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0097268
[十位:730009726X]
页数:383
定价:¥39.80
店铺售价:¥13.40
(为您节省:¥26.40)
店铺库存:10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8339167916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8 17:51:50]
杨*
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7 12:48:24]
吴**
厦门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1 20:16:46]
崔**
临沂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0 12:42:30]
邓**
天津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1-10 07:22:01]
于**
长春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内容提要:
本书在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发生、来源和话语空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制度化建立、文学生产和传播控制等内在机制和外部制约等问题,并对20世纪90年代文坛变化、大众文学、新世纪文学兴起等进行了论述。
第二版新增加两章,半数以上的章节题目重新做了调整,部分章节做了订正、改写和补充,全书插入近200幅重要作家、作品的图片。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图书目录: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发生和来源
二、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
三、当代文学的话语空间
**章 “当代文学”界说
**节 基本文化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文化语言的“转译”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本土化
第四节 剩余的“多元文化”
第二章 当代文学“合法性”的建立
**节 **次文代会现场
第二节 两个报告文本
第三节 作家身份的确立与危机
第三章 当代文学的外部资源
**节 与俄苏文学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制度化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
第四章 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
**节 文化领导权的建立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传媒的管理
第四节 “会议”的意义
第五章 文学的现代性实验
**节 颂歌与狂欢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第三节 何其芳的《回答》
第四节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第五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第六章 “双百方针”时代
**节 “双百方针”
第二节 青春写作
第三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讨论
第七章 激进文学的兴起
**节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第二节 《青春之歌》及讨论
第三节 赵树理现象
第四节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第五节 姚文元现象
第八章 红色文学的繁荣
**节 《红旗谱》、《红日》
第二节 《红岩》
第三节 柳青的《创业史》
第四节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第五节 《欧阳海之歌》
第六节 郭小川现象
第七节 贺敬之现象
第八节 戏剧的“现代”转换
第九节 《千万不要忘记》
第九章 革命文学的高涨
**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和政治文化
第二节 “样板戏”美学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隐秘文学
第四节 激进文学的全面崩溃
第十章 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
**节 从“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文学”
第二节 “中国作协”和“社科院文学所”
第三节 “文学运动”的式微
第四节 外国文学翻译与先锋文学思潮
第十一章 曲折反复的开放年代
**节 “伤痕文学”前史
第二节 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和分歧
第三节 《班主任》与“问题小说”
第四节 “朗诵热”时代的诗歌
第十二章 文学对历史叙述的参与
**节 四次文代会
第二节 不同的知青文学
第三节 “归来者”群体的多样性
第四节 汪曾祺的出现
第五节 80年代的“评奖制度”
第十三章 受“翻译”影响的文学
**节 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引进
第二节 朦胧诗出现前的“历史”
第三节 朦胧诗:在争论中写作
第四节 先锋话剧与“荒诞派戏剧”
第十四章 “现代派”的多种姿态
**节 “现代派”想象
第二节 北京作家圈子与两篇小说
第三节 《山上的小屋》
第四节 第三代诗人
第十五章 1985年后的小说(一)
**节 小说界的变化
第二节 “寻根”的理论和创作
第三节 韩少功、贾平凹的小说
第四节 阿城、莫言的小说
第十六章 1985年后的小说(二)
**节 先锋小说的出场
第二节 马原等的小说
第三节 写实小说的态度
第四节 《一地鸡毛》、《烦恼人生》和《风景》
第十七章 90年代文化与文学
**节 90年代的文化状况
第二节 大众文学的概念
第三节 文化和文学的不同姿态
第四节 《顽主》和《白鹿原》
第五节 “改刊”风潮
第十八章 90年代的文坛
**节 女作家与女性文学
第二节 “60后”作家
第三节 余华等作家的小说
第四节 学者散文
第五节 90年代诗歌
第十九章 文化市场与文学生产
**节 文学策划
第二节 历史回忆散文
第三节 “红色经典”的重版
第四节 长篇小说热
第五节 王安忆等的小说
第六节 “70后”作家
第二十章 新世纪文学
**节 评价的分歧
第二节 整体性的破碎
第三节 重新发现的乡村
第四节 被复兴的“传统”
第五节 中篇小说
第六节 “新人民性”文学
第七节 文学批评
参考文献
**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文章节选:
**章 “当代文学”界说
**节 基本文化方向的确立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方向。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集中阐发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基本看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些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或者说,为了建立一个现代民族**,毛泽东要求文学艺术帮助其实现民族的全员动员。这一明确的目标诉求,使延安时代的革命文艺一开始就不曾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被纳入进了政治文化的范畴之中。所谓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根据不同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有人把它概括为如下三个特征:其一,它专门指向一个民族的群体政治心态,或该民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观取向;其二,它强调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运动对群众政治心态型式的影响;其三,它注重群体政治心态对于群体政治行为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不是社会总体文化,但作为社会总体文化包容下的一部分,却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群体对政治的一种情感和态度的简约表达。既然政治文化规约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和主观取向,那么,文学生产者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政治文化的规约和影响。尤其在中国,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文学活动很难与时事政治分离开来。即便在已经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的西方,仍有一些学者坚持类似的看法,伊格尔顿就认为:利用文学来促进某些道德价值,它就不可能脱离某些思想意识的价值,“而且*终只能是某种特定的政治形式”。那种认为存在“非政治”文学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神话,“它会更有效地推进对文学的某些政治利用。”
……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作者介绍:
孟繁华,山东邹县人。文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1978:激情岁月》、《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及《众神狂欢》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发表理论、评论文章300余篇。