是天经地义,年轻人听了难免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他们会说:这道理还 用得着说吗?不过,他们的父辈在当日可是一点也没有笑,很多人甚至还当 场哭了起来。为了这些根本用不着说的道理,这些人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所 以,邓小平的这一番话竟让文人们听了激动不已。掌声又一次动地而来:他 们追随共产党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终于感到共产党把他们当自家人了! 邓小平的讲话立即轰动了全中国的知识界。用刘西尧的话说,“八八讲 话’。震动很大。”不过,这些话毕竟只是从邓小平嘴里说出来的,讲话的 场合太小,也不是那么正式,能够算数么?如果邓小平说的算数,难道毛泽 东说的那些就都不算数了?所以,刘西尧又承认他“心有余悸”。刘在当时 主管着全国的教育,这个人要是整天心惊胆战,别人的日子还能好过么?有 鉴于此,邓小平就觉得有必要再接再厉,彻底地将知识分子当中的唯唯诺诺 扫除干净。又过了几个星期,9月19日,邓把刘西尧等人找来,说了一番更 加大胆的话:“毛泽东同志画了圈,��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099邓 小平又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 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邓坐在轮椅上面,被 人推着上了主席台。就在几天以前,他还能用颤抖的手写下会议的横幅,现 在,这几个字就高高地悬挂在他的头顶上。 这是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日子。大家全都来到人民大 会堂。别看这些人都是名人,十二年来他们却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大厅里面 依旧灿烂辉煌,世间多少悲剧已经发生,仅仅这一点,就叫他们好一阵激动 。然而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邓小平在这**把他的“真八八讲话 ”大加发挥,也把这些文人中间弥漫着的唯唯诺诺一扫而光。他说,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 他认定“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由此也 就连带地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 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邓小平不肯回避 毛泽东以往对于知识分子的蔑视。毛泽东曾经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 子,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还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是按照**分析的办法来区分的,意思是说,不同的**是不同的皮,而 知识分子只不过是一些“毛”,依附在工人**身上,就是革命的,依附在 资产**身上,就是反革命的。现在,邓小平在列举了毛泽东的这个“指出 ”之后。跟着就说: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是劳动 人民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劳动者。”他这一番话真是非同小可。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90年代,工人们 不再认为自己是“领导**”,只要不下岗就谢天谢地了,大学生毕业之后 都要争着做“白领’,你要让哪一个去干体力劳动,他就觉得见不得人了, 只有闯荡进城无依无靠的农民才会做那些又累又脏的事情。70年代的人们, 都是以体力劳动者而自豪的,如果不是做“工人**”,至少也要做一个工 人**的“天然盟友”贫下中农。眼前的这些人既然有了知识,也就不敢奢 望人家把他们当作“工人**”,只要不再把他们当作坏蛋挂木牌戴高帽游 街示众,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些人在科学的天地间有着无穷的想像力,但 却怎样也不会想到,就在1978年3月18曰这**,这上千万知识分子,一下 子就成了劳动者,甚至还能成为“工人**一部分,。这些“臭老九’们原 本只是希望党来安抚他们一下子,真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么多。 这一下不免掌声雷动,说是受宠若惊也罢,还是如释重负也罢,反正会 场上所有的人都激动起来,许多老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个春天里,他们的 眼泪流得真是不少。尽管他们过去二十年是在眼泪中过来的,但是,把那些 眼泪加在一起,恐怕也没有在这个春天里流得多。活着的人劫后重逢,哭了 多少回?悼念悲惨地故去的亲友,又哭了多少回?说起邓小平的“八八讲话 ”到“三一八讲话”,又哭了多少回?数也数不清了。 大会连续开了好几天。尽管郭沫若坚持参加,但是他在开幕那天以后就 再也不能来了,他在*后**的发言也只能采用书面的方式。他先是用了不 少话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然后就用他那种诗人一样的激 情说道: 科学工作者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 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 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 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国科学 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 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 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这一发言的题目就叫作《科学的春天》。通过播音员的抑扬顿挫 的声音,这几个字瞬间便已传遍我们**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描述那个 春天的*常用的语言。这位在历史、考古、戏剧、诗歌、语言各个领域都有 **建树的老人,在过去这些年始终沿着党指引的道路亦步亦趋,左右逢源 ,在党的**们当中从来没有失宠,其命运与其他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真有 天壤之别,但是,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没有任何惨痛的感觉么?就在十二 年前毛泽东严厉指斥吴晗和翦伯赞是“学阀”之后,他不是连想都没有想一 想便对自己的学问痛下杀手么?他当着许许多多的人喃喃地说:“?今天的 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 值。”那时候他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如惊弓之鸟,那副模样和今天的豪情相 比照,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么? 现在,就算是*不谙于政治的学问老人们,也意识到政治的气候变了。 尽管,他们对于周围一切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对他们的老院长郭沫若也会 抱有不同的念头,但是谁都相信他所说的“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不是 二十年以前的那个春天。那一次,用费孝通的话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 。糟就糟在那个“春天”之后,是延续了二十年的漫漫“严冬”。这一次, 也即1978年,的确不同了。连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也能在这个春天里面 部分刊出,接着又全文出版其代表作《论再生缘》。陈寅恪是中山大学教授 ,双目失明却有满腹学问,一向标榜“独决心要召开一个更大规模的会议, 把全国*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都找来。 P3-6
《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作者介绍:
这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
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
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民族主义对
**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
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
主建设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
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
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马立诚, **政论家,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引言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老九”回来了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
大学里的“新三届”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
第三章 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
京城的“理论维新”
“胡青天”
背水一战
“文章救国”的季节
第四章 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
第五章 昔日“逆流” **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
谭震林说:**次畅所欲言
“*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新时代的宣言
新核心
卷二 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 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
“无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
“英明**”四面楚歌
第七章 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
“观望派”与“反对派”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
人民公社的终结
第八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的严重问题”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
风起青萍之末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
第九章 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
年夏:反“左”的呼声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
第十章 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
江泽民排除干扰
“阴转晴”
朱?基前边有多少“地雷”
卷三 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 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
吓人的自尊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
第十二章 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
第十三章 中国涅?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
邓小平扭转乾坤
第十四章 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
“租界”之争
何谓“卖国典型”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
第十五章 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
“妖魔化”的背后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利益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
卷四 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
万众膜拜气功师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
第十七章 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
杀手重现为哪般
第十八章 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
卷五 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 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
“西单墙”风波
佩服得五体投地
**讨论民主问题
第二十章 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
周扬的悲剧所在
第二十一章 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
邓小平:*重要的是制度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主要参考文献
卷一 主流的声音
**章 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颔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不过,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做“旧社会留下来的”,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117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当中,不学无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纷纷死去,就剩下这117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 《交锋》和《呼喊》的初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后来经过多次重印, 又以繁体中文和几种外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2008年,也即《交锋》出版 10年之际,湖北人民出版社曾将这两本书收入《凌志军文集》,再行出版。 现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希望重版这两本书,我们当然乐见其成。这家出版社 是我们供职的人民日报社的直属机构,和我们是同一个院子里的近邻。在历 经十几年的风雨坎坷之后,这两本书终于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这在我们多 少有一点意外。我们**的要求是依据原版重排,不加增删,为的是保留原 貌,以便今天关心我们**那一段历史的人们用作参照。 说到“那一段历史”,今天40岁以上的人大概很难忘怀。当年这两本书 的反响之大不是我们预先所能想象,争议之激烈尖锐就更加出乎我们的预料 。 赞扬者说它们是记录我们**改革开放进程的“经典”,反对者则认定这是 射 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毒箭”,公开呼吁将我们二人全都开除出 记 者队伍。后来又以“侵权”为名,把我们告上法庭。借助法律的力量来解决 意识形态问题,这种故事在我们**并不是**次发生,可是这一回法律宣 告不裁决意识形态的争端,却是****。这场官司因此以原告的一审败诉 、 再审再败而告终。有论者说,这两本书无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还是司法史上 , 都将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不独是因为它们描述了发生在20 世纪*后20年里我们**的历史进程,也是因为,它们的出版以及出版后发 生的故事,也构成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这一切都已过去,包括���有的赞扬和所有的批判,也包括我们经历 过的种种压力。唯有这两本书,依然在这里。它们并非我们*好的作品,却 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始终伴随着我们:对于一个拥有自己信念的人来说, “勇气”必不可少,但“坚持”才是*难的。 在《交锋》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我们曾经提到,下一轮思想解放的 高潮,可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继续 深入”的时候。从那时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又已经历了两 届,可是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到来。它仍然只是我们的期待,或许也是我 们**的期待。这样看来,《交锋》的故事还未结束。 作者 2010年11月1日 劫后余生 1978年开始的时候,毛泽东不在人世已经一年又三个月。伟大**再也 不能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着人与红旗汇成的海洋挥手致意,只是静静地 躺在广场**他的纪念堂中。灵堂灯暗,面容犹明。他的胸腹高高隆起,其 形状如同我们**千山万壑之中有着“帝王岳”之称的泰山主峰。这尊躯体 用防腐技术妥善处理,护以水晶棺具,令亿万人民颌首瞻仰,以使他的精神 万世能够长存。然而灵魂毕竟不能永生,在经历了*初的震撼、悲哀和茫然 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心里孕育着某种期待。 这一年春天来得似乎格外早。北京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雨水特别少, 也没有往年常有的漫天风沙。自从3月初以来,有5585人陆续来到这里。有 教师,有科学家,有诗人,有医生。这些人可以合而称之为“知识分子”。 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人们总是把他们叫作“旧社会留下来的”,或 者是“役有改造好的”,或者是依附在某一张皮上的“毛”,到*后,干脆 就只是叫他们“臭老九。现在,虽然不再说“臭老九’了,但报纸的编辑眼 看着他们涌向京城里来,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呼这些人了。他们来自全国三 十个省市区,甚至连台湾也包括在内,其中一百一十七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院 士,这是我们***有学问的人。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文革”当中,不学无 术的人几乎个个耀武扬威,而这些“*有学问”的院士却苦不堪言,很多人 纷纷死去,就剩下这一百一十七个,劫后余生,现在全来了,一个也不少。 他们纷纷进入京城大街小巷,就如同一滴水汇进了一片大海,你无法在 普通人中把他们分辨出来。那时候没有人穿西服,街上也没有形形色色的流 行服装。这些人差不多全都穿着中山服,或者中式对襟袄,不是蓝色就是灰 色,皱皱巴巴。住在大饭店里,却又总是往四合院里钻时而从你身边走过, 像是匆匆过客;时而聚集在一起,半天也不会散去;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喋 喋不休;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吟诗,时而唱歌。叫旁人看来,这真是一群 不正常的人。那几天,反常的事情的确层出不尽。比如有**,郭沫若忽然 站了起来,一边喃喃说着三个字:“我要去。”医生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不 敢相信。这老人在病床上已经躺了很久,大家都说他从此不会再有站立起来 的那**了,可现在他却站着,虽然有些佝偻,却是活生生的。“俄要去, ”郭沫若说,“去参加科学大会。”医生们面面相觑,然后小心地劝说他不 能出门。但是,老人执拗得像个孩子,不容旁人劝说。医生们想来想去,实 在不敢担保他的身体能否受得了,相持不下,事情就闹到中南海里,结果党 **不仅批准他去参加会议三十分钟,还同意让他在大会上讲话。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这个大会才来的。具体地说,他们是希望共产党能 够给科学知识一个新的说法,进而也可以对他们这样的人稍微好一些。谈到 共产党对于科学知识的态度,春天似乎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十一年前, 也即1957年的春天,毛泽东写下《事情正在起变化》的文章,然后又在《人 民日报》上撰写社论批评章伯钧、储安平的“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宣 布罗隆基、浦熙修是“民盟右派系统”,还说“资产**和资产**知识分 子发动这一场战争”,共产党的战术,是要“聚集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实 行反击。”然后是十四年前,也即1964年的那个春天,学校里开始斯文扫地 了。因为毛泽东说,他不赞成大学生读那么多书,还告诫他的上大学的侄子 毛远新:“**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教师就那么多本事,离开讲稿 什么也不行。”到了十二年前,也即1966年的那个春天,就更加不得了了。 毛泽东在杭州先后三次将康生和江青召到身边,对吴晗、翦伯赞、邓拓、廖 沫沙一千学者的资产**倾向严加申斥,还说吴晗、翦伯赞是两个“学阀”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像是在地狱里面过了一遍似的 。现在,大多数人终于活着过来了,不过,没有活过来的人也不少:老舍在 受尽凌辱之后投了太平湖,田家英吞金而死,还有邓拓、杨朔、闻捷、傅雷 、丰子恺、张恨水、周作人、李广田、田汉、陈寅恪、赵树理、邵荃麟…… 也都不在人世。诗人郭小川倒是挺了过来,看到“四人帮”被抓起来,他在 喜极之中又喝酒又抽烟,酒醉而卧,却不料烟头点燃被褥,他就这样去了。 毕竟还是活下来的人多些。现在,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已经不 在人世,为所欲为的“四人帮”也被逮捕收监。这些人劫后重逢,谁不在心 里想着向共产党要个“说法”呢?还在前一年的秋天,沙汀就从遥远的四川 来到京城,寻访他的那些旧友。这位老人已经七十三岁,但是他所寻访的那 些人似乎比他还要年长,他叫叶圣陶“叶老”,叫茅盾“茅公”,叫郭沫若 “郭老”,叫夏衍“夏公”。他整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串,有时候搭乘 人家的轿车,更多的时候只能坐公共汽车。颠沛流离之中,终于能够见到很 多旧友,还有不少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他走进何其芳家,就只能见到其芳遗 像。未及致敬,已老泪纵横,痛哭失声。又去大佛寺七十一号看天翼。天翼 还活着,面色尚好,让人看不出他已经瘫痪。只是说话却不行了,唯能说出 “好”或者“是”,多了便含混不清。看来他有不少话憋在心里,说不出就 试图写。沙汀站在旁边默默看着,期待着,结果只有一个“艾”字算是写成 了。还有立波,两鬓已经斑白。还有夏衍夫人,已经相当衰老,她的腿在被 批斗的时候受伤了,现在就只能卧病在床。还有郭老,由人扶着出来,拄着 手杖,佝偻着身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沙汀说他看到这情形的时候很不 好受,不禁想起立群曾经说过的话:“见一面,算一面。”还有严文井,身 体看上去还不错,不过,手稿书信却全都没了,只余一信。这是沙汀在“文 革”前写给他的,他随手夹在字典里,这就成了历经浩劫而能幸存下来的唯 一一信。沙汀就这样在京城里面转来转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文坛旧友,看到的 就是这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他们全都是以写作为生命的人,却全都气息 奄奄,还能再写什么呢?不过,也有一个人例外,那是姚雪垠。他的身材似 乎比过去魁梧了,虽然已经谢顶,但却满面红光,情绪也不错,**不能满 意的事情是,抱怨市面上买不到他的巨著《李白成》。周扬身体也还好,还 能激动地谈论批判姚文元的两篇文章。所以夏衍留下一句话:“幸而周扬身 体还好,好多问题可以搞清楚。”这话听上去几分悲凉,几分期待。不过, 这悲凉和期待的心情并非夏衍所独有,至少沙汀就很有共鸣。又过了几天, 国庆节,他从报纸上看到周扬和夏衍出席国庆的国宴,激动不已,差点哭了 出来,颤声道:“这才叫落实政策。”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周扬躲过了这一 劫,却没有躲过另一劫。那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邓小平的确正在忙着“落实政策”。他自己的“政策”是在1977年7月 落实的。然后他就在8月8日一个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会上说:“知识分子 的名誉要恢复。”他还说,他在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后要做的**件事就是 “懈放知识分子”,他愿意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是在1977年8月8日说 这些话的。他的口气叫满场的科学家听上去既亲切又真诚,与过去那些年他 们耳朵里面充斥的“反动”、“改造”、“右派”、“嗅老九”之类的话真 是天壤之别,所以他们全都由衷地鼓起掌来。在说了这些之后,邓小平就直 言不讳地批评这些年大学的教育质量太差,他的话听上去没有一句不是和“ 文化大革命”,针锋相对:不是搞了十年的“教育革命”么?邓小平却说, 清华大学“变成了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是认定“教育领域里是资产阶 级专了无产**的政”么?邓小平却说,“我看,主导方向是红线”。不是 说“大多数教师和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的”么?邓小平就说 “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好样的”。他就这样不停地说,听得人们欣喜若狂 而又心惊肉跳,因为他所批评的这些东西,不是毛泽东亲口说的,就是毛泽 东画圈认定的。然而事情还不仅仅如此,邓小平还有更要紧的话呢。他反对 科学家们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政治,对那些批判资产**的运动也没有兴趣, 他号召大家“至少要用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还说,“有人七天七夜搞 科研,为什么不可以?”他听说知识分子们都不能算作劳动者,他们在农业 科学院里种庄稼也不能算是劳动,如果有哪个知识分子想把自己的工作算作 劳动,就要到农村去种庄稼。他觉得真是愚昧,就说:“无论从事科研工作 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还说“科学试验也是劳动”。这些事情在今天看来 真是天经地义,年轻人听了难免要扑哧一下笑出声来,他们会说:这道理还 用得着说吗?不过,他们的父辈在当日可是一点也没有笑,很多人甚至还当 场哭了起来。为了这些根本用不着说的道理,这些人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所 以,邓小平的这一番话竟让文人们听了激动不已。掌声又一次动地而来:他 们追随共产党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终于感到共产党把他们当自家人了! 邓小平的讲话立即轰动了全中国的知识界。用刘西尧的话说,“八八讲 话’。震动很大。”不过,这些话毕竟只是从邓小平嘴里说出来的,讲话的 场合太小,也不是那么正式,能够算数么?如果邓小平说的算数,难道毛泽 东说的那些就都不算数了?所以,刘西尧又承认他“心有余悸”。刘在当时 主管着全国的教育,这个人要是整天心惊胆战,别人的日子还能好过么?有 鉴于此,邓小平就觉得有必要再接再厉,彻底地将知识分子当中的唯唯诺诺 扫除干净。又过了几个星期,9月19日,邓把刘西尧等人找来,说了一番更 加大胆的话:“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099邓 小平又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 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邓坐在轮椅上面,被 人推着上了主席台。就在几天以前,他还能用颤抖的手写下会议的横幅,现 在,这几个字就高高地悬挂在他的头顶上。 这是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日子。大家全都来到人民大 会堂。别看这些人都是名人,十二年来他们却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大厅里面 依旧灿烂辉煌,世间多少悲剧已经发生,仅仅这一点,就叫他们好一阵激动 。然而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邓小平在这**把他的“真八八讲话 ”大加发挥,也把这些文人中间弥漫着的唯唯诺诺一扫而光。他说,农业、 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 他认定“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由此也 就连带地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从事科 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邓小平不肯回避 毛泽东以往对于知识分子的蔑视。毛泽东曾经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 子,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还说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是按照**分析的办法来区分的,意思是说,不同的**是不同的皮,而 知识分子只不过是一些“毛”,依附在工人**身上,就是革命的,依附在 资产**身上,就是反革命的。现在,邓小平在列举了毛泽东的这个“指出 ”之后。跟着就说: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是劳动 人民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劳动者。”他这一番话真是非同小可。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90年代,工人们 不再认为自己是“领导**”,只要不下岗就谢天谢地了,大学生毕业之后 都要争着做“白领’,你要让哪一个去干体力劳动,他就觉得见不得人了, 只有闯荡进城无依无靠的农民才会做那些又累又脏的事情。70年代的人们, 都是以体力劳动者而自豪的,如果不是做“工人**”,至少也要做一个工 人**的“天然盟友”贫下中农。眼前的这些人既然有了知识,也就不敢奢 望人家把他们当作“工人**”,只要不再把他们当作坏蛋挂木牌戴高帽游 街示众,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这些人在科学的天地间有着无穷的想像力,但 却怎样也不会想到,就在1978年3月18曰这**,这上千万知识分子,一下 子就成了劳动者,甚至还能成为“工人**一部分,。这些“臭老九’们原 本只是希望党来安抚他们一下子,真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么多。 这一下不免掌声雷动,说是受宠若惊也罢,还是如释重负也罢,反正会 场上所有的人都激动起来,许多老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个春天里,他们的 眼泪流得真是不少。尽管他们过去二十年是在眼泪中过来的,但是,把那些 眼泪加在一起,恐怕也没有在这个春天里流得多。活着的人劫后重逢,哭了 多少回?悼念悲惨地故去的亲友,又哭了多少回?说起邓小平的“八八讲话 ”到“三一八讲话”,又哭了多少回?数也数不清了。 大会连续开了好几天。尽管郭沫若坚持参加,但是他在开幕那天以后就 再也不能来了,他在*后**的发言也只能采用书面的方式。他先是用了不 少话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然后就用他那种诗人一样的激 情说道: 科学工作者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 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 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 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国科学 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 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 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郭沫若这一发言的题目就叫作《科学的春天》。通过播音员的抑扬顿挫 的声音,这几个字瞬间便已传遍我们**的每一个角落,成了人们描述那个 春天的*常用的语言。这位在历史、考古、戏剧、诗歌、语言各个领域都有 **建树的老人,在过去这些年始终沿着党指引的道路亦步亦趋,左右逢源 ,在党的**们当中从来没有失宠,其命运与其他许许多多做学问的人真有 天壤之别,但是,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没有任何惨痛的感觉么?就在十二 年前毛泽东严厉指斥吴晗和翦伯赞是“学阀”之后,他不是连想都没有想一 想便对自己的学问痛下杀手么?他当着许许多多的人喃喃地说:“?今天的 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 值。”那时候他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如惊弓之鸟,那副模样和今天的豪情相 比照,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么? 现在,就算是*不谙于政治的学问老人们,也意识到政治的气候变了。 尽管,他们对于周围一切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对他们的老院长郭沫若也会 抱有不同的念头,但是谁都相信他所说的“科学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不是 二十年以前的那个春天。那一次,用费孝通的话说,是“知识分子的春天” 。糟就糟在那个“春天”之后,是延续了二十年的漫漫“严冬”。这一次, 也即1978年,的确不同了。连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也能在这个春天里面 部分刊出,接着又全文出版其代表作《论再生缘》。陈寅恪是中山大学教授 ,双目失明却有满腹学问,一向标榜“独决心要召开一个更大规模的会议, 把全国*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都找来。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